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判别儿童多动症的标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13日 09:42  常州日报 
判别儿童多动症的标准(图)
判别儿童多动症的标准

  有一个叫聪聪的小男孩,今年6岁,上学后老师反映,聪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注意听讲,不是动动这就是动动那,有时还自言自语;回到家里写作业拖拖拉拉,一会喝点水,一会又上厕所。聪聪的妈妈说他小的时候,很早就能站立行走,没等走稳就开始跑,经常乱翻东西,他提出的要求必须立刻得到满足,否则就大喊大闹。

  其实,聪聪的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动症”儿童的典型表现。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儿童多动症多发生在7岁之前,发病率为3%-5%,男孩居多。

  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并不是多动症儿童,家长应该如何区别孩子到底是多动还是好动呢?

  识别多动症的关键就在于,看孩子注意力的集中情况。活泼好动的孩子在看动画片、听有趣的故事、做游戏时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做一会,5岁的孩子一般能安心做20分钟。 而多动症儿童却不能专心致志做一件事,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同龄孩子少,上课坐不住,小动作不停,屁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学习和玩耍的时候都显得心不在焉,听讲不专心,注意力易受外界无关刺激而分散,常招惹同学。

  多动症发生于儿童的学前期和学龄期。多动症孩子在家总是给父母制造麻烦,不听话,因此常招来父母的训斥;上幼儿园或小学后,又因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注意听讲,学习成绩不好,还常招惹同学,因此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们的白眼,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对孩子良好人格形成极为不利。 因此,对于多动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

  如果您的孩子有如下表现,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以免延误治疗:

  1、幼儿期,约有50%-60%多动症儿童在2-3岁时就显得与其他小孩不一样,特别不听话,难管教,睡眠不安,常有遗尿,大多饮食差,培养排便、睡眠习惯均困难。

  2、学龄前期,症状渐明显,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多,不能静坐,爱发脾气,不服管理,缺乏自控能力,参加集体活动困难,情绪不稳,破坏东西,玩具满地撒,不爱惜,不整理,对动物残忍,有攻击性、冲动性行为,常和小朋友打闹。

  3、学龄期,多动症的一切症状都显露出来,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上课不专心听课,容易分散注意力,学习困难,不能完成作业,忍受挫折的耐受性差,对刺激的反应过强,冲动任性,情绪不稳,有攻击行为,与同伴相处困难,是班上的“差等生”。

  另外,还要提醒家长们,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多动表现时,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多动症”的结论。首先应当对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教育引导,必要时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去检查和诊断,以明确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经医生确诊后,确实属多动症,可以采用药物和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如果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两种措施配合恰当,大部分患儿可以在短期内变得安静而且注意力集中。

  所谓行为治疗,就是对孩子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治疗逐渐稳定其注意力,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起源于60年代末期,是运用电生理的原理,通过电极将患儿脑电波引入,并实时分析脑电,对儿童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强调和增强,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抑制和减弱,使患儿归纳出一种适合自身的调节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自身调整,便可以改变异常的脑电波形,使其趋于正常化,从而达到调节大脑功能状态,延长注意力维持时间和改善记忆力,改变大脑神经功能失调的现象。

  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过程中,要求多动症患儿放松全身的肌肉,集中注意力,注视目标,不做小动作,不说话。治疗仪的显示屏上会显示给患儿拼图、走迷宫、翘翘板、打保龄球、捡金币等精彩的动画画面,只有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游戏和音乐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患儿为追求游戏的进行,务必尝试全神贯注,这样就能使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和改善,从而达到不药而愈的治疗目的。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安全、稳定,不易复发,同时又避免了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但是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需要家长和孩子的耐心,持之以恒。

  多动症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家长朋友们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多动症  行为  健康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