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待孩子的态度问题(附图)

  【故事】

  潘老师有着30多年教龄,培养出许许多多好学生,待自己有了孙女之后,高兴极了。心想,教了一辈子书,尽为他人做嫁衣裳了,这回一定要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小孙女身上。

  白天,潘老师一有空就把孙女抱在怀里,哄她玩,逗她笑,教她看画板,给她讲故事。每天下班以后,接她出去玩,给她买零食吃。

  孙女在潘老师眼中什么都好。说话好听,走路好看,就连她骂自己都觉得顺耳,打自己都觉得舒服。孙女大便,怕她揩不净帮她擦,上幼儿园怕她玩不好,中午特意去看。孙女爱看书,每次都把书给她搬出来,孙女扔得满床满地,奶奶都耐心给她收好。

  为了孙女,潘老师真是倾注了她的全部精力,仿佛只有在孙女身上才能找到快乐,得到安慰。一天早晨,眼看快到7点了,潘老师怕上班晚了,便把嘴凑到孙女儿耳边,小声叫着:“好孩子,起来吧,再不起奶奶就要迟到了……”没想到孙女睁开眼,瞪了奶奶一下,随后“啪啪”打了奶奶两个嘴巴,还不耐烦地说:“困死了,我还没睡够呢!”

  还有一个星期天,奶奶洗衣服,孙女儿也要跟着洗。为了不让她影响自己,奶奶找了一块小手绢让她洗,她放上好几把洗衣粉,泡沫从盆里溢到盆外,还去拿香皂,奶奶刚把香皂抢下来,孙女儿就大喊大叫起来:“滚,滚,你给我滚!”边喊边把奶奶推到门外,“咔”地一声闩上了门。

  【理论分析】

  孙女的言行举动让潘老师既伤心又害怕,她说:“过去我总以为孩子小,不懂事,有点小毛病不算啥,孩子大了,懂事了就好了。事实恰恰相反,任何人的毛病,一旦成了习惯就很难改了,即使能改,也要花大力气。一个4岁的孩子,发展到如此程度真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注意了。”

  潘老师的话确实应该让人反省,中国有句古话:惯子如杀子。所以认真观察孩子,一旦发现他们身上存在不良习惯,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不要使孩子纯洁的心灵沾染上罪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的变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的父母,也必须转变观念,重新学习怎样做父母。

  所以,我们重点谈一下对孩子的态度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儿童出生后,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儿童的生活条件是家长提供的,所以许多家庭爱说,孩子是我的,我生我养的,便由此引出“我的孩子,我想怎么待他就怎么待他”的想法。常有这样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想打则打,想骂就骂,棒棍教育,完全凭自己的性子。要不就把孩子不当孩子,不关心,不过问,不尊重。于是,孩子们感到父母不爱管自己的事,不关心自己,高高在上,粗暴无理等等。这样,孩子对父母就没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保证儿童成年后与他人顺利交往的基础,如果孩子缺乏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就会孤独、无助,难以与人相处。而家长的过分严厉,则影响孩子独立性和信心的发展,使他们过分地依赖或自责,同样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父母之所以总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恐怕有这样两条理由:第一,孩子不行,只有我帮他操心;第二,我爱孩子。

  我们先来看第一条理由:孩子不行,只有家长帮他操心。

  从小帮着孩子穿衣服、穿鞋、系鞋带,因为孩子小,他不行。

  从小让孩子跟自己睡,怕孩子害怕,不敢单独睡,他不行。

  上学,检查文具书本,家长帮助整理,怕他粗心,丢三落四,他不行。

  不让他干家务活,他们笨手笨脚的,净添麻烦,他不行。

  正是在这些他不行的呼声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试试看的心理被抹杀了,使孩子变得懒惰、依赖、怕苦怕累、粗心大意。

  我们再看第二条理由:我爱孩子。

  其实,有哪个家长不爱孩子呢?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可有的家长所谓的爱孩子,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了。尤其是隔代人更甚,成人中间常流传这样的做法,孩子太小,心疼孩子,就处处设法为他们排除困难和痛苦,而不顾孩子缺乏克服困难所必需的毅力和坚持性。例如,妈妈让孩子收拾好玩具再去看电视,而玩具被孩子扔得到处都是,收拾完的话,电视早就开演了,所以就不耐烦了。而奶奶看着心疼,让孩子去看电视,替他收拾玩具,这种帮助自然会使孩子不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为别人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爱孩子应该会爱,正确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克服困难,帮助他自己收拾玩具,并告诉他,玩玩具时要玩完一样收拾好,再玩一样,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干。

  孩子小,自觉性差,锻炼的过程不会是愉快的,但家长们不能怕孩子的一时痛苦而不让他们去经受锻炼,要让他们从小知道人生除了欢乐以外还有艰苦、悲伤,否则他们就会形成软弱、依赖、没有同情心、自私自利等不良性格。

  性格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还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的活动动机或对现实的态度,而“怎样做”则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拒绝要的东西,反映了人的活动方式。

  如果一个人对现实的一种态度,在类似的情况下,不断地出现,逐渐地得到巩固,并习惯化,那这种稳固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动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如果一个人在待人处世中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原则性、热情奔放、坚毅果断、自信自强,那这些特征就是这个人的性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性格,作为家长就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孩子,做民主型的家长,如果学习不够,只有加强学习。

  既为人父母,只能和孩子共同成长,学习新知识,学习和孩子坦诚相处,只有家长的不倦学习,才能强化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敬,在与孩子的共同学习中,收获亲情和友爱。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性格  家庭教育  溺爱  尊重孩子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