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自我意识之后,不愿意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2017年03月05日 23:14 新浪育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孩子具备了预测能力,萌发自我意识之后,有些事“知道做最好,不过要是不会做多讨厌啊”,于是心里很纠结。比如,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高跷,虽然练习了很久还是踩得不太好,别人都会了,只有自己不会,有的孩子因为讨厌别人说自己是“不会玩的家伙”,可能就不再玩高跷了。

  遇到什么挫折的时候,有的孩子虽然不情愿,还是会坚持努力,有的孩子会想先做做再说,有的孩子为了躲避困难不想做,有的孩子怕别人看见自己失败不想做。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可能认为“孩子以前都很天真无邪地干这干那的,最近好像不是很活跃啊”。

  因为不会做,孩子自己也很受伤

  孩子自己不做会很纠结,父母要注意到这种变化,好好地鼓励孩子。但“努力啊,只要做就能行的”,这种单纯的鼓励方式已经不管用了。

  孩子这时已经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了,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没有能力的自己。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这种感受,只是简单地说“说什么傻话呢!”“怎么不听父母的话!”什么的,孩子也太可怜了。

  不做而纠结,之所以会这样,往往有孩子性格的原因,也因为父母表扬得太多,致使孩子惧怕失败。

  另外,不做而内心挣扎,表明孩子自己也意识到,在自己的身体里不仅有个积极向上的自己,还有一个畏缩不前的自己。虽然孩子还没有成长到直面不同的自我那个程度,但是他们也明白了必须承认存在那样一个自己。

  用尊重孩子自尊的方式鼓励他们

  对于那些想做而做不到的孩子,父母可以这样对他们说,“自己就是自己挺好的”“做这种事是挺可怕的啊”“做不了的话也挺讨厌的是吧”“想做是想做,不过是有点不安呢”,传达给孩子不用感到羞耻的意思,理解他们的内心纠葛。

  接着再鼓励他们,“不过,你比上次做得好多了,没关系”“谁都是在失败中进步的,妈妈也是哦”“最开始不会那么顺利的”。

  不要着急,耐心等待孩子真心想做的那天,或者最终是选择做还是不做,都交给孩子,这是很重要的,要尊重孩子的抉择。

  尊重孩子,鼓励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虽然也很重要,不过到了孩子四五岁,这个问题更要加以注意。

  意识到自己有做不到的事,就会更好地理解他人

  这时期的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总是强大,有时也弱小”“自己不总是积极向上,有时也畏缩”。

  这个消极的自己如果得到很好的对待,自己也会对那些不想做某事的小朋友加倍理解,产生共鸣,知道“这种时候他是真的不想做啊”“就是让他做也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他们理解了“有些事情做不了的人的立场”。对人来说,这种最重要的能力会在孩子身上一点点增强。

  所以,在孩子对做什么事畏缩的时候,要耐心等待,对他们说“会有这样的时候啊,现在不用勉强去做”“以后想做的时候再做吧”。得到别人的肯定,孩子才不会为自己的弱小之处感到厌恶,增强与别人产生共鸣的能力。

  本文内容摘自漓江出版社授权的《3~6岁孩子就要这么养》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宝宝图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