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防疫针,此乃保护孩子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如今随着预防接种知识的推广,不懂得按时进行预防接种的父母大概不多了。不过,似懂非懂、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心存某些疑虑的家长也不在少数。
首先,家长最多的疑虑是,疫苗是用细菌、病毒或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制成的,它有毒吗?
诚然,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经过人工培养繁殖,使其丧失致病能力,但仍旧保留了免疫原性,具有一定毒性。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推荐的儿童疫苗数量猛增,2岁前一般要接受11种疫苗,打20针,故越来越多的父母担心婴儿无力安全应付这些疫苗,或者怀疑这些疫苗可能损害婴儿的免疫系统。为此,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的专家们,专门做了关于疫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与婴儿免疫系统安全应对多种免疫接种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婴儿的免疫系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弱,足以安全有效地应付疫苗对免疫系统构成的挑战,疫苗根本不会削弱婴儿的免疫系统,反而会增强婴儿防范严重疾病的能力。所以,你该放心了,按照计划免疫程序给孩子打防疫针是安全的,大可不必忧心。
其次,防疫针多打好还是少打好?
谈到疫苗的剂量问题,应该说多打少打都不对。先说多打,首先过多地注射疫苗,不仅不能使孩子获得应有的抗病力,反而可能使免疫力降低,甚至无法产生免疫力。如同我们进餐,本来吃300克食物就够了,获得的营养足以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若为了多获得营养而拼命多吃,吃上500克甚至上千克,表面上看吃入的食物多了,但实际上获得的营养并不会呈比例地增长,反而因加重了胃肠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而减少了营养素的吸收,得不偿失。其次,各种疫苗确系用病菌、病毒及其产生的毒素制成的,虽然经过杀灭和减毒等特殊处理,但仍会有一定毒性,接种后可能发生一些反应。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不可能将培养细菌或病毒生长所用的物质完全清除掉,这些残留物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疹,重者发生休克。这种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随着打针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为避免发生意外,应在不影响免疫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接种次数与注射数量。
那么,是不是接种越少越好呢?也不是,正如进餐一样,没有一定的数量保证,身体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正确之举是遵照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因为计划免疫程序是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科学试验而制定的,不要随意更改。例如,宝宝出生时注射卡介苗与乙肝疫苗,2个月时服用脊灰疫苗,3个月时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8个月时接种麻疹疫苗等等。既不要漏打或少打,也不要多打。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方针,完全可以避免接种疫苗的某些副作用而尽收其利,保护孩子免受传染病之害。
再者,防疫针打了,究竟有没有效果?如何观察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首先是观察防疫针打了以后,打针的部位有没有变化。由于接种疫苗后,疫苗中的病菌、病毒要在体内生长繁殖,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力,故注射部位常发生某些反应。以卡介苗为例,接种后2~3天打针的部位皮肤略有红肿,并很快消失,两周左右局部再次红肿,并破溃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有少量脓液,然后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持续约2~3个月。如果如期出现上述反应,说明接种成功。假如接种后未见到任何变化,表明接种失败,应及时给予补种。其次是观察孩子的抗病能力是不是增强了。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两周就可以产生免疫力,一个月左右免疫水平最高,以后便逐渐降低。如果接种疫苗两周以后,不再患所种疫苗能预防的那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或周围有这种传染病流行期间,表明接种成功,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