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否妊娠?

如何判断是否妊娠?
2018年11月15日 06:30 新浪育儿

  确定妊娠有时候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早孕,在妊娠6周以前,因为有些征象还不明显,所以,即使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大夫也经常需要借助于一些客观指标才能下结论。

  基础体温

  排卵后的基础体温要比排卵前高些,上升0.5℃左右,并且持续12~14天,直至月经

  前1~2天或月经第1天才下降,如果继续测试3~4天即可判断是否妊娠。

  宫颈黏液

  女性在妊娠后,卵巢的“月经黄体”分泌大量孕激素。因此,宫颈黏液涂片有许多排列成行的椭圆体。由此可确定怀孕的事实。

  妇科检查

  妊娠期间,生殖系统,尤其是子宫的变化非常明显。月经刚过几天时进行妇科检查,如果检查发现阴道壁和子宫颈充血、变软、呈紫蓝色;子宫颈和子宫体交界处软化明显,以致两者好像脱离开来一样,子宫变软、增大、前后颈增宽而变为球形,并且触摸子宫引起收缩,则可判定已经怀孕了。

  B型超声显像仪检查

  若受孕5周时,用B型超声显像仪检查, 显像屏可见妊娠囊,孕7 ~ 8周时出现胎心搏动。

  妊娠试验

  妊娠试验就是检测母体血或尿中有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如果有,说明体内存在胚胎绒毛滋养层细胞,即可确定怀孕。

  妊娠自我测试

  妊娠自我测试,一般是利用早孕试纸进行自我监测。

  早孕试纸具有如下几个优点:

  操作简单,只需一条试纸,无需其他辅助材料。

  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准确率近100%。

  显示结果快,受孕后7~10天即可测出。

  试纸质量稳定,室温下干燥保存,有效期为2~3年。

  使用时将试纸带有MAX标记线的一端插入被检测女性的尿液中,平放片刻。20~30 秒后即可显示结果:若试纸条上出现一条紫红色带为阴性(未怀孕),若试纸条上出现两条紫红色带则为阳性(怀孕)。

  但需注意无论尿呈阳性或阴性反应,试纸上端均应显示紫红色带,若无此带则表示试纸失效。紫红色带的有无及颜色深浅,表示被检测者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含量的多少,若色浅可延长至5分钟再观察,然后得出结论。 去医院确诊是否怀孕 从前面所说的数种征兆中,我们虽然可大致判断是否怀孕了,但是这些判断总是难以确保准确的。有时我们自以为是怀孕了,但实际上是卵巢发生疾病、子宫外孕或葡萄胎等异常的病态。所以还是应接受妇产科医生的诊疗,明确诊断。

  门诊须知

  第一次去检查时,在实际做检查之前会有一个问诊。如果能事先做好准备,将资料记在备忘录上,问诊时就不会感到慌张了。以下是第一次问诊的事项:

  本人的健康状况。包括现在的身体状况(有无呕吐、微热)以及从前是否生过什么大病。

  月经的状态。关于过去月经来潮的情形, 如初潮的年龄,月经的周期(月经第一天到次月月经的间隔天数)是否规则,持续的天数,来经时的情形(有无腹痛、腰酸、头痛的现象),最后一次来经开始的日期及持续的天数。以上这些都要详细地告知医生,因为这和怀孕的月数及预产期的确定,有着很大关系。

  结婚年、月、日。

  最近同房的时间及频率。

  有无怀孕、分娩的经验。如果有的话,当时的状况是否正常?如果分娩时曾接受产科手术,当时情形如何,例如剖宫产或用产钳分娩等,为何会有此手术?还有分娩时的出血量、胎儿是否正常等。

  有无特异的体质和疾病。

  丈夫及家人的健康状况。

  内诊。为了确定是否怀孕,必须从外面观察子宫的膨胀情形和乳房的状态,然后诊视子宫等性器官。内诊时,医生一只手两个手指放置在阴道内,另一只手按压下腹部,两手配合,便可了解产道、子宫及附件有无异常情况,核查子宫大小与怀孕天数是否相符,有无生殖器官畸形和肿瘤等。

  贴心提醒

  孕检,准爸爸应陪护

  怀孕早期的检查是产前检查的一部分,从确诊怀孕起,就应定期到医院做检查,以便医生随时掌握情况, 及时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

  准爸爸陪伴孕妈妈去做孕期检查,会让孕妈妈感到安心和踏实,减轻心理压力。准爸爸通过参与孕期检查,不仅能清晰地感到胎儿的存在和成长,而且更能体会到妻子承受的身体负担,从而更加怜爱妻子,增进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睦,还可以了解孕妈妈的身体变化状况,及时发现异常问题,有助于优生。

  孕2月常规检查项目

  贴心提醒

  产前检查要做几次

  整个怀孕期间,孕妈妈要进行早孕确诊、产前检查、分娩、产后随诊等一系列检查。产前检查的次数为: 早孕确诊后,在怀孕3个月内做第一次复查,5~7个月每月检查一次,8~9个月每半月检查一次,9个月后每周检查一次。

  ——本文摘自由化学工业出版授权的《北京妇产医院专家:备孕怀孕分娩坐月子全书》一书

怀孕试纸妊娠

育儿热点排行榜

育儿直播间

高清图排行榜

全程育儿指导

教育排行榜

健康排行榜

试用

自媒体排行榜

育儿视频推荐

育儿课堂

百家百问百答

教育新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