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没有到“招生季”,可对家长而言,“名校争夺战”已打响,孩子们也成了考证专业户。同时,考证热早已从小学“传染”到幼儿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不得不游走于各大考场,根本无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一位孩子手中持有41张证书、奖状,可她的父亲仍然觉得女儿缺了奥数证书条件不够“过硬”,对孩子是否能进入好的初中仍十分茫然。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证书才够用?父母的担忧透着一种无奈。应该说,“唯证是从”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而从整个素质教育的高度看,则反映出一些观念上、制度上的盲区。
根据规定,公办中小学实行对口政策,即家长无需择校,完全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升入小学和初中。但是,在教育资源有限,重点学校、名牌学校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学生的各类证书就有用武之地了。另外,一些家长的“迷信”也助长了“考证教育”之风。上海某育儿论坛特别对近200名家长做了“考证是否有用”的调查,结果170人把票投给了“考证章有用,便于孩子小升初时择校”。一些家长认为,考证虽不科学,或不能完全说明孩子的水平,但还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况且多拿证书总不是坏事。
考证热越来越低龄化,这是不正常的,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可否认考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能力,但不应该过分强调这种作用。况且,不尊重孩子真实的兴趣,仅仅为了获得证书而逼迫孩子学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其实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兴趣、特长本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是,“证书化”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不是“考证教育”,一纸证书,并不能“证”出一切,不能将“考证”简单理解为素质教育的成果反映,素质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果真把孩子逼成证书“考霸”,那将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悲哀。况且,我们的孩子也不能承受“考证教育”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