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疫苗相关知识 你不知道的看这里

狂犬病疫苗相关知识 你不知道的看这里
2019年08月29日 06:30 新浪育儿

  狂犬病疫苗相关知识

  狂犬病疫苗可以预防狂犬病。狂犬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接种狂犬病疫苗后,血液中产生狂犬病毒抗体,这些抗体可以防止狂犬病毒在体内传播,减少病毒增殖量,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从而达到保护机体、预防狂犬病发生的作用。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一旦发病,病死率极高,几乎达到100%。暴露后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

  狂犬病潜伏期从几天至数年(通常2~3个月,极少超过1年)不等,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狂犬病发病率最高的是5岁以下儿童,主要因为孩子年纪小,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加上好奇心强均是容易被动物咬伤的原因。狂犬病是一种动物之间的传染病,如果家养动物没有做到充分的免疫,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其中狗占成人和其他传播狂犬病动物的90%以上。绝大多数的野生动物都有可能感染狂犬病毒。人受到病犬(或者感染狂犬病毒的其他动物)咬伤或者抓伤后,病毒经伤口进入人体,除伤口的不适,患者可能没有其他不适。病毒一旦进入神经系统后,狂犬病的症状便渐渐显露出来。

  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2/3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狂躁型患者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

  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直至死亡。

  ●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1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

  ●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2~10天(通常2~4天)。

  ●急性神经症状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狂犬病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即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患者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机能亢进、定向力障碍、幻觉、痉挛发作、行为古怪、颈项强直等。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恐水、怕风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的咽肌痉挛。

  麻痹型患者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类吉兰-巴雷综合征表现。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麻痹期:患者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

  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呼吸骤停一般在昏迷后不久即发生。

  (以上部分内容摘自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

  因此,本病做好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旦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者抓伤,应及时、彻底对伤口进行清洁处理,具体参考本书“动物咬伤如何处理”相关内容,并在24小时内进行正规狂犬病疫苗接种。如被咬伤的部位为头面部、颈部,即使已过相当长时间,仍应积极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并同时注射抗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目前我国有纯化地鼠肾狂犬病疫苗、精制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和鸡胚细胞狂犬病疫苗等。

  免疫程序:全程接种5针。

  暴露前的免疫程序:0、7、21(28)天各接种1剂,长期与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完成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一年后加强免疫1剂,以后每隔3~5年加强免疫1剂。

  暴露后的免疫程序:分别于咬伤当天(第零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和第二十八天接种,每次0.5mL。如果第一针延迟接种,则以后4针也相应地延迟接种。

  2010年卫生部推荐新接种方案,即“2-1-1”免疫程序,疫苗接种由过去的5次减少为3次,分别在当天接种2剂,第七天和第二十一天各接种1剂,就能有效预防狂犬病,接种周期缩短了7天,且产生抗体迅速,对就诊时间比较晚、严重咬伤者更加适用。

  注射部位:上臂三角肌内,婴幼儿可以在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

  禁忌证: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所以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抓伤后无任何禁忌证。但是,高危人员预防接种遇到发热、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或对抗生素、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禁用。哺乳期、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并且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不良反应:

  ●局部反应为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发痒,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全身性反应可有轻度发热、无力、头痛、眩晕、关节痛、肌肉痛、呕吐、腹痛等,一般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罕见不良反应:

  ●中度以上发热反应,可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必要时可以使用解热镇痛剂;

  ●过敏性皮疹,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出现反应时,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

  极罕见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性紫癜。

  注意事项: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和剧烈运动,不能进行血管内注射,禁止臀部注射,庆大霉素过敏者慎用。

  来源:本文选自由中国妇女出版社社授权的《张思莱科学育儿全典》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