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儿肺热感冒有那些特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1日 08:51  健康863网 

  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温差大,是感冒的多发时节,由于小儿免疫功能较成人低,更容易患感冒,很多患儿会因病情未及时控制而发展为肺炎。因此,很多家长习惯在小儿感冒初期就自行给孩子服药,希望尽快制止疾病的进展。但是,感冒虽然不是大病,如用药不当也会造成严重后果。

  小儿器官功能未发育完全,酶系统发育也不成熟,药物在体内代谢及排泄速度较慢,此外对水、盐代谢的调节也差,加之小儿体重随年龄增长迅速,用药剂量不易掌握。所以小儿用药需格外小心。感冒时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首先,要保证患儿充分的休息,许多患儿的家长,认为感冒不是大病,加上工作忙,往往仍会送孩子去幼儿园,这样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还可能引起心肌炎等其他并发症。

  其次,应鼓励孩子多饮水。家长往往担心孩子在患病后饭量减少,其实对于小儿,呼吸道疾病往往伴有消化道的不适,短期的饮食减少对身体的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引起的呼吸增快,使得身体内水分丢失较多,使机体内环境的不稳定,更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因此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多饮水,菜水、果汁也可,或进食一些含水分多的水果。

  第三,饮食方面应以流食为主,如人乳、稀粥、面片汤等。牛奶喂养的小儿,牛奶要适当稀释,以减少胃肠的负担。

  由于感冒多数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情况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在药物方面,我们的传统医学可以提供帮助。

  中医认为小儿感冒发病容易,传变迅速,除鼻塞流涕、咳嗽外,发热是其突出的表现,临床上风热证多于风寒证。故我们常选择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的小儿感冒颗粒、小儿感冒冲剂等中成药治疗小儿感冒,以便取得良好的疗效。

  防小儿感冒从清除肺热入手

  中医认为,小儿感冒主要是在内邪与外邪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内邪是肺热(肺火,热极则为火),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上火”;外邪就是外感风寒之邪,就是通常所说的“受凉”。

  肺主皮毛,肺部的火热之邪原本可通过毛窍随汗液等散发出去,一旦感受风寒之邪,毛窍因寒邪而闭塞,肺部热邪不能散发,因此越积越重,这样就形成了感冒最常见的类型——寒包热证,即外寒内热。在整个感冒的发生过程中,“上火”(肺热)是根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预防小儿感冒要从清除肺热着手。

  小儿肺热有哪些表现呢?

  ①眼屎。早晨起床时,睫毛被眼分泌物黏着,孩子不容易睁开眼。

  ②口气重。就是口臭,靠近孩子的面部,就能明显闻到。

  ③咽痛。咽部干痛,扁桃体红肿。

  ④口唇发红。像涂了口红一样,红艳艳的。

  ⑤舌尖红。舌尖颜色明显比舌体要红,甚至有许多鲜艳的红点。有的儿童还可有舌尖或舌体的溃疡。

  ⑥地图舌。许多儿童的舌苔出现一块块的剥脱,像地图一样不规则(热极伤阴所致)。

  ⑦大便干硬,大便臭。大便干硬难下,有的儿童大便时,憋得小脸通红、眼中带泪,有的儿童两天一次大便或数日一次,有的干结如羊屎,呈圆球状。这些儿童的大便都有特别浓的臭味。

  上述七种情况,只要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都提示着儿童体内的火热已经形成。如不及时清热泻火,感冒随时都可以发生。

  怎样清除肺热呢?

  ①注意饮食,多饮水。水可以制火,多饮水,多小便,促进火热之邪的排出。饮食要清淡、适量、易消化。不然容易造成食积,食积易化火,加重体内的热邪。严禁食用助火的食物或者药物,如羊肉、狗肉、海胆、榴莲、膨化食品、烧烤、辛辣、人参、海参等,食用这些食物,如同火上浇油,使内火越燃越旺。

  ②选用一些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王氏保赤丸、七珍丹,还可以选用防风通圣丸或黄连上清丸。

  ③可服用一些凉茶。因为凉茶中多含有金银花、苦丁茶等清热解毒的中药。

  ④可具有清热解毒、通便作用的小验方:麦冬、生地、玄参各30g,罗汉果1个,加冰糖2小块,煎水500毫升,代茶饮,每天一剂。该药既能清热,又能通便,口感又好,味甜不苦,十分适合儿童预防感冒服用。

  言而总之,只要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大便的情况、舌质舌苔的变化、口唇的颜色、口气的变化等,及时发现孩子是否上火(内热的形成),并能及时地采用对策,清除体内火邪,就能有效地预防儿童感冒的发生。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感冒  儿童  小儿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