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记者接到一位6岁小姑娘的母亲打来的电话。母亲在电话中焦虑地说,自己的孩子好像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她非常苦恼,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原来,这位小姑娘从小就非常调皮,很少服从家长的管教。一次,她在院子里吃饭,上蹿下跳,家长怎么给她说她就是不安分。于是,姥姥就吓唬她说:“你再不吃饭,小心饭里掉进壁虎屎!壁虎屎有毒,没有颜色看不出来,吃了眼睛就瞎了!”小姑娘听了害怕了,虽然把饭吃了,可是以后无论碰什么东西都问妈妈,那上面有没有壁虎屎呀。大人说没有,她还反驳:“壁虎屎没有颜色,你又看不出来。这两天,我的眼睛好像看不清楚了,是不是吃了壁虎屎呀?”还有一次,小姑娘因为调皮吃鱼卡住了嗓子,大人生气批评了她几句。以后,她就总觉得自己嗓子不舒服,老是闹着要去医院。可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小姑娘,她的嗓子没有问题,可是她就是不信,经常咳嗽个没完。
听了这位焦虑的妈妈的诉说,记者特意咨询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研究室主任、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翟静。翟主任听了上面的故事,深有感触地说,“调皮蛋”的父母经常会出现很多教育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训斥孩子、吓唬孩子。
翟主任说,调皮的孩子过于好动,常常会引起家长的反感。这时,家长会“忍不住”经常训斥甚至吓唬孩子。而这种训斥和吓唬往往不起作用甚至起到反作用。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6岁的小姑娘一样。因为6岁的孩子分辨能力不强,吓唬容易给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强烈的“暗示”作用,让孩子对这种吓唬信以为真,产生心理恐惧。在心理咨询中,专家们发现,很多成人害怕什么东西就是因为小时候被家长吓唬的结果。
翟主任说,孩子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90%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尤其是这类“调皮蛋”出现的问题。“调皮蛋”的父母要认识到,对于孩子来说,活泼好动是天性,如果孩子整天沉默寡言,那才真的有问题呢。调皮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接受能力强,缺点就是家长所谓的“不听话”。对这种孩子,家长应少训斥多引导,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批评,多教给他怎么改正。孩子稍有进步就要多表扬,表扬可以强化他好的行为,逐渐使其远离坏习惯。
对于这位孩子的家长,翟主任建议,家长可以试着忽略孩子的暗示行为。因为孩子心理的恐惧往往源于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某个行为过于关注和焦虑会加重孩子的心病。下次,孩子再咳嗽或谈论壁虎屎时,家长可以不理她,装作未听见,或给她说点别的事儿,这样有利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引不起大人的兴趣,自然就会慢慢地淡化这种不良的暗示了。
最后,翟主任特别提醒“调皮蛋”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注意教育方式。老人因为身体不好,常常会对“调皮蛋”的好动不安更为反感,所以,更容易编一些神鬼的故事吓唬孩子,让他听话。这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
(本报记者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