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长是哮喘儿的“半个医生”

家长是哮喘儿的“半个医生”
家长是哮喘儿的“半个医生”

  时下正是哮喘高发的季节,天气忽冷忽热,灰霾时常来袭。据报道称,在11月27日广州空气污染指数高达129,已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空气质量等级。空气污染严重,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不适合哮喘患者居住。专家称,哮喘防治的关键在于平时用药预防,家长要充当患儿的“半个医生”,不仅要仔细观察哮喘发作的先兆,减少孩子急性发作的诱因,并且在孩子急性发作时,能分辨病情轻重,并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帮助患儿完全控制哮喘。

  冷空气、灰霾是哮喘发作诱因

  9月份之后,广州就进入了儿童哮喘的高发季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教授陈奋华说,从每年的9月份开始,医院儿科呼吸道疾病患者就逐渐增多,患有哮喘的孩子也会因为频繁发作而经常来看医生。

  “天气热的时候,哮喘患儿就诊的不多,冷的时候,同样也不多。就是在热转冷的时候,气温不稳定,儿童哮喘的发作就特别频繁。”陈奋华说,“这常常与哮喘患儿突然受冷空气刺激和呼吸道病毒感染有直接的关系,同时,空气污染,特别是灰霾的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飘浮在空中,这也成为一个过敏原,易让哮喘急性发作。”

  陈教授介绍,哮喘患儿发作时,常常是以喘息、咳嗽、气促、胸闷为特征,一般都在夜间或清晨发作。而年龄稍小一点的婴幼儿(6个月至3岁)哮喘发作时,则主要表现为呼气时有细长的哮鸣声、咳嗽等症状,有些细心的家长还会注意到,哮喘发作时,孩子不怎么爱活动,甚至有些孩子晚上睡觉由于缺氧给憋醒了,喘得厉害。

  高发期最好用药控制病情

  “一用药症状就改善,不用药时,遭遇天气变化时,孩子就要看急诊,这是目前很多哮喘患儿的治疗现状”。陈奋华说,“哮喘的治疗不难,难的是平时的预防,按医嘱用药。可是很多患儿在用药缓解后或一段时间不发作家长即误认为已痊愈,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自行停药,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哮喘频繁发作。”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假如哮喘经常发作,对其肺功能、精神状态和情绪等都会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健康。

  实际上,儿童哮喘早期诊断,规范化用药治疗,绝大多数可以达到完全控制。即1、白天无喘息夜间无憋醒;2、运动后无胸闷气紧;3、肺功能正常;4、不用去看急诊。陈教授表示,只有这四条都达标才表示孩子的病情已经完全控制了,缺一不可。

  家长是哮喘儿的“半个医生”

  在治疗哮喘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疾病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长其实就是哮喘患儿的“半个医生”。

  陈奋华说,什么时候是哮喘的高发期,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哮喘发作,在家如何分辨孩子病情的轻重,怎么给孩子正确用药,这些都是家长必须要了解的常识。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完全可以帮助哮喘患儿减少急性发作机会。比如,患儿在家哮喘发作时,家长能够给予恰当的应急治疗,不用去医院急诊,并能预防严重哮喘发作。

  哮喘急性发作期的轻中重分级

  临床特点    轻度               中度              重度

  气短        步行、上楼时       稍事活动          休息时

  体位        可平卧             喜坐位            端坐呼吸

  讲话方式    连续成句           单词              单词

  精神状态    可有焦虑,尚安静    时有焦虑或烦躁    常有焦虑、烦躁

  出汗        无                 有                大汗淋漓

  提醒:

  护理哮喘儿家长五注意

  ①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例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激动等刺激以防诱发哮喘。

  ②居室温度适宜,空气清新。避免吸入尘埃、油烟、煤气等。发作时枕头需抬高,可半卧位。

  ③饮食方面,平时禁止吃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食物。发作时要给半流质或软食,以免使哮喘严重。

  ④当哮喘发作时,要及时用药,如支气管扩张剂等。这些药物都可及时有效地控制哮喘的剧烈发作。同时应减少对患儿的精神刺激,消除精神负担,鼓励患儿树立抗病的信心。

  ⑤平时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常去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文/ 张华  张华、林晓彦、许健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精品推荐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更多关键字: 儿童  哮喘 
留言板电话:010-626763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