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小学教材非得如此“换血”

2014年09月22日 13:23  羊城晚报 微博 收藏本文     

  ●阿Q走了,李铁梅来了

  

  ●鲁迅走了,金庸来了

  

  ●白居易走了,周杰伦来了

  今年秋季开学伊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样琅琅上口的诗句从上海一年级新版课本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有《登鹳雀楼》、《夜宿山寺》、《江雪》等经典古诗。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微博]看望师生,在翻开全国课程教材时表态: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9月10日,编写“北京版”教材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的语文教材在改革上已成体系。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无论这三件事有没有因果关系,但它们无疑再次将中小学语文教材经典增删的争议带进公众视野,并由此展开对中小学教育改革本身的反思。

  现状

  有限时间和容量令经典“碎片化”

  我国最近一次修订中小学课标是在2012年完成,各省市区的教材将依据新课标进行修订。在课标修订中,教育部修订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包括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小学、初中语文课本的背诵篇目,而且这些新增的背诵篇目全部是古文经典。语文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篇目共有136篇,比老课标多出20篇。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

  据介绍,关于经典选文数量的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并没有作明确的规定,但此前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要求:课文总数量应不少于140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为5:4:1。

  不过,语文教科书中的传统经典始终面临多和少的矛盾,并且传统文化经典在现代语文教材“选文制”下被“碎片化”。原因是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学生 学习语文的时间与教材容纳的选文数量都是有限的,教科书中文言文所占的选文比例也十分有限。据统计,人教社2000年版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中,文言诗文占全 部篇数的37.2%。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却是一个庞杂无比的体系,如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内容博大精深,该选择谁进入教材,这确实很考验教育 者的功力。

  广东教材逐步增加经典作品

  尽管上海教委此后澄清,他们并非删减古诗,而是“调整”,是为学生减负,被删除的8首古诗会保留在听力材料中,推后到其他年级学习。但是,显然 他们已经被“口水”淹没了,随后全国各地更是以此为鉴,纷纷进行自查。“我们的经典作品将有增无减。”这是多数地方的自查结果。

  在广东各地市所采用的教材不一。记者翻看了广州小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语文书,看到必读的20个篇章,其中只有一篇古诗《静夜思》;二年级上册 语文书,必读是34个篇章,也只有一个篇章为古诗两首,分别是《回乡偶书》、《赠汪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里,必读有32个篇章,也只有一个“古诗两首” 的篇章,收入了《望庐山瀑布》和《绝句》。可见,广东使用的人教版中,小学一二年级的古诗词在书中占的比例也较低。

  不过,该教材从初中起注重理解的散文和文言文篇目逐步增加。在七年级(初一)教材中,六个单元中均有一课为文言文或古诗词内容;而在八、九年级(初二、初三)的教材里,六个单元中则有一个专门是学习文言文内容,约占教材内容的1/6。

  而到了高中,广东普遍使用的是粤教版教材。在必修的五本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1到5册总共有30课共47篇(首)经典诗词和散文,每册至少有一 个单元教授古诗文内容,至少占1/4的内容。此外,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还有十余本选修教材供学校选用,内容包括:《论语选读》、《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24课)、《唐宋散文选读》(20课)、《文化经典选读》、《传记选读》、《短篇小说选读》等。可见到了高中对传统文化经典很是重视。

  案例1

  广州华师附中引进台湾国学教材

  对于全国部分重点学校来说,国家教材中的经典分量并不解渴。今年广州华师附中引进了我国台湾地区的高中国学教材《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这本 国学基础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其中包括22个单元,共计选入《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以及《中庸》4 章,面向高中学生进行分类讲解。

  “华附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初高中开设了国学选修课,但由于缺乏系统教材,国学课程大多需要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或在网上下载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不便。”华师附中校长朱子平如是感慨,“这套教材的引入对国学选修课的教学,将起到很强的指引作用。”

  除了华师附中,这套教材还在广东地区选取了深圳中学、新丰县第一中学和深圳科学中学3所高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而在此一年之前,包括北京四中在内的大陆近30所中学的高中生已经用上了这套来自台湾的国学与传统文化教材。

  案例2

  广州天河行政力量推动经典教育

  早在2012年2月24日,广州市天河区,一场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经典教育全面铺开。这里是全国第一个用行政力量实现传统经典文化全覆盖的区域,目前成为全国经典教育的示范区。

  “幼儿园要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唐诗》等,在老师的指引下初步学会感受语言韵律美,初步欣赏经典音乐、美术;小学一年级要全本诵读 《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至六年级则分别要求全文或部分背诵《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古文观止》等。”

  作为这场经典教育运动的推动者,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既是中山大学教 育学博士,也是一位儒学研究者,在历时十年研读30个版本的《论语》基础上,最近出版了《心读论语》一书,对儒家第一经典做了颠覆性的解读。他如此执着研 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教育缺失的精神活动的本真,重建有教无类的情怀,恢复因材施教的传统,尤其把精神家园构筑、核心价值观建构、学生心灵养护作为《论 语心读》的著作追求。但无奈的是,“现在中小学已经变成知识积累的场所,大学已经变成了放牧场或者职业训练场所。缺失了精神,缺失了信仰,缺失了价值,缺 失了仁爱,缺失了诚信……”柳恩铭认为,某种程度上教育已经迷失了本真。

  “我们拿什么来养护中国人的灵魂?”柳恩铭认为面对精神缺失、信仰迷失、价值丢失的现实,教育工作者应该审思笃行,而他找到的药方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

  观点

  屈哨兵(广州市教育局局长)

  经典是学生和文化传统精华对话的最佳形式

  屈哨兵也是经典教育的传播者,在他担任广州大学[微博]副校长的时候,就提倡经典诵读,还颇有创意地在广州大学教学楼设立类似“英语角”的“诵读角”,推行中华经典诵读,编有《中华经典诵读选本》一书。

  屈哨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的浸润和养护特别重要,经典是学生和文化传统精华对话的最佳形式。

  “我们的祖先在思考世界、感知生命留下的文化元素,常常通过语言的方式隐藏着,这些文化密码只有通过经典才能进行沟通。”屈哨兵说,读一本经典比读十本或百本平庸之作都要好。

  屈哨兵认为,经典本身要常读常新,越是经典越是可以反复吸收营养。经典对人的成长的养分是一种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反复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小学生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中必然的条件,不能放弃。 

  至于经典该如何选择?屈哨兵认为,在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大学确实有阶梯递进的方式,但彼此之间并非有大的隔膜。“传统文化经典是主张在递进中通融,在融通中有递进的方式,彼此间并没有特别的界限。”

  所以,屈哨兵说,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对经典的选择和推荐很考察教育者是否有功力。“老师要有了解经典、认知经典、解释经典的基础,要学生成为经典诵读者,老师应该成为经典的传承者,教育者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经典传播过程中的责任。”

  反思

  焦点一:经典会不会过时?

  何为“经典”?“广义传统文化的经典,比如诸子百家的作品,优秀的诗词文,读千万篇都不厌倦,那就是经典。”柳恩铭举例。

  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师、广州市第二中学资深语文教师邱海林认为,经典是民族文明和人类文明的结晶,蕴含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它包 括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等人文方面的广泛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文学经典,可以从人类优秀的文化宝库中,探求真知,学会认识 人生、社会、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智慧,提高个人的素养和气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文化素质,更有利于经典文化的传承。

  经典教育的价值何在?柳恩铭认为,从文化视域看,经典教育的价值主要在于重建文化自信,重塑文化灵魂,重构文化秩序。

  有些人以为,儒家经典、尤其是先秦儒家经典,距离我们已经两千多年,已经过时了。但在柳恩铭看来并不会。“古诗词所承载的每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情感,永远不过时,会引导人向上和向善,不会因时代的变化而价值打折的。”

  邱海林也认为,经典不能与时代脱节,很少听到西方国家对自己的经典像我们这样讨论去与留的问题。“无法想象,英国会讨论还要不要学习莎士比亚, 俄罗斯会讨论还要不要学习普希金、托尔斯泰。”不过,也许是因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价值观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所以才使得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地位受 到了动摇。

  焦点二:“鲁迅大撤退”对不对?

  其实,语文教材“大换血”引来的争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近几年来, 围绕着课程改革中语文课本的文章选取,争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04 年,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2007年,北京新教材里被删除的有鲁迅的经典名篇《阿Q 正传》、《药》等。同时有一些经典篇目也被换下,如古诗《孔雀东南飞》被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替换;曹禺剧作《雷雨》被《红灯记》等京剧选段 替换;高晓声的《陈奂生进城》被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换等。

  一时间,全国掀起了“鲁迅大撤退”的讨论高潮。鲁迅走了,金庸来了,这样的“换血”到底对不对?

  著名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不是一般的伟大作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原创性的作家,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歌德之于德国,托尔斯泰之于俄国一样。 “他们的意义在于,当这个民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永远可以回过头去重新读他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中学教育是一个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也是对一个民族的 未来很重要的阶段,所以鲁迅在这个阶段不可缺席,应该让他作为源泉性的基础教育读本。

  在钱理群看来,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应该找到一个浅显与深刻以及文章数量的平衡点。“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的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

  不过,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周炽成提出,在新的世纪,应该少读鲁迅,多读《论语》。“与鲁迅作品大量收录进中小学语文课本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语》在其中的收录少得可怜。”周炽成说。而他最反对的是鲁迅语言的偏激与刚烈。

  “当《论语》的斯文语言被鲁语的斗争语言取代之后,‘封建主义’被打倒了,激进主义树起来了;平和的心灵失去了,骚动的心灵凸现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当人们习惯了一种语言之后,他们就习惯了这种存在,就算这种存在很有问题,也很难发现。”

  “在学生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邱海林告诉记者,粤教版语文教材这几年鲁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他认 为鲁迅的作品当然也是难得的经典,应该多读,但重要的并不在于选取篇目的多少,关键是老师要把课文教活,让学生把鲁迅作品读活,“鲁迅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 民族和时代气息,今天读鲁迅作品,更要凸显其现实意义。”

  焦点三:现代白话文能否代替经典?

  谈到对语文教材的批判,有一个人绕不开,那就是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他在早年就揭露了语文教材的多宗罪状,出版了《对抗语文》一书。今年,他更是自己自编语文教材,出版了《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据称三天就卖了2万册。

  语文教材到底有何罪?2009年,一个由一线老师组成的、民间自发的教育学术研究团队,大胆站出来指出“我们的孩子正在吃错药”,原因是他们通 过分析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这三个版本教材中关于母亲和母爱的文章,发现都很是扭曲——母亲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 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

  于是,这次叶开在他“一个人的教材中”选了胡适的散文《母亲》,这是他为了改变之前教材中被扭曲的形象,让学生看一看一位真实母亲的样子。

  叶开认为,传统语文教学上有令人窒息的“非人性”和语文的物化,“这是把个性差异的孩子打磨成面目模糊的螺丝钉,是落后蛮横的共性化教育,而非 尊重爱护的差异化教育。”他认为,这造成了今日中国语文教育的沉默无趣,破坏了中国新一代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翻开叶开自编的这两本书,可以看到,第一册(综合分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选入胡适、巴金、丰子 恺、宫泽贤治等大师的名篇;叶开在每篇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赏析解读的小文,或交代背景,或介绍情节,或延展阅读,等等。第二册(当代小说分册)分为“学 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选入王安忆、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优秀作品;叶开在每篇文章中选择性地写出精练的点评, 文后还特别设有“思考”和“延伸阅读”等板块。

  叶开说,自己并没有拘泥于名家作品,“只要文字不错,言之有理,都可以进入我的选材范围。”在刚刚编好尚未出版的散文分册里,叶开甚至选入了一篇网文《孙悟空的师父到底是谁》。

  不过,这么多白话文的语文教材在周炽成看来却不妥。他的建议是中小学生要减学白话文,多学古诗文。

  “最地道、最经典的汉语书面语不是白话文,而是文言文。”周炽成说,很多古诗文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但大部分白话文是没有经过历史考验的。学生读这些经受了历史考验的作品可以受用终生,而那些未经受历史考验的作品则可能很快过时。

  对比

  台湾:文言文占“国文”范文50%

  据了解,台湾语文教材在小学三年级第五册书中才有了第一篇古代经典《论语》中的故事——孔融让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九册书中,开始有短篇文言 文《晏子使楚》、《完璧归赵》、《孔明借箭》。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书中,开始有古诗《早发白帝城》,也有文言文。之后开始每学期的教材中,都含有经典古诗 词以及文言文。台湾初中语文教材与内地初中语文教材古代经典诗文占教学内容的比例相差不大,一直持续到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在教学中比重越来越 大,甚至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主。

  台湾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三类,前者与大陆的高中《语文》相似,后两者是大陆所没有的。《高中国 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要求所有的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共六册,配合高中6个学期的国文教学,课时每周1节。内容实际上就 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国学概要》分上下两册,供高二“文组”(文科)选修之用,课时每周2节。内容共分六类:上册 为国学的基本认识、文字学概说、经学概说;下册为史学概说、子学概说、文学概说。台湾《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国文”课程纲要》具体规定了课程内容的中国 传统文化含量。如它规定在第一、二、三学期范文中文言文所占比例分别为40%、45%和50%。

  香港:文言文不少于全年篇数的25%

  至于香港的教材,有业内人士指出跟香港的社会有关系,选文很注重实用化,同时尽量顾及文白、古今、韵散的比例,以及各种体裁、作法的配合,务使这些教材能照顾多方面的需要。

  中国香港特区语文课程纲要考虑到各校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提供了数量较多的精读教材供教师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每年选教二十至二十四篇,其中语体文不宜少于全年选取篇数的一半,文言文也不宜少于全年选取篇数的四分之一。

文章关键词: 教材 经典 中小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