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会孩子学会关爱父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 10:07  当代家庭教育报 

  猴年即将过去,金鸡赶来报晓。又一个新春佳节就要来到了,在欢天喜地迎春节的日子里,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为自己的宝宝买了新衣服、新玩具和吃的用的一大堆礼物,足以见父母浓浓的亲情之爱。可是当我们给孩子博大的爱心与亲情的时候,想没想到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考虑没考虑如何教给他们懂得亲情、学会关爱别人?

  来自父母的亲情之爱本是天然而成,不需要回报的。子女爱父母也是与生俱来,天经地义的。可是为什么近年来一些躺在蜜罐中长大的孩子缺少了爱心和孝心,只爱自己,不爱父母,更不会关爱他人、关爱集体。这不得不让人们反思,父母对子女的爱到底缺失了什么?

  爱需要怎样表达

  有人说,在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要紧的是教给年轻的父母如何去爱孩子,进而让孩子学会怎样爱父母。的确,不少初为人之父母者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有的一味溺爱,有的仍信奉打骂即爱。事实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同于母鸡之爱,这缘于天然的爱也需要学习。

  在中国生活了5年多的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方大为,曾花了大量的时间了解一些中国朋友的家庭,发现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及教育子女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中国父母不太会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的话多是含蓄、间接的,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我爱你”、“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也不太习惯用亲吻或拥抱来表达对小孩的关爱。而美国父母恰恰相反,他们不仅用语言也用行动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还经常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夸奖孩子:“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伙子(小姑娘)。”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或许也是我们很多人长大成为父母后不会表达爱的原因。于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出现了虽少有语言来表达爱意,却不乏用大量高级的食物、玩具宠爱孩子的父母。这种育儿方式如不及时纠正,那将是民族下一代的悲哀。

  教孩子学会爱,父母先要给予孩子爱,并把渗透在生活中每时每刻的爱意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同身受,铭记在心,伴随其成长。

  爱不需要理由

  父母爱孩子不需要理由。然而,爱孩子与教育子女同样需要学问。不是吗?当你在为宝宝喂奶、洗尿布时,在聆听孩子咿呀学语、背诵儿歌时,在牵着孩子的小手逛公园、散步时,甚至半夜起身为孩子掖好被角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都包含着对孩子的关爱。问题是你意识里有没有一根弦,重视不重视适时表达爱、传递爱。生活中常看见彼此相反的做法:

  镜头之一:炎热的夏天,一位年轻的妈妈带宝宝去市场买菜,顺便给宝宝买了一根冰棍。宝宝咬了一口说:“真甜!妈妈你尝尝可凉快了。”少妇说:“你吃吧,妈妈不热。”“不,你脸上有好多汗呀,就吃一口吧。”宝宝举着冰棍恳求道。“宝宝真懂事,知道心疼人了。好吧,妈妈就吃一口。”少妇蹲下身来轻轻地咬了一小口冰棍,母子俩脸上都露出甜蜜的笑容。

  镜头之二:一位妈妈给3岁的儿子买了盒新鲜的曲奇饼。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爸爸走过来说:“什么好吃的?让我尝一尝。”儿子按住盒子盖,嘟囔着:“不给,不给。”“小东西,别这么自私,给一块。”爸爸故意从盒中抢了一块曲奇咬了一口。结果儿子大哭起来,非要爸爸把饼干吐出来不可。妈妈连忙跑过来哄着:“宝贝别哭了。都是爸爸不好,咱们打爸爸。”儿子大叫着:“坏爸爸!坏爸爸!”最后在爸爸连声的“我认罪”中,儿子才破涕为笑。

  这位两位妈妈的做法可谓对比鲜明。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幼儿最初并不自私,许多时候当孩子要和父母一起分享食物时,多数父母会说:“我不吃,宝宝自己吃吧。”熟知就是这句话把孩子萌发的那点爱心给抹杀掉了。记住你接受孩子给的食物,让他从小学会与人分享,是培养孩子孝心、爱心、同情心的最简单方法。切不可纵容孩子吃独食的行为。

  镜头之三:妈妈为妞妞削苹果时,不小心划破了手,鲜血顺着手指流下。两岁的妞妞瞪着大眼睛不知所措,妈妈说:“快把你的手绢给妈妈按住伤口。”然后找来创口贴包住手指。妞妞小声问:“妈妈疼吗?”妈妈说:“很疼的。妞妞可不能拿刀,会切手的。”妞妞懂事地点点头,妈妈又不失时机地请求:“乖孩子来给妈妈吹吹。”妞妞噘起小嘴一边轻轻地吹,一边说:“别怕,吹吹就不疼了。”

  镜头之四:爸爸病了躺在床上,5岁的杨扬走过来说:“爸爸你难受吗?我给你倒杯水吧?”“去一边玩去。别烦我。”爸爸没好脸地说。妈妈也过来拉杨扬,“快到客厅看电视去,别叫爸爸传染你了。”吃饭时,杨杨说:“我给爸爸端碗粥吧。”“别了,你哪端得了?你爸不饿,你先吃。一会儿电视还有动画片呢。”妈妈几句话就把儿子哄到饭桌前。母子俩不再理会屋里的病人,自顾自地吃起饭来。

  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其实一岁前的婴儿就有情感反应,别人哭他会随着一起哭;一两岁的幼儿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了想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这是爱心先天的自然流露。可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他们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父母千万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时刻注意引导和培养孩子去关爱别人。

  镜头之五:爸爸下班到幼儿园接儿子回家。他抱着儿子边走边说:“要过年了,今天我们单位大扫除。”儿子问:“什么是大扫除?”“就是扫地、擦桌椅、擦玻璃、倒垃圾。”爸爸解释着。“那爸爸累不累呀?”儿子又问。“当然累了,腰酸背疼的。”爸爸故意夸张地说。两岁的儿子扭动着身子:“放我下来,我自己走。”爸爸放开手,儿子迈开双腿走起来,还大声说:“看,我会走,我不累!”

  镜头之六:星期天,王女士偏头痛犯了,就让丈夫带女儿去逛公园,自己好在家休息休息。刚刚临近中午,父女俩就回来了。5岁的女儿撒着娇地扑向妈妈:“我饿了,给我做好吃的饭。”爸爸劝道:“妈妈病了,我来给你做鸡蛋方便面。”“不。我要吃妈妈做的瘦肉皮蛋粥和葱花饼。”女儿不依不饶。王女士硬挺着起身说:“宝贝别着急,妈妈这就给你做。”爸爸这边训斥孩子,那边埋怨妻子:“你这是何苦呢,又饿不着她。”王女士见女儿咧嘴要哭,连忙说:“宝贝不要哭,妈妈最愿意给你做饭了,你爱吃的瘦肉皮蛋粥和葱花饼马上就做好。”

  现实中有些父母尽管自身有许多生活艰辛和身体病痛,但他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掩饰,错以为这是爱孩子,却不知在害了孩子。生活中有苦才有乐,家长不要刻意去掩饰生活的另一面,而应让孩子从小学会分担你的痛苦艰辛,理解生活的不易,长大后他才会珍惜眼前的生活,才会以真诚之心关爱别人。

  教会孩子懂得亲情

  某幼儿园有次调查了解到,中班的一百多名幼儿在家中吃东西时,常常想不到父母的占一半以上;而对父母没有礼貌、任性、发脾气的占到三分之二还多。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还是我们没有教给他们感悟亲情?教孩子懂得爱的过程,也是亲子之间的相互沟通学习。当你喂宝宝食物时,说一句:“好香,给妈妈尝尝好吗?”通常孩子会举起小勺送过来。你吃一口,对他表示赞许,这些言行会告诉孩子,妈妈把好吃的先给我吃是爱我,好吃的要大家分享。

  爱心和善良的品质,是孩子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父母是爱心的播种者,父母所做的一切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具体可以有这样一些做法:

  1.用玩具启迪爱心

  爱心和亲情的培养要从细小的事做起。比如:引导几个月大的宝宝和身边的绒毛狗狗、布娃娃做亲密的朋友,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如果孩子乱扔布娃娃,劝阻他:“看,你把娃娃摔疼了,快给它揉揉。”如果孩子大声叫嚷,制止说:“小声音一点儿,别把小狗狗吵醒了。”孩子长大些了,带他去亲近小动物,听小鸟唱歌,给小鱼喂食;告诉他花草树木和小动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它们。孩子的爱心在这样的情境中会不断萌发壮大。

  2.好东西大家分享

  家庭中要建立好东西大家分享的氛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做出榜样,吃饭时主动给长辈夹菜,遇到高兴的事讲出来全家一起分享快乐,有了喜事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贺,左邻右舍遇到困难伸出援助之手;鼓励孩子好吃的、新玩具拿给小朋友一起吃、共同玩,等等。有了这样充满爱心和亲情的环境,孩子就能从最初的行为模仿到一点点强化,最终塑造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3.多交流沟通感情

  家庭中爱心和亲情要靠父母精心营造。父母要用爱熏陶孩子的心灵,就应该多关心和尊重孩子,说话要温柔体贴,注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多与孩子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互助友爱、善良战胜邪恶的童话故事,让浓浓的爱意渗透到家庭的每个角落。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要充满爱心,经常把“谢谢你为我做的××事”、“我真为你高兴”、“你辛苦了,歇一会儿吧”、“不要着急,我来帮助你”等礼貌语言挂在嘴边。夫妻之间相互相关爱、体贴,尊重和孝敬长辈,过生日、遇年节送个小礼物等。带孩子买玩具或衣物时,和他商量:“咱们给爸爸(妈妈)也买一件。给他(她)个惊喜。”所有这些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催化剂。

  4.家中的事彼此分担

  不要让孩子在家中当特殊人物,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分担家中的事物,不劳动者不得食。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擦桌子、摆放碗筷、摘菜叶、洗手绢等。在孩子稍大些时,还可以让他分担相对重要的家务,既让他获得成功感,又使他从小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并从中体会到父母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和养育之情,体会到爱是需要付出的。

  儿童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爱心和亲情,便会收获友爱、尊重、宽容和同情。正因此,父母从小给孩子心灵播下爱的种子,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家庭教育  亲情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