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自我成长

  回想我自己的自我成长,应该是从辞职回家照顾杭杭开始的。怀杭杭时我在一家外企从事HR招聘管理工作,工作很忙、强度很大。怀孕时经常晚上七八点下班,双休日也常常需要加班。生完杭杭休了三个半月产假,我就准时回归工作岗位了。

  虽然有一年的哺乳期,每天可以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可似乎总也做不完的工作让我的下班时间越来越晚、越来越晚。每天晚上我要求自己亲自带杭杭睡觉,每晚几次的喂奶让我经常处于半睡眠状态,经常抱着杭杭就靠在床头睡着了。后来终于练就了侧卧喂奶的本领,可也经常被杭杭的小床床沿磕醒。差强人意的睡眠质量和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终于把我击垮。用我老公的话说,每天下班回到家的我就像一具行尸走肉,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就这样坚持了半年,我和老公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又明智的决定——我辞职。

  因此我至今都非常敬佩那些每天都神采奕奕的职场妈妈,她们能在工作之外还能对孩子那么上心。我想,如果我现在还在上班,回到家里是不可能如现在这样,耐心、平和地面对两个孩子的。

  辞职后的天空豁然开朗了很多。经常吃过晚饭推着杭杭在小区门口,悠然地看着地铁出口处匆匆忙忙的人群,感叹当初的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行色匆匆中看不到背后绚烂的晚霞,每天重复着不知为何的匆忙。

  回归家庭的我开始翻阅大量的育儿书籍。如果说上班时的我只是个喂饱杭杭的妈妈,那么,回归家庭后,我才开始学着做一个全面关心杭杭、陪伴杭杭的妈妈。现在想来,当时最温馨的场景就是,杭杭在爬爬垫上东爬西滚,而妈妈就坐在垫子边缘静静地看书,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感动不已。

  当时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小巫的《接纳孩子》,黑幼龙的《慢养》,还有国外作家的《窗边的小豆豆》《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怎么说孩子才会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倾听孩子》。

  又大量涉猎了心理学专家所著的亲子类书籍,如李子勋的《家庭成就孩子》《陪孩子长大》,金韵蓉的《爱在左,管教在右》《爱让成长不烦恼》,李中莹的《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张五常的《吾意独怜才》,还有《做懂孩子的父母》《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爱的序位》《谁在我家》。

  还有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如张德芬的四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阿勋的《开启的世界》《开启的禅》《开启潜意识》,以及畅销书《秘密》《力量》《礼物》《孩子,你真棒》《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塞莱斯廷预言》《零极限》。

  好书对人的影响是惊人的。随着阅读面的扩大,渐渐地,我有了自己对养育、对成长的理解。

  但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觉醒,还得从遇到拜伦· 凯蒂的《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开始。当时正苦恼于先生不理解我,我总是委屈地觉得,我每天带孩子那么辛苦,他却一点不在意我的付出,不关心我的感受,还常常抱怨我不关心他。了解了凯蒂的这种极其简易的思维方式“一念之转”之后,一切的愁云惨雾烟消云散,原来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我!

  请允许我花一些篇幅来具体介绍“一念之转”最经典的——“功课”(the work)!

  ----------------------

  当我们愤怒、痛苦、失望的时候,把我们的念头写下来,这是我们

  了解自己的最好机会。

  针对这个念头,凯蒂向我们提出了四个问题。

  1。那是真的吗?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

  3。当你持有那个念头时,你会如何反应?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

  反向思考,问问自己是不是更真实,我会如何反应。

  -------------------------------

  1。一百八十度反转:将“不”变为“是”。

  2。角色互换:将“他”变为“我”,同时将“我”变为“他”。

  3。指向自己:仅将“他”变为“我”。

  来看看我之前的那些个念头的真相是什么——“我每天带孩子那么

  辛苦,他却一点不在意我的付出,不关心我的感受,还常常抱怨我不关

  心他”。

  --------------------------------

  1。那是真的吗?

  是真的呀!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

  也许不全是真的,他还是看到了我的辛苦,了解我的精力不济、睡眠不足,甚至离职的主意还是他提议的,说明他还是心疼我的。

  3。当你持有那个念头时,你会如何反应?

  当我有那个念头时,我觉得我老公一点都不关心我、一点都不体贴我。我很委屈,我对他有怨恨,听不到他关心我的话语,也看不到他关心我的行为。我对他有抵触情绪,他下班回家我也没有好脸色给他。我把问题都推到他身上,看不到自己的问题,还总是自怨自艾、自觉可怜。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没有那个想法时,我会觉得其实现在他一个人养家也挺辛苦的,他的压力一定比以前更大。我是不是应该适时地也关心一下他,问问他工作累不累,是不是因为太累才不愿多说话。还是他还不适应爸爸这个新角色,回到家不知如何应对我这个母爱爆棚、顾不上他的新妈妈。反向思考,看看是不是更真实。

  ----------------------------

  1。一百八十度反转:将“不”变为“是”,或反向描述。我每天带孩子那么辛苦,他是在意我的付出的,他关心我的感受。

  2。角色互换:将“他”变为“我”,同时将“我”变为“他”。他每天工作那么辛苦,我却一点不在意他的付出,不关心他的感受,还常常抱怨他不关心我。

  3。指向自己:仅将“他”变为“我”。我每天带孩子那么辛苦,我却一点不在意我自己,不关心自己的感受,只知道计较别人关不关心我。

  --------------------------------------------

  最后这个描述是不是最真实呢?

  以弗洛伊德为首的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可以为“一念之转”神奇的作用做出科学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我们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以缓和压力对自身的威胁。它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

  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心理防御机制的三种主要类型。

  1。压抑: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冲动、欲望,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抑制到潜意识中,使我们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这些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并不会自动消失,它们仍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比如说,不想工作的人会无意中制造伤病,但自己并不能认识到。

  2。投射:我们会把一些自身道德所不容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这些动机或愿望。比如说,我不喜欢某一个人,却认为是他不喜欢我。

  3。否认:我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它从未发生过。比如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仍然坚持说他没有死。

  “一念之转”的确是一种相当简易的直击潜意识的方法!

  以前,我们往往太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了。用大脑思考总会给我们很多理由、很大动力去证明自己的念头是正确的!而“一念之转”正是用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一个我们从未尝试的角度去尽可能地靠近我们的内心。当我们轻轻触碰到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时,是不是有那么一丝感动,并在瞬间豁然开朗了呢?

  请跟随我走进生活中的几个最常见的场景,让我们来看看真相究竟是什么?

  场景一

  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玩沙子,同行的妈妈一百个不放心:“不要用手抓、太脏,用铲子铲!”“这个模具不是这么扣的,你看,要这么玩!”“来,喝点水,天太热,你过来喝水!”“手不要举起来,你看沙子都洒到身上去了!”孩子玩沙子的过程被无数次打断,原本快乐的时光变得无趣。妈妈的这所有的打断、所有的指令都源于一

  个念头“孩子应该听我的”,可是,这是真的吗?

  -------------------------------------

  1。那是真的吗?

  是真的呀!孩子不懂事,可不什么都得妈妈来管吗?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

  也不全是真的,妈妈也不是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沙子不是只有一种玩法。用手直接触摸沙子能提升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玩具该怎么玩,孩子比妈妈更有想法,妈妈只能根据说明书的指点去操作玩具,而孩子往往能做出千变万化的反应。什么时候需要喝水,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当孩子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世界时,少喝一次水又有何妨?至于身上沾上点沙子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眼睛没有进沙子,其他地方拍一拍、洗一洗就没事了。

  3。当你持有那个念头时,你会如何反应?

  当妈妈觉得孩子应该听自己的时,时时刻刻都紧盯着孩子的一切行为,一有自己觉得不妥的就要指出并要求他调整。妈妈会很辛苦,孩子更加痛苦,自己的活动不断被打扰,有趣的游戏变得无趣。还会让孩子对妈妈、对自己产生怀疑,究竟应该让妈妈高兴还是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很多成年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他人认可,就是源自于此。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没有那个想法时,我会觉得我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我可以放手让他按自己的想法玩耍,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其实他的玩法也挺有意思的,我小时候怎么就没这么玩过呢?有时我也应该听听他的想法,说不定他的想法更适合他!

  ---------------------

  反向思考,看看是不是更真实。

  ------------------------

  1。一百八十度反转:将“不”变为“是”,或反向描述。

  孩子不应该听我的。也许这是对的,他不可能一辈子都听我的,我的知识有限、见识有限。如果孩子一直听从我的指令,他将永远无法超越我,也形不成他自己的见解,这是我希望的吗?

  2。角色互换:将“他”变为“我”,同时将“我”变为“他”。

  我应该听孩子的。是啊,我应该听听孩子想怎么玩,想怎么安排他的生活。那才是他内心真正的声音,如果他的内心只有妈妈的一种声音,他如何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男子汉?

  3。指向自己:仅将“他”变为“我”。

  我应该听我自己的。是啊,我认真倾听过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吗?还是一辈子都在按他人的期望去生活、去努力呢?那些对自己的应该、不应该是不是真的那么正确呢?养育孩子,我是在随大流要求他这个、要求他那个,其实我也很辛苦。我小时候希望拥有一个什么样的自由童年呢?我所未曾拥有过的尊重和自由,我的孩子能从我这儿得到吗?

  场景二

  孩子在家中玩,这时来客人了,妈妈要求孩子停止玩耍跟客人打招呼,可孩子的视线始终无法脱离专注其中的玩具,也听不进去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这孩子太不懂事了!”可是,这是真的吗?

  ---------------------------------

  1。那是真的吗?

  是挺不懂事的,客人来了也不打招呼,只知道玩、玩、玩。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

  也许不全是真的,他只是没有完成他的工作,完成了之后他会主动来打招呼的,我是不是应该等一等,等他玩完再提这个要求。

  3。当你持有那个念头时,你会如何反应?

  当我觉得他不懂事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怎么教育出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这说明我也是一个没有礼貌的母亲。我会羞愧,我会懊恼,会在客人面前数落孩子的不是。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当我没有这个想法时,我觉得孩子有他自己的节奏,他需要自己的空间去完成他的成长。而礼貌、礼仪,是言传身教的事情,只要家长对待他人、对待孩子是有礼貌的,孩子必然也会是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我会告诉客人他正在进行一项重要的工作,完成之后他会过来和你打招呼。孩子拥有一次完整的工作体验之后会心情愉快,他在客人面前的表现也一定会是愉快的、得体的!

  -----------------------------------

  反向思考,看看是不是更真实。

  -----------------------------------

  1。一百八十度反转:将“不”变为“是”,或反向描述。

  这孩子挺懂事的。对,他懂得尊重自己的节奏,他在保护自己的专注力。如果他是一个会轻易被打断的孩子,他今后的注意力一定也不能很好地集中。

  2。角色互换:将“他”变为“我”,同时将“我”变为“他”。

  我太不懂事了。是啊,我总是想打断孩子的正常节奏,希望他按我的节奏来生活。那他不就成了另一个我了吗?我希望我的孩子是我的翻版吗?我轻易就打断他的工作,我在破坏他的注意力啊!我在他小时候不断破坏他的注意力,等他上学了注意力无法集中之时我又会去批评他,可这元凶却是多年前现在的我啊!

  3。指向自己:仅将“他”变为“我”。

  我太不懂事了。的确,这才是我羞愧、懊恼的真正源头。我不懂得什么对孩子是最好的,我在用南辕北辙的方法“误导”我的孩子。我在懊恼自己的无知,却还以为是孩子的原因。

  场景三

  孩子受了委屈,哭闹不止,爸爸没好脾气地勒令他:“别哭了!”越来越恼怒的孩子对着爸爸“啊……”大喊。爸爸一把就把孩子揪过来:“你是我的儿子,你永远都不准对我叫!你这样做是不尊重我!”

  “你不尊重我”,这是真的吗?

  ------------------------------------

  1。那是真的吗?

  孩子就是应该尊重父母!

  2。你敢肯定那是真的吗?

  也许不全是真的,他还没有消化自己的情绪,也许该给他个空间先尊重自己的情绪。而且他最初的情绪并不是针对爸爸的。反倒是爸爸没有尊重孩子的情绪。

  3。当你持有那个念头时,你会如何反应?

  当我有这个想法时,我会觉得哭能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我们想办法去解决,哭有什么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怎么能对父母大喊大叫!一个从小不尊重父母的孩子长大还怎么了得!我必须让他知道谁是老大!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当我没有这个想法时,我会体谅他的感受,哭能帮他消解委屈的情绪,那就让他哭一会儿,或者我也可以帮他分析一下导致他委屈的前因后果。如果是我受了委屈,我是希望有人安慰,还是希望有人严厉地训斥我:“哭有什么用?快别哭了!”

  ------------------------------------

  反向思考,看看是不是更真实。

  ------------------------------------

  1。一百八十度反转:将“不”变为“是”,或反向描述。

  孩子是尊重我的。是啊,他愿意在我面前表现出他的脆弱,说明他认可我这个爸爸是安全的,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他希望得到我的支持,他信任我!

  2。角色互换:将“他”变为“我”,同时将“我”变为“他”。

  我不尊重他。的确,我尊重他委屈的情绪了吗?没有。我只是要求他不要感觉委屈,可这真的好吗?如果他连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绪都不能自由控制,他还如何去体谅他人?我是不是应该陪他静静地坐一会,用支持的拥抱帮助他消解掉之前的不良情绪。如果这可以帮助他顺利消解这一不良情绪,我作为爸爸也会有成就感的。

  3。指向自己:仅将“他”变为“我”。

  我不尊重我自己。啊!我尊重过我自己的负面情绪吗?我小时候委屈、生气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也是这样要求我:不要哭!于是,我就学会了不去关照自己的负面情绪。当我不高兴、不幸福的时候,我就只能抱怨别人,找到各种理由证明是别人的不对,而不是我自己的原因。夫妻关系不和一定是对方的原因,亲子关系不佳一定是孩子的缘故。如果我能够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不是我的内心会更加强大,是不是我就没有那么多担心、焦虑的事情。那么我也就更能尊重我的孩子、我的爱人、我的父母、我的同事。我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睦,我的生活也会更加简单吧!

  ------------------------------------

  恭喜你,在这里学到了一个超级好用的工具——“一念之转”。如今,我特别乐于迎接脑中浮现的一个个负面的念头,它是我认识自己的最好时机,也是我遇见我的又一个“不知道”的黄金时刻。

  而且,当我们自然而然地将一个个负面念头在脑中自动反转,随之而来的喜悦和明朗真的能无声地流淌到对方的心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甚至与父母关系中的冲突、矛盾真的少了很多。

  而且,我会盼望着下一个负面念头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新发现,同时奇怪为何这样的负面念头越来越少了呢?

    本文由悦读名品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授权摘自《二孩时代》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二孩时代 二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