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母爱熔化在严厉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新浪育儿 gq1998

  新浪网友:gq1998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做过幼儿教师的母亲。一般人提起母亲,总会想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呵护、关心之类的事情,但是我脑中对母亲的印象好像永远是老师的感觉,总是严厉的,对母亲老是有着一种敬畏的心情。即使现在的母亲渐渐地老去,也早已是慈眉善目的样子,而且对我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在我心里老是记着我年少时候对她的印象——严厉,就像深深的烙印一样挥之不去。

  母亲是在江南水乡无锡乡下长大的,50年代中期考取了江苏幼儿师范,听母亲说,因为家里穷,只好读免费的师范专业,她从1958年21岁毕业就在幼儿园工作,一直干到55岁退休。她的一生都是和孩子打交道,她的热情和才能都贡献给了幼儿园的孩子。但是,对她自己的孩子,她的教育方式是近乎严厉,就连对子女的笑容都很吝啬,好像都献给了幼儿园的孩子,因为我们在家里是极少看见她的微笑的。

  当我成年后问起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对待我们时,母亲说出了原因:在孩子们的吵闹声中工作一天,回到家里心里渴望安静,如果再听到我们吵闹,自然心情不好,所以自然对我们呵斥多一些,笑容少一些了。原来如此!但是并不等于母亲不爱我们,只是我们感受的母爱是长大后渐渐体会出来的,当时并不理解母亲的严肃是工作后带来副产品。

  我从记事开始,就是在幼儿园了。母亲就是我的幼儿园老师,那时母亲不许我管她叫妈妈,要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叫她“毛老师”,只能在星期天叫她妈妈。由于我们幼儿园是全托制,当周末回家的时候,我已经不习惯叫她妈妈了。于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将老师和妈妈看成一个概念。

  母亲的严厉是有名气的,当别的老师面对孩子们乱哄哄的吵闹束手无策时,只要听到母亲的脚步声停留在教室或者寝室门口时,加上她轻轻的一声咳嗽,小孩子们立刻会鸦雀无声。尤其是新来的老师压不住阵脚的时候,往往把“毛老师”找来当救兵。

  母亲的脸上平时很少有笑容,老是一副严肃的面孔,我们小孩子见了自然有点怕。但是母亲画的一手好画,弹的一手很好的风琴(当时幼儿园没有钢琴)很是吸引我们,我很爱上母亲的音乐课和绘画课,听她动听的歌唱,用蜡笔画画。在课堂上的母亲是和蔼可亲的,看到孩子们认真的听讲,和富有想象创造力的图画,她的脸上会有好看的微笑。因此我情愿呆在幼儿园,也不喜欢周末跟母亲回家,为的是能常常看见母亲的笑脸。

  母亲从小就注重培养我的独立生活能力。上小学时,我刚刚6岁,她就让我自己梳小辫。我老是梳不好,母亲也不管,女同学看见我的辫子辫反了,就会嘲笑我,我常常央求母亲重新给我梳,但她就是不肯,她板着脸说:“你这次梳不好,多练练就好啦。”后来,我终于学会梳漂亮的小辫了,母亲很高兴,常常在别人面前夸耀:“看,我女儿会自己梳头了。”10岁的时候,母亲有一天早上在上班时对我说:“中午,你自己炒菜吧,等豆角炒绿了,放水、放盐煮一会就行了。”我那时刚刚学会做饭,平时总是先烧好饭,再等母亲回来炒菜。等我开始炒豆角时,我的手被溅起的油珠烫了一下,但还是坚持着。豆角炒绿了,该放多少水呢?母亲没有说清楚,我拎起水壶就往锅里倒水,倒了满满的一锅。结果,炒豆角成了煮豆角汤。母亲回来没有责怪我,只是叫我下次少放点水就行了。她还夸奖我真能干。

  还有一次,母亲上班之前说中午让我擀面条,我以前看见父亲擀过,就学着擀了起来。面和的太硬,结果我擀的满头大汗,总算擀好了,但要把面皮切成一根根面条,我只看见父亲是三个指头按住面就那么一刀刀切了,但不知三个指头是不能真的用力按的,结果可想而知,面条怎么也打不开。我唤来弟弟妹妹趴在桌子上把一个个面团一根根的撕开,才算变成一根面条。

  再大一些,母亲教我用缝纫机补衣服、缝被子、绣花等一些女红,我老是被针扎了手。母亲总是坚持让我做下去,不看我乞求停下的目光。

  就这样她“逼着”我学会了许多家务。在母亲的严传身教下,我从10岁开始就负责全家五口人的午饭和晚饭。更多的时候,我是母亲的朋友和帮手。

  我还记得我15岁时去医院做扁桃体摘除手术时,我是唯一一个没有家长陪同的孩子。我一个人很勇敢又很害怕的躺在手术床上的时候,母亲正在她热爱的幼儿园孩子们中间忙碌着。当我手术出来的时候,喉咙里鲜血不断流出,还是后来赶来的父亲捧来了几只冰棍给我止了血。

  我那时真的有点恨母亲,因为我不能在她严厉的目光下撒娇;更不能在她的铁石心肠下偷懒。但是我现在想来,还是感激母亲的严厉和“狠心”,使我在今后人生的道路上早早的自立,受益匪浅。

  母亲虽然严厉,但只要是我的合理要求她一概满足。记得当时我提出要学习小提琴,但买一把小提琴要用去她一个月30元的工资。父亲不同意,认为太贵了,但母亲坚持为了我的兴趣还是给我买了一把琴。我勤学苦练,没有让母亲失望,当我成为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时,母亲笑了,那是我很少看见的微笑。

  母亲从一个普通的幼儿教师一直做到幼儿园园长直到退休。她把我们姐弟妹三人都培养成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我们都大专毕业,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读完了本科,都有了较好的工作岗位。看到我们在工作上每取得一点进步,母亲会在亲友面前骄傲的夸奖我们。

  母亲因为学过儿童心理学,所以很会教育子女,她往往因势利导,让孩子发挥天性。母亲多才多艺,在幼儿师范学的画画、钢琴、唱歌,使我们受益匪浅。我弟弟就是在母亲的熏陶下,喜欢画画的,他毕业于一所师范学院的美术专业,现在搞广告设计。我继承了母亲音乐的天赋,喜欢唱歌,也得过一些小奖。学会了吉他、小提琴,虽然没什么名堂,但母亲的说法是提高了个人素养。妹妹也是画画、音乐都喜欢,现在是个法律工作者。许多亲戚常常问我的母亲,你是怎样教育出三个有出息的子女?母亲常常谦虚的说:不溺爱,严格要求,引导孩子的兴趣。

  当我的儿子也长到4、5岁的时候,母亲为了这个顽皮的外孙也颇费了翻脑筋,一天我回到母亲家中,看到儿子蹲在一大盆黄豆前玩耍,他拿了一个小碗,把大盆里的黄豆一粒一粒的丢进碗里,嘴里还在煞有介事的瞎数着数,好似乖巧。我奇怪的问母亲,母亲说:“小孩子生性爱动,让他玩豆子,可以锻炼他的手指头的肌肉和他动作的协调能力,还可以让他渐渐了解数的概念。”夏天,母亲经常让我儿子玩水,也是地上放一盆水,由着儿子去玩的满身满地的水。在母亲的教育下,儿子明显的比同龄的孩子进步的快。

  现在母亲67岁了,她还在带着我弟弟的女儿,弟弟的女儿格格10岁了,喜欢美术,喜欢剪剪贴贴的,她就注意培养格格的兴趣,当格格在学校的陶艺课上捏出了许多充满童趣的作品时,她会一件件的帮格格收藏好。上次我回娘家,母亲高兴的告诉我说:格格的一件作品《卖炭翁》得了全国少儿艺术作品一等奖,作品已经拿到北京去展出了。母亲高兴的跟孩子似的,她还说,从格格身上好像看见了小时候的我。

  母亲就是这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

  我常常庆幸拥有这样一位严厉和懂得教育方法的母亲,在她身上我学到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自强、自立、自爱。母亲看似严厉,其实她的慈爱都熔化在严厉的背后了。有时候,母爱并不等于写在脸上的微笑、慈祥;并不等于挂在嘴上的甜言蜜语。母亲后来告诉我,当她看到小时候的我因为劈柴而砍伤手指时;因为文革而离开她回老家时的弱小背影时;因为雪天而冻僵了儿女们的双手时,她都偷偷的落泪,但是从未让我们看见过。这就是我可敬可爱的母亲啊。

  为了报答母亲,我现在只能尽我所能满足她的一切要求,因为和母亲的给予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此时,我又想起了我爱唱的《烛光里的妈妈》那首歌:“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新浪亲子中心原创杂志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爱心随笔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