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上线引担忧

  信息时报讯 据《新民晚报》报道,上周六,一款依托微信构建的“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下称“预警平台”)”一上线就刷爆了朋友圈。仅一个周末,注册用户数量就超过80万,平台也因访问量剧增一度宕机,进入“系统升级维护”阶段。

  一片叫好的同时,“预警平台”也遭到质疑:平台运营方资质是否靠谱?家长和儿童实名注册会否造成隐私泄露?记者采访了平台负责人、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张永将。

  问题1:平台如何运作?

  张永将说,“预警平台”通过“群众互助+警方立案”达到救助失踪儿童的目的。关注“预警平台”后,家长们完成身份认证,录入儿童信息,建立“防丢档案”;一旦发生丢失情况,可即时发布预警信息,并通知警方,110会根据案发地点指定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及时出警。

  平台会分析儿童失踪案例场景,根据行走速度、行车速度、高铁速度等精算出一套信息推动时空规则,在儿童失踪3小时黄金时间内,形成半径30公里、90公里、690公里和大于690公里的四道保护失踪儿童的预警保护圈。如果3小时后仍未寻获,信息就会迅速覆盖全国范围,警报将不间断推送覆盖范围内所有向平台授权了地理位置的志愿者。目前,该平台正在升级维护,尚未有成功寻找到失踪儿童的案例。

  此外,张永将特别强调,家长在平台上发布的“走失警报”是不允许被转发到社交媒体的。“以往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一些走失信息,有些是假消息,有些是过时的消息。在预警平台上,家长可根据情况随时撤销警报,加上它是和警方联动的,警方也会随时核实,监督报失家长更新情况。这样就掐住了‘假警报’泛滥的源头,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和谣言传播。”

  问题2:注册须填隐私?

  上周末,北京的麦田先生尝试以家长身份登录注册,发现需要录入多项个人信息。当晚,他就发布了一篇紧急呼吁,对平台提出质疑。

  麦田说,美国的“安珀系统”(AMBER,即“美国失踪人口:广播紧急回应)的信息由执法机关核实、搜集和发布,但“预警平台”却需要家长“自曝”个人隐私——关注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后上传家长信息和孩子身高、体重、头像、声纹等建立防丢失档案。

  张永将解释说,“民间的平台不具备儿童丢失信息的发布权限,平台要对发布者的真实性和孩子的真实性进行严格限制,身份证核验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张永将说,他们只做发布者和志愿者的身份验证,并不做信息采集,而孩子“防丢档案”信息录入与否,平台也无强制性要求。

  问题3:数据安全如何?

  运作“预警平台”的主办方——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是一个今年5月份才成立的全新基金,由个人捐资200万元成立。这个新基金靠谱吗?200万元的资金能否支撑运作如此大的项目?如何保障隐私数据安全?

  张永将说,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简称“CCSER”)是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下属专项基金。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是民政部直接登记主管的,拥有合法的资质。

  “‘预警平台’的公众微信号由基金和微信共同开发,但目前由CCSER全权运作。”张永将表示,我们采用的服务器,是和三大运营商、银行、互联网巨头一样的,安全系数非常高,对用户数据也会采用分别加密处理。”

  预警平台是否能够有效监管信息发布者?张永将说,“预警平台”有一项黑名单功能会增加造谣成本,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将不能发布消息或者获取他人的救助。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儿童失踪预警平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