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别人的感情之后可以加深孩子的读书方式

2017年03月05日 23:20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懂得了登场人物的感情,图画书变得有趣

  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懂得“别人的情绪”,也较深地理解了图画书或故事里出现的各种人物的立场,吸引他们的人物的范畴加宽,也可以说他们的想象力更加丰富。所以这个时期可以给孩子阅读更多种类的故事。

  “主人公为什么做了这样的事”“坏人为什么这样对待主人公”等,孩子们会以故事主人公的角度,或者以坏人的角度去思考,图画书对他们来说变得分外有趣。

  泛灵论的故事培养思考能力

  听故事的时候,如果只是站在主人公正义的立场或者坏人的立场上,是无法全面理解故事本身的。孩子要是能想到“正义的力量胜利就好了”,或者听到坏人的台词就知道“这是坏人”,也就是说孩子既不当正义的一方,也不当坏人,而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才能正确理解故事。有个伊索寓言叫《北风与太阳》,它是一个赋予了自然及事物思想与感情的故事,这种赋予一切事物生命的泛灵论的思考方式最受孩子们喜欢。

  《北风与太阳》就是一会儿站在北风的立场,一会儿站在太阳的立场,同时以俯瞰二者的姿态讲述的故事。这种万物有灵论的故事,可以让孩子觉得生动有趣,不仅更容易理解,还能以第三者的眼光看待事物,慢慢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一定要多给孩子读书听。

  劝善惩恶的故事也不错

  《杰克与豆茎》《桃太郎》这种天上或山里住着鬼的故事,孩子也很喜欢。孩子的心中都有“恶作剧一下”“干点坏事”“胡闹一下”的欲望,也就是说,这些是与“追求美好事物”“想清纯”“想安安静静的”完全相反的能量,给予他们这些“负能量”的是故事书里鬼呀魔女什么的。

  在故事中,正直的人最后总是得到幸福,魔鬼或魔女、坏人、撒谎的人总是遭殃,孩子会想“原来会这样啊”。孩子喜欢让人读给他听容易理解的劝善惩恶的故事,也许这是因为心中的两个自己由此可以作一个了断,能够安心下来的缘故。

  这种故事一般都是正确的一方取得最后胜利,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世界观。对孩子说“不能说谎”这种说教当然有必要,而反复给孩子读劝善惩恶的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

  社会性的发育 在朋友中被认可变得重要

  社会性发育,与朋友有了心灵上的交会

  到了4~5岁,孩子的共鸣能力加强,能够明白朋友在想什么,能与朋友玩得更好,所以比起自己一人玩耍,他们更喜欢大家一起开心地玩。而且,与朋友一起玩耍时他们追求比以前更深层次的心灵的交会,更愿意与朋友待在一起。

  玩耍时制定规则,遵守规则

  孩子们开始制定一个规则,在规则中一起玩耍。

  4岁的孩子还制定不了太复杂的规则,像“警察与小偷”“鬼捉人”这些规则简单的游戏还需要慢慢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玩耍的乐趣从这时候开始才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制定规则还需要过一段时间,在五六岁以后。

  从3岁开始玩的过家家游戏到5岁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更加生气勃勃,比如完全把自己当成海盗,玩得更加真实。

  经常吵架,不过也能够解决

  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吵架也成了常事,不过孩子们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比如猜拳“石头剪子布”,或者“按顺序”,或者商量“我们先来稍等一下”,以达成共识。

  因为具备了预测能力和共鸣能力,孩子变得能够忍耐,所以大家一起玩耍也不会真的打起来,总能解决问题,集体玩耍变得越发有趣。

  在集体中被认可是最开心的事

  集体玩的机会增加,在集体中感到自己被需要、被认可,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小○,我们一起玩吧”“你可真棒啊”“你玩得好快啊”,这么被夸赞的话,孩子会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很出色,他会非常开心。

  一两岁的时候,孩子在家庭中被重视、被需要是很重要的,到了四五岁,在集体中自己得到重视以及被需要的感觉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在幼稚园或保育园过集体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

  通过集体生活,孩子明白了不能太任性,否则会跟别人打架,他们由此慢慢学习社会性,并且让自身具备社会性。4岁左右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小的冲突纠纷,并且慢慢具备解决的能力,得到同伴的认可,这个过程对于孩子的发育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不过,其中也有以我为主、不愿意与别人在一起,或者性格上比较被动、不能很好融入集体中的孩子。

  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发现他们对集体游戏不是很擅长,选择幼稚园或保育园的时候就要加倍仔细。比如,可以选择那种一个班有15到20人的小规模班的幼稚园或保育园,老师可以细致地观察到孩子是否能融入集体中去。

  本文内容摘自漓江出版社授权的《3~6岁孩子就要这么养》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