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帮忙分析一下儿子的习惯
我儿子现在13个月。我发现他有一个不好习惯、一个特别的坏习惯和一个好习惯。不好的习惯是不爱理发,要哭闹,每次只好等他睡着了才能带他去理发店。特别的坏习惯是爱吃脚,每当他注意到别人的脚,只要对方不穿鞋子,孩子就会扑上去或俯下身去咬。好习惯是从来不会颠倒过来看书或图片。即使故意倒着拿给他,他自己也会把书转过来正着看。请你们帮我分析一下孩子的这些习惯,为我们家育儿出点主意。
刘红(上海)
这个年龄的宝宝不爱理发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首先要分析一下反抗的原因。可能是设备问题。如果理发器曾经楸疼过他的头皮,就会在宝宝心中留下了对理发的恐惧;有些孩子更害怕理发器发出的那种特殊的声音。也可能是宝宝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怯生现象。解决的办法如下。一是买一个简易的噪音较小的儿童理发器,父母自己在家里给宝宝理发。如果宝宝还是不愿意,可以趁他玩得开心的时候悄悄给他理。关键是父母之前要学会比较好的理发手法,以免弄疼孩子,适得其反。二是经常带宝宝去一家固定的理发店,与理发师熟悉熟悉,消除陌生感。去理发之前要告诉宝宝理完发之后他会变得更神气,理完之后还要说些“真帅真好看”之类赞美的话。父母家人还可以和他一起理,比比理完后谁更靓一些。宝宝渐渐就会把理发和愉快的感觉联系在一起,再也不会哭闹反抗了。
宝宝爱吃手吃脚也属于比较普遍的现象。一般6、7个月宝宝就有能力吃到自己的脚。吃脚的原因有两方面。0—1岁阶段又称为“口唇期”,宝宝通过用嘴被动的吸吮、吞咽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1岁之后,宝宝的乳牙已经长出很多,他开始表现出难受、烦躁,只能通过咬坚硬的东西来获得快感,并且能够主动抓取物体。咬脚同时也成为磨牙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你的孩子喜欢咬别人的脚可能是大人以前经常把脚放在他面前逗他玩的缘故。为了改正这个习惯,父母要记得为宝宝准备一些磨牙玩具,如牙胶、练齿器等,或者提供地瓜干、蔬菜条等磨牙食物。宝宝一咬脚,就把这些替代性的玩具或食物塞到他嘴里,逐渐消除他咬脚的行为。
1岁以后,宝宝的视觉已基本同成人相近。由于缺乏视觉经验和观察技巧,一般来说,1岁半到2岁的宝宝才懂得正着看书而不颠倒。所以说,你的宝宝这方面能力发展有所提前了。这可能与从他出生开始一直接触图片或文字有关系。如果父母之前常常抱着他看书或指给他看一些大的标语,宝宝渐渐就形成了对正的文字或图片的深刻印象。这对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宝宝处于创造力萌芽的阶段,过早学会正着看图片或文字也可能产生一些弊端。适当的时候,父母不妨引导孩子倒着或侧着看图片,鼓励他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从而进一步开发宝宝的智力。
2、 怎样让宝宝表现得活跃
儿子3岁,上幼儿园有半年了。老师有时告诉我说宝宝胆子不够大。今天看了宝宝在幼儿园活动的DV,也发现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表现比较安静,好象很怕羞的样子,不是很活跃、主动。这与他在家里的表现完全两个样。他为什么在幼儿园里放不开呢?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
程娅兰(辽宁沈阳)
既然宝宝在家里比较活跃,那就不存在先天气质上的问题,可能还是与他对幼儿园生活的适应程度有关系。父母不妨回忆一下,当时入园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经常带孩子熟悉新环境,入园之初孩子有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现在他入园的意愿是否强烈等等。同时父母也可以评估一下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他同伴交往的机会多吗?在交往中往往扮演怎样的角色?孩子在活动中的自我期望是什么?是什么阻碍了他实现期望?父母可以设想,宝宝表现不活跃可能是他没能顺利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心理转折,仍以“局外人”的身份自居;也可能是他不懂得集体生活的规则,缺乏同伴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无法从活动中获得真正的乐趣;此外还可能是他对老师的权威印象过于深刻,在活动中刻意的自我约束。
因而,父母应该经常表现出对孩子幼儿园生活的兴趣,每天听他讲讲学了些什么东西,做了哪些好玩的游戏,交了哪些小朋友,老师有没有表扬他等等。在聆听的过程中,父母既要认可他已有的表现,又要鼓励他更加积极的展示自己 ,还要教会他一些有用的技巧。只要孩子稍稍有所进步,就要及时进行夸奖和肯定,有必要的话,父母可以请老师一道配合。相信孩子会一天比一天做得更好!
3、 孩子不要爸爸怎么办
儿子从小是我自己带的,他爸爸工作比较忙,管得少一点。现在他已经4岁了,特别喜欢和我在一起。如果我有事情要出门,让爸爸陪他,他一点也不高兴。爸爸主动和他玩,他也不领情,还大声嚷嚷着让爸爸走开。请问有什么办法能增进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
解莉(北京)
孩子不要爸爸可能与1岁之前没有形成父婴依恋有关系。由于父亲参与照料比较少,与孩子交往相处的机会不多,父子之间缺乏亲密的情感联结。此外,4岁的孩子仍然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会真实表达自己的喜好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因而你的儿子会嚷嚷着让爸爸走开。
为了接近孩子,爸爸必须做到“三步走”。第一步,多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也可以向妈妈讨教。第二步,寻找与孩子交往最合适的定位。如果妈妈已经承担了照料孩子的任务并且非常胜任,爸爸不妨想想自己是不是更应该陪孩子开展户外运动等。第三步,以孩子钟爱的事物或活动为切入点,自然介入孩子的游戏或其他活动,获得初步的接纳。只要爸爸愿意多花心思,并且有足够的耐心,一定可以在积极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孩子的爱和尊重。
4、女儿是不是太自私了
有一次我带2岁多的女儿坐公共汽车,买了一张车票。因为当时车子很空,我们就并排坐在一起。后来人多了,我就想把女儿抱在膝盖上,腾出一个座位给别人,可是女儿就是不肯。于是我只好把自己的位子让给别人。谁知那人刚坐下,女儿就拼命推搡他,还哭了起来,她要那人把位子还给我。我再三跟她说“妈妈只买了一张票,这是别人的座位”也没用。最后那人只能起身让我坐下。女儿“胜利”了。你们说,孩子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该怎样教育她学会为他人着想呢?
马迅捷(浙江杭州)
你孩子的表现和道德无关,而是由她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一开始她不肯坐在妈妈的膝盖上说明孩子已经了解“我就是我,我并不是依附在别人身上的”。随着独立行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发展,孩子从之前与母亲的共生关系中分化出来,充分体验到个体性和独立性,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后来孩子一定要把座位争过来,因为她坚持 “这是属于我们的,不是你的”。这是自我中心化思维的体现,表明孩子还不能把自我与外界很好的分开。他们往往会绝对相信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从别人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妈妈再怎么跟她讲事实也起不了作用。
父母要从孩子的发展阶段去理解他们这些貌似自私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孩子自然就会从一个人的小世界中走出来,学会为他人着想,因而并不需要特意去纠正。如果父母特别希望孩子能早点懂事,也可以适当采用“动之以情”的方式。虽然他们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过错,父母的生气、伤心等情绪却能够深深感染孩子,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文/ 章淼榕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