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常常嘴巴破皮化脓、长泡该怎么办?妈妈其实不用怕,大部分的症状只要小心照料就会自然痊愈,只有少部分的溃烂需要治疗,所以不用太担心。
宝宝口腔溃烂分为许多种情况,有病毒感染,也有外力影响造成,每一种情况产生的溃烂都不一样,所以家长需要了解原因,再对症下药,就一定万无一失了。常见的口腔溃烂种类
小儿牙科主任林孝禺医生强调,溃疡分布的情况看起来似乎会很可怕,有时来的很快,有时也会有合并潜在性的问题。至于严重与否,与溃疡分布的情况、位置、多寡及小朋友的疼痛程度有关系。
一般幼儿口腔局部溃疡常见的有鹅口疮、咬合性的伤害、外伤性的溃疡、化学性的灼伤,甚至孩子不小心咬到电线,产生电击造成的伤害。幼儿口腔广泛性溃疡也蛮常见,严重的话有些会合并发烧、上吐下泻、倦怠等全身性症状。
还有比较不常见的溃疡,这跟一般小朋友的免疫力有关系;免疫力比较差的孩子,由于他的口腔黏膜环境受到破坏,再生能力变差之后,容易造成伤口久久不愈的情况。还要注意一些血液方面的疾病,例如白血病、地中海性贫血或缺血性贫血,这些疾病虽很少见,可一旦有就很严重,属于比较恶性,而且都会造成牙龈肿痛。
另外,病毒感染也容易造成口腔溃烂,有疱疹性病毒,可以分为初次感染或复发性感染;还有最近流行的肠病毒,其中侵犯嘴巴的病毒有可能是最早发现的。而水痘病毒不但会伤害到嘴唇、脸颊,也侵犯躯干及四肢。其他还有细菌感染,也会造成牙龈溃烂。
鹅口疮的原因及照顾
鹅口疮是婴幼儿很常见的一种口腔溃烂疾病,它分成几种,一般分为微小型及严重型,以疱疹的大小来区分,发作时通常局限于单一部位。如果在同一部位长很多,则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原因
林医生说,引起鹅口疮的真正原因,目前在学术理论上仍然未明,最被认同的假说是由于免疫力的问题,营养不良、睡眠不足所导致的抵抗力不好,都有可能影响。鹅口疮容易长在嘴巴里面、颊侧的黏膜及舌头上,或者是口腔后方软腭的位置。其中轻型的形状不会太大呈现不规则的圆形,为浅粉红色,有时会有黄白的黏膜在上面,多半7~10天会自动愈合,通常是单独存在,最多不会超过4~6个。
药物
鹅口疮虽然会自然痊愈,但用药物可以减轻他的疼痛,抗霉菌药物一般一天分4次于饭后使用。在喂药之前,应先用少许温开水润湿口腔。若是使用的抗霉菌药物为悬浮液,则将悬浮液滴入口腔两侧;若是使用的抗霉菌药物为粉剂,则用棉花棒或用纱布包手指沾药物涂抹口腔。在服药后30分钟内,不要让宝宝吃任何东西。服药期间至少7天,或白色斑块消失后至少再服用3天。
清洁
记得要仔细清洁乳头、乳晕以及奶嘴和玩具等可能与婴儿口腔接触的物体。清洁时,可浸泡于摄氏55度的清水至少10分钟。
何时找医生?
严重型的颜色比较深,溃疡也比较大,超过6毫米,甚至大过1~2厘米,会持续3~6星期。所以林医生强调,如果宝宝的鹅口疮疹子很大,又超过14天以上还没痊愈,或者是反反复复发作在同一个位置,就要来看医生了。
BOX
当婴儿患鹅口疮时,每次喂食时间应维持在20分钟内,及尽量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外伤型的口腔溃烂
所谓"外伤型"就是外力造成的伤害,例如咬手指、玩具、小东西,甚至电线等,这些都会造成口腔有伤口,如果处理不好容易产生溃疡,妈妈一定要小心处理。
外伤溃烂的种类
1.乱放东西在嘴巴里
许多周岁前后的小孩喜欢把东西放在嘴巴里,容易将口腔内外侧的黏膜刺破,再加上宝宝常会碰撞或跌倒,造成口腔各处破皮,这称为"外伤性溃疡"。因为东西是从外面进去,因此容易发生在嘴唇、牙龈,几嘴唇附近的黏膜,当然舌头也不能幸免。林医生说,这种口腔溃烂很容易辨认,通常一定是单独的伤口,而且小朋友会痛的哇哇叫,家长自然会发现。
至于溃烂的大小要看外伤的厉害程度,所以妈妈放玩具要很小心,避免小朋友拿玩具咬,有些玩具坚硬的部分很容易造成外伤。这种伤口一般7~10天自然会好,虽然宝宝会痛但也不用太担心。
2.宝宝自我伤害
另外一种"外伤性溃烂"是自己咬伤的,大部分是在舌头上,或靠近牙齿的咬合面脸颊黏膜的地方。一般妈妈可以看看小朋友有没有特别吃了什么东西,或者有不正常的咀嚼,也可能是牙齿长出来,一开始咬合的习惯还没建立好,所以自己咬到。其他如本身牙齿形状或位置异常,也会导致咬合干扰,妈妈可能要注意一下。
如果把咬合到的牙齿去除刺激的部分,就没有问题了。很少需要用到的方法是把牙齿粗糙的部分磨平,到宝宝牙齿慢慢长到比较好的位置就不用担心了。少数小宝宝一出生就有下颚乳门牙,这种新生儿吸吮时的动作会让舌头跨过牙齿,但不一定就会产生"咬合性的溃疡",如果小孩已经在舌头的内侧造成了很大的伤口,引起喂食上的困难,拔掉将是最后一个选择,但要等到六七岁时恒牙才会再长,所以能不拔就尽量不要拔。
有些孩子无论是外力或情绪上的影响,常会将手放在嘴里抠来抠去,或者习惯咬嘴巴、咬铅笔,都会造成外伤。尤其是发展迟缓的孩子,有一些特殊不正常自我伤害的行为,这种情形很容易发生在口腔,因为口腔是最容易自我伤害的部位了,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形发生。
3.咬电线造成的伤害
另外很少见到的还有宝宝因好奇咬电线,横着咬容易将嘴角咬破皮,造成严重灼伤,而且多半有一端会咬的比较深,伤口也会比较严重,即使愈合也会造成嘴唇变形,嘴巴开口的缝变小,伤口会很大。所以家长在小朋友会爬的时候,要避免他们接触电线,一旦发生了,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帮忙,运用特殊的装置避免伤口不正常的愈合,造成张口困难。
4.化学性的伤害
"化学性的外伤"也会造成口腔溃烂,林医生说所谓的化学性外伤,药物灼伤就是其中一种,由于大人将药物闭置,孩子不晓得就将药物含咬着,借着本身酸碱质的变化,造成口腔内部的灼伤,所以家长放药物时要特别小心。容易受伤的地方有嘴唇、舌头、颊侧黏膜、牙龈等,外表像是灼伤似的、呈白色或红色,会有些黏膜在上面。如果找出原因,就避免让小朋友再接触同样的东西。治疗时可以用局部止痛的药物,帮助宝宝减缓疼痛,几天后自然就会痊愈。
另外,还有吃得过冷或过热所造成的口腔伤害,就称为"温度刺激所造成的外伤",这种伤口的范围就比较大,但只要避免这样的刺激就好了。
居家护理
外伤性的溃疡除了用支持疗法(多休息、多喝水、补充营养、清洁)外,也可以使用喷剂,还有类固醇的药物可以使用,但不要擦太多,只要可以减轻疼痛即可,因为虽然药物可以减少发炎的机会,但会延迟愈合的情况,所以还是不要使用过多较好。
林医生强调,最主要的还是预防比较重要,家长要将会造成外伤性伤害的原因去除,例如不要让小孩含药物过久、避免外伤碰撞、如果咬合有问题就要调整等,才能真正让小朋友的口腔健康。
病毒感染性口腔溃疡
所谓"病毒性感染",即因宝宝感染到某些病毒,导致口腔溃烂的情形,严重的话还造成全身性感染,家长要格外注意。
病毒溃疡的种类
1.疱疹性病毒
在口腔的疾病中,疱疹性病毒最常见,每个人在幼儿时多半会发一次,而且会很严重。一开始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倦怠、头痛、疲劳、不容易睡觉、不吃东西、不敢喝水;牙龈的表面以及口腔前面、上面、下面、外侧、内侧都会影响到。这是属于接触性病毒传染,有可能是大人传染给宝宝的,可能会引起整个牙龈的严重红肿,有时还会大量出血,甚至牙龈肿大到把整个牙齿包住。
这种病毒6个月大以后开始长牙的小朋友很容易得到。但不一定每个得到的小朋友都会很严重,有的人较轻微,会有倦怠感,类似感冒症状。但一般溃疡的部分分布很广、也很痛,形状很小很圆,严重的话会有水泡,水泡破掉会产生不规则的溃疡。而且宝宝因为不吃不喝会造成营养失调,甚至淋巴结肿大,通常3~5天时最厉害,一个星期后会到高峰,第二个星期红肿情况就会慢慢削减。虽然很痛但用支持疗法就会好了,也就是多喝开水、多休息、多清洁,而且通常一个人一生只长一次。宝宝还是可以刷牙,林医生认为清洁口腔可以防止牙龈因为局部发炎继续红肿。
2.复发疱疹性感染
"复发疱疹性感染"跟疱疹性口腔炎不一样,因为虽然疱疹性病毒痊愈后,还会潜伏在体内,不会完全消失,所以当一般人抵抗力差、外伤、发烧或感染时,会很容易复发。长的部位通常是单侧,一开始会在嘴唇或嘴角上面有小水泡,或者牙龈及上颚的硬颚部分也容易有,常发生在游泳、晒太阳(光的刺激)之后。通常宝宝会很痛,但7~10天自己会愈合,所以不需要药物。
3.疱疹性咽峡炎
另一种是疱疹性咽峡炎,其实很好辨认,因为是病毒感染所以先从水泡开始,再慢慢变成溃疡,溃疡的分布广,通常会有数个不等,长在口腔比较后面的部位,例如软腭、扁桃腺、咽喉处。会有高烧、喉咙痛、头痛、不吃东西、疲倦等症状,在发病1~2天后就会从水泡变成溃疡,这会让小朋友极度疼痛,但家长也不用太担心,因为只要7~天自然会好,但要特别注意补充营养跟体力。
4.手口足病手口足病也会造成口腔溃烂,它们容易发生在口腔表皮及里面,特别是后面的部分,而且孩子由于不想喝水、不吃东西会营养不良,更加重生病的可能,会有3~6天的潜伏期,之后会开始发烧、头痛,以及有口腔长脓胞的症状,5~8天后症状会减缓。家长也不用太担心,通常宝宝自己会好,只有少数的人会很严重,而且夏秋之际会很流行,家长要特别小心。此种口腔溃烂由于比较严重,所以要特别照顾好小心宝宝,否则会造成中枢神经的病变,所以一旦发现宝宝意识不清楚,一定要赶快就医,还要观察有没有其他的病变。
居家照顾
宝宝一旦发生口腔溃烂,妈妈就会想到用药,专家认为,虽然有些药物在民间很流行,但多半是有含类固醇的药物,如果是病毒性水泡形成的溃疡,就不建议使用药物,只要给小朋友适度的口腔清洁即可,如果一定要用药,也要选择没有含类固醇的。如果小朋友已经有全身性倦怠、发烧的情况,可以请教医生,使用合并补充药物。
大部分的口腔疾病在1~2个星期后,自然就会愈合或减缓,但要特别注意有没有外界刺激性的原因,避免吃太冷或太热的食物及饮料,可以补充电解质,即饮用运动饮料补充体力,但如果2个星期之后,口腔还是肿的很严重,甚至进食困难,就一定要到医院观察,这时要特别注意有没后遗症。栏目/幼儿保健
指导专家/儿童牙科主任林孝禺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