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女性怀孕杀手—排卵障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 06:46  舜网-人口导报 

  排卵障碍如何诊断

  排卵障碍,又称为不排卵,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25%~30%。排卵障碍除引起不孕外,还可导致月经失调、闭经、多毛、肥胖等症状。另外,如果长期不排卵,性激素代谢紊乱,子宫内膜过度增生而无周期性孕激素的对抗作用,易发生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所以对排卵障碍者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行积极的检查和治疗。

  因为卵泡发育及排卵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调控的,所以性腺轴的任何一个部位异常都可引起排卵障碍。那么,排卵障碍如何诊断呢?

  一、基础体温(BBT)

  无排卵BBT为单相,有排卵为双相。一般BBT多在排卵后2~3天上升,少数在排卵日上升,升高幅度>0.3度。BBT监测排卵方法简单、经济,但预测排卵不准确,误差最多有4天。再者仅80%~90%排卵者BBT为双相,另有10%~20%的排卵正常者BBT为单相;也有个别BBT为双相的却无排卵。

  二、阴道脱落细胞:

  阴道上1/3的上皮细胞对性激素变化敏感,在月经周期中也有周期性变化。如果月经后半期检测阴道脱落细胞仍无周期性变化,表示无排卵。该方法操作繁琐,准确性差,目前应用很少。

  三、宫颈黏液

  月经后半期宫颈黏液仍为羊齿植物状结晶,无椭圆体,为无排卵。

  四、子宫内膜检查

  受卵巢雌、孕激素的影响,月经中期子宫内膜有明显的中期性变化,经前5~7天为分泌晚期变化。如果月经前或来月经12小时内做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改变,表明无排卵。近年人们发现一种特殊情况,即假性黄体功能不全,也就是有排卵、黄体功能也正常,但无分泌期改变,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改变。

  五、血性激素测定

  月经中期的不同阶段,血中性激素的水平是不同的,分析血清性激素水平是否正常,一定要考虑抽血时间。

  六、尿排卵试条自我监测

  七、超声卵泡监测

  超声可分辨2mm~4mm的卵泡(阴道超声更清楚)。一般从月经周期第9天开始,1~3天观察1次,通过连续观察,可看到卵泡逐渐长大,并向卵巢表面迁移,第9~12天可确定优势卵泡(>14mm),排卵前卵泡每天长2mm~3mm。成熟卵泡18mm~24mm(自然周期17mm,hMG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排卵>18mm,克罗米芬促排卵>20mm),位于卵巢表面。

  八、腹腔镜

  如排卵,可见到排卵斑、血体—黄体。

  排卵障碍的治疗

  一、雌激素或人工周期

  适用于体E2低子宫发育不良者。单纯雌激素促排卵率低,目前多作为辅助方法,用于克罗米芬(CC)、促性腺素治疗的前一个周期,以增加体内E2水平及卵巢对FSH、LH敏感性。

  二、克罗米芬(CC)

  CC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口服促排卵药物,方法简单,价格便宜。CC化学结构与雌激素类似,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作用和微弱的雌激素效应。克罗米芬适用于性腺轴功能基本完整、体内有一定量雌激素无排卵或稀发排卵者(月经稀发)。低雌激素患者对CC治疗无反应。另外,CC并不能改善卵母细胞的质量,因此,对排卵正常的妇女,应用CC并不能提高其妊娠率。

  三、三苯氧胺

  又叫他莫昔芬,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其结构与CC相似,有抗雌激素作用,对宫颈黏液影响小,副作用较CC少,疗效与CC相似,多用于对CC无效者。此疗法受孕率56%,副作用主要是致子宫内膜癌风险(长期应用)。对胎儿影响尚不清楚。

  四、注射用尿促性素(hMG)

  hMG即是由绝经期妇女尿液中提取的,所以又叫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因含有大量杂质尿蛋白,肌肉注射时可引起局部刺激(红肿、疼痛),极个别的可出现过敏反应。更主要的是所含的高剂量的促黄体生成素(LH)可影响卵子质量和促排卵效果。

  五、高纯FSH

  为了克服hMG的缺点,上世纪80年代,通过生物化学的方法生产出了高纯促卵泡生长激素(FSH),其促排卵效果好,而且可以皮下注射,但其价格高,目前没有同类的国产产品。主要用在试管婴儿的超促排卵,或多囊卵巢综合征。

  六、重组人FSH(rFSH)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利用基因重组的方法生产出了重组人FSH。它不含杂质蛋白,可皮下注射,促排卵效率高,对卵子无不良影响,受孕率较高,副作用少,但费用高。

  促排卵治不孕

  易出现的并发症

  一、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

  是指卵泡发育未成熟或成熟后,卵泡未破裂而颗粒细胞黄素化。临床上基础体温、阴道脱落细胞、宫颈黏液、子宫内膜及性激素测定的检查,均表现为有排卵,但连续B超检查及腹腔镜检查,无排卵。

  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发生在促排卵药物应用后的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卵巢囊性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及血栓形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可发生于排卵障碍妇女的促排卵中,但更多见于试管婴儿的超粗排卵。hMG(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单纯CC(克罗米芬)促排卵很少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另外,葡萄胎、绒癌、多胎妊娠也可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三、多胎妊娠

  促排卵治疗后,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达16%。多胎妊娠,妊娠期及围产儿并发症增加。

  四、促排卵与卵巢肿瘤

  目前有关于应用促排卵药物后发生肿瘤的零星病例报道,是巧合还是两者间有内在联系,尚无定论。

  1.卵巢癌 担心促排卵药物诱发卵巢癌的原因:①促排卵药物促进卵巢上皮组织增生分化,从而增加癌变的危险性;②促排卵药物使排卵数目及次数增加,卵巢上皮反复损伤修复,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2.乳腺癌 促排卵周期有多个卵泡发育,产生高水平的雌、孕激素,是妇女面临乳腺癌潜在性生长的环境。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促排卵药物并不增加肿瘤风险。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副教授 赵海波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排卵  不孕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