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的比较

  邻居家快生二胎的大肚子妈妈问我:“这两个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个曾经很好回答的问题,此时却让我陷入沉思。

  的确,在妈妈心中,无可避免地在对两个孩子进行着比较。我曾经以为我清楚明白地了解两个孩子的脾气性格。杭杭动,睿睿静;杭杭急,睿睿缓;杭杭感性,睿睿理性;杭杭洒脱,睿睿规矩。可是,当曾经乖乖的睿睿也开始发力,变身不讲道理的小恶魔时,妈妈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只是不同年龄阶段错位比较的错觉而已!

  半岁的小睿睿吃了睡、睡了吃,像个安静的小天使;而同期三岁多的杭杭整天发脾气,简直是个恼人的小恶魔。可当两岁多的睿睿也开始发脾气要这、要那,进入小恶魔阶段时,五岁的杭杭却开始会自己看书、自己画画,在一旁静静地打发自己的时光。

  一岁多的睿睿进入规则敏感期,哥哥吃西瓜他捡皮,哥哥玩玩具他收拾;而此时四岁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杭杭却东西到处乱丢,不愿分享、不愿妥协。可当两岁的睿睿也开始进入自我中心阶段,开始抢玩具、抢妈妈,什么都抢时;五岁进入道德他律阶段的杭杭却开始会合作、会协商,成了一切好商量的乖孩子。

  一岁前的睿睿睡眠特别棒,不用哄就能自己睡着;而四岁前的杭杭睡前闹觉、发脾气,半夜做梦大哭大闹。而当两岁的睿睿也开始睡前闹觉,这个不对、那个不行时,五岁的杭杭却已经能自己睡小床一觉到天亮了。

  不是说睿睿变麻烦了,杭杭懂事了,只是孩子到了特定的发展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用“敏感期”的概念来描述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特征,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解他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需要些什么?

  所谓“敏感期”,是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提出的经典概念。

  蒙台梭利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某一阶段,当特定的敏感期出现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股无法遏制的驱动力,驱使他们对环境中的特定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特殊兴趣和热情。直到他们的内在需求得到满足、某种能力获得发展之后,这种热情和动力才会消退,进而转向下一个敏感期的到来。

  在特定的敏感期里,儿童对特定的事物和现象特别敏感,最容易接受相应的刺激,因而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而过了这一时期,敏感性就会减弱乃至消失,因而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趋于缓慢,甚至还会产生发展的障碍。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里,如果能适时地对他们加以引导,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错过了敏感期再进行学习和训练,教育的效果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微乎其微。

  在我国,推广与普及“敏感期”概念的学者应首推幼教专家孙瑞雪女士。她将“敏感期”描述为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 ~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上另一个层面。”

  我们最熟悉的敏感期莫过于从出生就开始的“口的敏感期”。

  婴儿出生时唯一能运用自如的器官就是嘴巴,除了获取食物之外,嘴巴是联结婴儿和外部世界的最自然通道。他首先是用嘴巴认识了手,在实现了把手放到口中、抓起一切物品放入口中之后,他就认识了整个世界。直到手被口完全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这个过程对婴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长不让儿童吃手、吃用手抓来的东西,他的这个敏感期就会滞后,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

  其实除了口与手的敏感期之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几十个不同的敏感期。它们构成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命篇章。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敏感期特征,就如同手握一张地图,或是一份解码表,父母们就可以读懂孩子们特殊行为的背后需求。

  这里介绍一部分对于家长来说有特殊意义的敏感期,它们解释了孩子们在每个年龄阶段最让我们头疼的那些“坏毛病”的来由!相信它们能帮助家长们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1岁左右的孩子喜欢探索空间,他们喜欢爬、抓、把抽屉里的东西都翻出来,稍大一点后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这是“空间敏感期”。

  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产生私有意识,“这是我的”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还会表现出咬人、打人等家长不愿意看到的行为。这是“自我意识敏感期”。

  3岁左右的孩子最让家长不省心,他们开始形成一种内在的秩序感,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孩子就会哭闹、焦虑,这是“执拗敏感期”。同时他们的“追求完美敏感期”会要求食物、工具必须完整,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错。3岁的孩子还会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从而进入“诅咒敏感期”,这时成人的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狠话。

  4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十分关注别人是否爱他,他们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进入“情感敏感期”。同时,他们开始想要和父母一样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进入一个美妙的“婚姻敏感期”。

  了解敏感期概念对家长来说意义非凡,它们就像半岁会坐、一岁会走一样,是大自然安排给每一个生命的生长顺序。这些看似淘气、不乖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们里程碑似的成长节点。这些让父母头疼、烦恼、特别想阻止的行为,将孩子的成长推进到一个个新的阶段!

  我觉得,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儿童的敏感期理论。我强烈推荐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它应该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书。因为它会帮助我们了解孩子们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而仅仅是这个了解,就能让我们的孩子拥有爸爸妈妈宝贵的理解和支持。理解他们“调皮”的原因,支持他们在适当的范围内自由度过这些“黄金般贵重”的敏感期。

  妈妈,你爱谁多一些?

  当我们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会昭告全世界:“这是我在世界上最爱的人!”可当我们有了第二个宝宝时,“爱谁更多一些”就成了我经常会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说真的,对于杭杭,妈妈真的是一见钟情!出了满月的杭杭,每天忽闪着一双大大的眼睛,那长长的睫毛、那深深的眼窝……自此,妈妈的眼光就再也离不开他了。

  妈妈绝对是“外貌协会”的!虽然睿睿有着白白的皮肤、胖乎乎的脸蛋,但一直没“双”出来的眼皮让睿睿显得憨憨的。当然睿睿也相当可爱,但说实话,妈妈在心底里还是会觉得杭杭更漂亮一些。

  在睿睿一岁以前,妈妈一直是把杭杭放在第一位的。一方面觉得弟弟的出生不能降低杭杭的待遇;另一方面妈妈也肯定是以貌取人,更偏爱帅气的杭杭一些。

  妈妈曾经向爸爸忏悔,觉得挺对不起睿睿的。妈妈没法像杭杭小时候那样给睿睿全部的爱——

  杭杭小时候和妈妈几乎从早到晚腻在一起,可睿睿却经常是抱在阿姨怀中;

  杭杭一直到妈妈怀睿睿才不跟妈妈睡觉,可睿睿一断奶就跟阿姨睡觉了;

  杭杭小时候妈妈出趟门都很有负罪感,似乎一进院子就能听到杭杭的呼唤;而睿睿小时候妈妈每天都得出门,买菜、接送杭杭那是常事。

  爸爸的安慰让妈妈心宽不少:“睿睿是晚来咱家的那个,这是没办法的事!”

  可是,随着杭杭日渐长大,他的需求开始转向外界,他有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圈子。妈妈终于可以把更多的关注投注到睿睿的身上。

  这下一发不可收拾了!睿睿说的“妈妈我爱你”是那么的好听!睿睿肉嘟嘟的小嘴是那么柔软!睿睿的小屁股是那么光滑!睿睿的小味道是那么的好闻!妈妈又不可救药地爱上胖嘟嘟、香喷喷的小睿睿了!

  连不常见面的朋友也看出来了:“我觉得你现在更爱睿睿了!”

  睿睿也报以妈妈无所不在的爱,吃饭要挨着妈妈,睡觉要妈妈陪,出门要妈妈抱,连小鼻涕也得妈妈擦。小睿睿如此浓烈地表达着对妈妈的爱!

  两个孩子,让妈妈经历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爱。一边是一见钟情,一边是日久生情。一边如火山喷发,一边如细水长流!

  自从睿睿学会说“我爱你”,几乎每天都要向妈妈示爱:“妈妈,我爱你!”然后闭上眼睛、撅起嘴巴,等着妈妈亲他搂他。

  杭杭听了总要不服气地说:“妈妈,我觉得睿睿说的‘我爱你’一点都不好听!”

  妈妈总会很陶醉地顾不上杭杭的酸劲,“我觉得超级好听!”

  “那我和睿睿说的‘我爱你’哪个好听?”杭杭总是希望妈妈说他的更好听。

  “都好听!”可妈妈真的觉得他俩的“我爱你”都是世上最动听的话语。

  “哪个更好听一点?”

  “一样好听,妈妈都爱听!”

  能拥有两个孩子如此浓烈、如此不求回报的爱,当妈妈的夫复何求?

  我真正觉得这两个孩子是上天送给我的最大礼物,他们的出现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他们的出现让我重省自己的成长,解开心结。他们的出现让生活多彩多姿,乐趣无穷,更让我寻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

    本文由悦读名品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授权摘自《二孩时代》

订阅专业权威的母婴健康知识,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新浪育儿 (xinlangyuer)及活动微信:BB营(yangyuyoudao)。

新浪育儿 BB营

文章关键词: 二孩时代 二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