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2日,著名女作家丁玲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丁玲的故乡———湖南临澧县隆重举行。在纪念大会上,人们回顾了丁玲艰辛而又执着的一生,赞扬她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她那百折不挠、无私无畏、疾恶如仇的高贵品格值得人们学习。本报特奉献此文以表纪念。
四次婚恋刻满欢欣与愁苦
丁玲一生两度入狱、几番沉浮的坎坷经历令人扼腕唏嘘,而伴随作家一生,给她带来欢欣与愁苦、幸福与磨难的四次婚恋历程也值得我们去追思……
1924年,丁玲来到了北平。在一个社交场合,她结识了青年编辑胡也频。此时的丁玲正在为亲弟弟的夭折和命途艰辛而痛苦,对比她小一岁的胡也频毫不动心。她感到自己无法在北平继续生活下去,于是选择了离开,返回到湖南老家。不料穷编辑胡也频居然借了钱追到湖南,他蓬头垢面地出现在丁玲母女面前,犹如一个爱情乞丐,丁玲紧闭的爱情大门终于被打开。性格倔强的她听到有人在说闲话,便干脆同胡也频开始了甜蜜的同居生涯。
就在此时,另一个诗人来到了丁玲身边,他就是冯雪峰。冯雪峰上世纪20年代初即以“湖畔”诗人誉享文坛。十几年之后,丁玲是这样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谈及当时的情形的:“这在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虽然我深深地爱着另外那个人(指冯雪峰),但我和也频同居了许多时候,我们彼此有一种坚固的感情的联系。如果我离开他,他会自杀的……所以我的决定使他(指冯雪峰)非常悲哀,所以我终于不得不拒绝和他见面,把关系完全切断。我仍然和以前一样爱他,但把这个连对他都保守了秘密,退回了他全部的信。关于这个人我不再多说了……”
三人风波的平息,无疑是丁玲理智战胜情感的结果。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也就和好如初了。没想到不久,专注于地下政治活动的共产党员胡也频被抓进了监狱。丁玲在狱外四处奔走,并在沈从文的陪同下去狱中看望胡也频。她在铁栏外大声喊着“频!频!我在这里!”胡也频回头,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狱警带走了。这一走竟成了生命的永别。1931年2月7日,作为左联五烈士之一、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杀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凄厉的枪声震撼了中国,也击碎了丁玲最初的爱情。
胡也频和冯雪峰双双离去之后,丁玲在无限的伤痛和孤独中度过了漫漫黑夜,这时,一个叫做冯达的中共地下党员悄悄走进了丁玲的视线。丁玲跟冯达于1931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冯达柔柔的关怀像细雨一样令丁玲无法拒绝,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3年的平静生活,直到双双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为止。
1933年5月14日那天,冯达出门时告诉丁玲:“12点钟要是我不回来你就赶紧离开。”结果冯达一出去就被特务盯住了,一直磨到12点过了以后才回到家中。他回家后,两人竟一块儿被捕了。在监狱中,冯达含着眼泪向丁玲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出卖丁玲,丁玲相信了他。丁玲在狱中怀孕了,并于1934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以后她义无返顾地离开了冯达,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1937年2月,出狱后的丁玲来到延安,在这里医好了昔日的创伤。半年后,饱经沧桑的丁玲又大胆地爱上了一个比她小13岁的青年军官陈明。丁玲在陈明的身上看见了胡也频的影子。
1942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正式结婚。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也没有请客吃饭,两人手牵着手在延安的街头快乐地散步,心中洋溢着无限的幸福。但没想到,1955年,丁玲作为“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文革”中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后出狱,又被送到山西乡村,直到1979年平反为止。在这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
后来丁玲回忆说,与胡也频相爱,她投入了自己的真情;与冯雪峰相爱,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冯达相爱好像一场噩梦;与陈明相爱是最成熟最深沉的情感。1986年3月4日,82岁的丁玲临终时,向陈明倾诉了最后的爱意: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我只担心你,你太苦了。
留下作品未完成的遗憾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国庆前夕,与她相濡以沫风雨一生的丈夫陈明向媒体娓娓道来这段往事。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的,小说描写了1946年华北农村的土地改革斗争,翔实细致地表现了社会各阶级在时代风暴面前错综复杂的关系,显示了作家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
但在陈明的眼里,这并不是一部臻于完美的作品。他说:“那时候她在河北温泉屯搞土改,有生活阅历,但在人物的思想深度上把握还不够。后来随着土改的深入,她的生活积累进一步丰富,对革命年代涌现的人物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于是她就开始构思它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但因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土改被迫中断,我们也向后撤了,这部小说丁玲终其一生竟未能完成。”
这部作品创作的彻底中断,是因为丁玲突然间跌入了人生的谷底。1955年,有关“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政治运动使她变成了罪名最大、落难最深的女作家。1957年8月,丁玲被划为右派分子,解除一切职务,开除党籍。陈明因为不能与丁玲划清界线也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送往北大荒劳动改造。
陈明不放心把丁玲一个人留在北京,到了北大荒3个月后,就不断地努力申请。丁玲最终被批准前往北大荒密山农场。后来由王震出面,将丁玲和陈明一同安排在条件稍好些的汤原农场,这一年丁玲54岁。
“哪有创作的环境啊!”陈明苦笑着摇摇头,“她每天努力劳动,参加当地的生产工作,尽量与当地的乡亲们融为一体。”
这部作品的命运多舛,还在于又一次的无情毁灭。“文革”时期,丁玲夫妇被关进秦城监狱,此前已撰写了十几万字的《在严寒的日子里》被付之一炬。
1975年春天,丁玲和陈明被释放出狱,两人在山西省长治市郊区的老顶山公社嶂头村重逢。这段时间,陈明鼓励丁玲继续写作。
“文革”结束后,丁玲终于摘掉了右派帽子。
复出后的丁玲,担任了中国作协副主席,重新活跃于文坛,发表了作品《杜晚香》,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此后,她又陆续创作了一些回忆录和散文。
已入垂暮之年的她,多病在身,伤痕累累,但她对未完成的作品有一种永远的牵挂。即使生病住院,她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文艺创作,急于想出院写完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大夫要她住院休养,她却对大夫说:“你让我出院写作,我一定听大夫的话,每天只写一两个小时,绝对不多写,总该可以吧。我已经82岁了,写作的时间不多了。你就同意吧。”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病逝,带着作品未完成的遗憾,走完了饱经磨难风雨沧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