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已近尾声,虽然有些孩子上暑期培训班,但和上学相比,暑期还是自由多了。看电视、上网、睡觉成为很多孩子暑期生活的主要内容,一些孩子甚至成为宅女、宅男,整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些家长发现,本来暑假是让孩子好好休息休息的,可谁知孩子越休息,精神越不好,这就是“假期综合征”的表现。
假期综合征时常出现
“开学前,出现身体不适”、“不愿意上学,上课打盹、干什么都没兴趣。”近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济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周秀琴告诉记者,每年开学前和开学初,她都能接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咨询。暑假开始后,不少学生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一下子没了,便改变上学期间规律的作息习惯,睡到接近中午才起床,早饭、午餐合二为一,然后就泡在网上,一坐就是一天。这种生活方式会让人的神经处于抑制、惰性状态,时间久了就兴奋不起来了,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节奏,就会让人感到疲劳。每年开学,都会有一些孩子因为这种休息方式导致开学时不适应,往往需要两周到三周的时间才能调整过来。
周秀琴说,提到开学,多数孩子存在惧怕、逃避的心理,或因为假期作业还没完成、又将开始紧张的学习等情况,从而表现出慵懒、茶饭不思的消极“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开学恐惧,比如对学校产生恐惧,头痛、恶心等等。家长帮孩子调整身心状态,首要做的就是调整作息时间,根据上学的时间来合理安排,督促孩子晚上早睡,早上早起。“不能再让孩子贪玩睡懒觉了,否则开学后容易迟到。”其次,很多孩子的暑假作业还未完成,甚至都不清楚还有哪些作业未完成。她建议家长应提醒学生及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如果未完成要抓紧查漏补缺。
另外,为避免“假期综合征”的出现,周秀琴建议学生最好对新课程做预习,找回学习感觉,让身体和心理都有所适应。
科学引导三步走
客观说,“假期综合征”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别说尚无自控能力的小孩,就是大人,每逢小长假一过,也会精神慵懒,四肢乏力,人在上班,心却还在放假。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遵循生理、心理规律,顺势利导,给孩子一个调整的时空。那么如何在暑假的最后时期收好心思,免受“假期综合征”的影响呢?专家认为,科学引导分三步:
第一步,调整作息时间。由于长假期间,生活秩序与平时上学期间不同,晚上可以看看电视,上上网,早上难免就贪睡晚起。如果生物钟不及时调整,那么开学后上课就会迟到、打瞌睡。因此,家长要及时关闭电视、网络,与孩子一起调整家庭作息时间,按照平时上学时间正常就寝、起床、饮食,以免开学后生物钟错乱,影响学习。
第二步,拟定计划目标。父母与孩子一起协商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譬如跟孩子一起制订一份课程表,一方面,扫尾暑期作业,温习上学期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语文的名句、英语的单词、数理化的概念、公式、公理等,另一方面,同时预习下学期所学的内容,譬如语文、英语诵读课文,数理化预习前几章,标出困惑处,以便新学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三步,平等地互动交流。父母不管手头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挤出时间与孩子平等交流,与孩子一起分析过去一学期优缺点,怎样扬长避短,共同制订新学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什么,长远规划是什么,哪几门课的成绩需要再提升,自己竞争伙伴是谁,新学期能否培养一种特长等等。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孩子树立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欲望。
总之,父母帮助孩子摆脱“假期综合征”,宜耐心、细心,不宜暴躁、粗心,宜鼓励,不宜埋怨,宜理解,不宜武断,宜启发,不宜填鸭,但愿所有孩子在父母和风化雨的收心教育下,有条不紊地摆脱“假期综合征”,尽早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