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自私的宝贝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众多大人像星星一样围着一个“小太阳”转悠,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习以为常,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变得不可思议地冷漠和自私。
小莉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其实小莉很聪明,很多东西一学就会,见了人也很有礼貌,但就是太以自我为中心。她妈妈说:“我很爱我的女儿,我工作那么忙,起早贪黑地为她做了许多事,可她却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一点儿不领情。一次,我生病了,早上她上幼儿园时明明看见了,可放学回到家,看我还躺在床上,就生气地把书包往床上一摔,冷冷地说:‘还不起来做饭,懒猪!'当时,我的心都碎了。"“不体谅大人也就算了,这孩子还特别的自私,全家人去饭店吃饭,她点的一盘菜,别人谁也不许动,哪怕吃不了扔了,她也说那是她的。"这样发展下去还得了?
【理论分析】自私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虽然现代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具有自信、愿意与人交往的优点,但他们的一些缺点也令许许多多的父母头疼不已。
首先,大多数自私的孩子,都是受到父母过分娇纵的孩子。
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惟恐孩子不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是归他的,反正爸爸妈妈不需要,孩子会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考虑他,稍有不周到,便自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埋怨父母。
其次,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往往生活一帆风顺,没有什么坎坷。在缺乏挫折体验的他们看来,生活是一条充满鲜花的道路,生活中的一切都会跟随自己的意志而发生转变。
再次,旁人的一再赞美、表扬,也会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自我评价。他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当一件事情失败时,他们通常会归咎于他人或者不利的客观条件,而当事情成功时,就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认识上的误差,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别人必须以自己为中心。
【专家建议】
1.取消孩子在家中“特殊"的地位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尽量不给孩子特殊待遇,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引导孩子学习“分享”与“责任”
首先可以是水果、孩子喜欢的零食的分享;然后可以是电视节目的分享,“你想看动画片,而我却想看体育节目,怎么办呢?看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个让我们都满意的解决办法。”还可以是表达的分享,当孩子突然有话要说时,告诉他必须等别人的话告一段落时才可以说。当父母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孩子的变化: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宽容,不再那么挑剔,懂事有礼貌。过去他可能会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你们不要说话,听我说!”现在可能会说:“我有一个想法……”吃饭的时候,他也不再会把自己喜欢吃的菜放在自己面前。慢慢地,孩子就会发现,与人分享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他更能被别人或团体接纳,于是他会学习留意别人的需求,愿意为别人做点什么,责任心就这样被培养起来了。而当他发现自己有能力为别人做事的时候,会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他就更加有信心去处理遇到的难题和纠纷,而有较少的挫折感。
3.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不要让孩子在一片赞美声中“淹没”,应该引导孩子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既要看清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缺点和不足。
同时可以加点适当的挫折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切不可事事包办,将孩子需要经受的挫折统统挡在门外。父母可以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等,给爸爸妈妈倒茶水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还可以带着孩子参加登山运动,让他们学会克服运动中的困难。
4.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
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学习。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6岁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是目前由于孩子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许多孩子终日一个人玩耍,这样,他的心里自然也就很难考虑别人,孤独的环境带来自我中心是必然的。改善这种状况,除了家长平时有意识地与孩子一起交谈和娱乐之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同学、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自己家里来玩耍和吃饭,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玩耍,让孩子帮助邻居取报纸送信,到邻居家借还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逐渐学会关心他人。5.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的答应,不合理的不要迁就。如果父母有什么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都要留给孩子,这种做法很容易养成孩子的独占意识,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自私心理。对孩子提出的不切实际、无理的要求,父母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加以拒绝,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生活小贴士】优点口袋
在孩子的房间里可以设置两个“口袋”,一个是“优点袋”,一个是“缺点袋”,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归纳,家长在旁边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哪些是值得鼓励的行为,哪些是要改正的缺点。这样,慢慢让“优点袋”越来越鼓,“缺点袋”越来越瘪,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