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尘埃里开出花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3日 09:19  新浪育儿 郁风信子

  新浪网友:郁风信子

  “张”、“爱”、“玲”,三个极其普通的汉字,组合起来却放射出夺目的光华。女性看见俗世的绮丽,男性看见机智的辩才;小说家看见苍凉的手势,散文家看见碎石烁金的奇美;文人看见魅惑,政治家看见没落,幻想家看见破灭。五十余年来,有多少敏感于文字的人欣赏她,喜欢她,解读她,模仿她,抄袭她,批评她,挖掘她,但无论后世如何评价她的存在和文章,对于张爱玲来说,仿佛丝毫不受影响,——她永远是她自己,千古独步,世人皆醉惟我独醒。

  有道是文如其人,张爱玲尤其如此。读她的散文,听她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光怪陆离的心情,一边还不断冒出些古里古怪的念头,我好象看到一个活色生香的感性的世俗女子,生活在这真实绝妙的文字里。真实是散文的灵魂,她的决不做作,让我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而绝妙的文字承载着华丽的思想,让我不由得击节欣赏。

  乱世的社会背景,为她身世的飘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感怀;父母离异的家境,又让她变得现实而坚强;而在寄人篱下的生涯里,她多多少少成了财迷——她之吝惜,让我有时候不免气短情长——才女又如何,还不是为柴米油盐所累。张爱玲吝惜到可爱,直白到率真。她其实正是一个天真的孩童,非但为人处世象“晴天落白雨”(胡兰成语)般明晰无误,落实到爱情,也是毫不矫情地付出。爱就是爱,管他是一介书生、一个有妇之夫还是一位乱世的文官!出生于旧式大家庭的背景,决定了她是个无党无派无“阶级意识”的人。她只是四十年代摩登新女性的先锋,积极地为自己活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好象影响不到她纯粹感官的思想,虽然她也感到“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研究出“时装的花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但终究不能更大气,更波澜壮阔地反映时代的变迁。

  她只是一个早熟的孩子,早期为赋新词的作品里留有斧凿的矫情,如《迟暮》和《秋雨》。她的处女作是《天才梦》,端的构思奇特,幽默生动而文采斐然,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从此她一路写去,为了生计,也因为无法停下手中的笔——象她这样的女子,注定要以文字为生。少女张爱玲是“一个沉默的人,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精神长期地萎靡不振”,而且“她是出名欠交课卷的学生,教师问她,总是说,我忘啦!……”看到她中学先生写的回忆录,我不禁笑出声来,却也看到她少年生活的窘迫。直到文名渐成,她的生活态度才有所改变。经济的独立和好转,少年得志的如沐春风,任谁也掩不住眉宇间的骄傲的。何况她一直是骄傲的。

  于是她的个性便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吃、穿、衣、行、亲情爱情友情,种种俗世的欢乐,通过她天才的文字渲染放大,在末日来临的孤岛天空,是那样的引人注目和不可思议。

  对于日常生活的描写,她的文字肤浅而深刻。张爱玲眼里的上海是亲切而美丽,俗套又顺理成章的。《公寓生活记趣》里,那段有轨电车的描写很温暖,“一辆衔接一辆,象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赖,克赖……’是快上床的小孩,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

  我为此专门跑遍上海,到处寻找这种几乎绝迹的有轨电车。最后我终于在淮海路上找到一种观光电车,白木的车厢富丽的雕花,颇有些神似。它摇摇摆摆地行走在昔日的霞飞路上,竟有时光倒流的错觉。再有,就是人民广场地铁站的一些供游人拍摄的布景了,可十里洋场的繁华更多的是坐在“黄包车”上,边走边看。

  从《更衣记》,我又看到一个奇装异服的张爱玲。热爱红装是女人的天性,但张爱玲在服装方面的天才让人服膺。她生得比较中国,而且“从小没有衣服穿,现在当然要尽情地穿他一回”。穿衣就是做人,人的脾性在衣衫的细节上一览无余。从胞弟张子静的角度看她:“她的脾气就是喜欢特别:随便什么事情总爱跟别人两样一点。就拿衣裳来说罢,她顶喜欢穿古怪样子的……”平凡是张爱玲所无法忍受的,更何况平庸。她对服装每有一针见血的见解,灵光乍现的妙悟。对于传统服装,她不但精通各种款式,更作了别出心裁的注解,“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出神入化的白描勾勒,精辟甚至尖刻的议论,这就是张爱玲的一贯风格。难怪她的美术特别好。而在《姑姑语录》、《炎樱语录》里,因为心里喜欢,便少了不客气的嘲讽,多了诙谐的语调,的确“令人低徊不已”。比如姑姑说,“又是这样的恹恹的天气,又这样的虚弱,一个人整个地象一首词了!”;那个姑姑的年老唠叨的朋友,“生命太短了,费那么些时间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太可惜——可是,和她在一起,又使人觉得生命太长了。”

  张爱玲恃才傲物,入得她青眼的乏有其人,那么炎樱和苏青可谓是红颜之交了。前者是意气相投的玩伴,后者则“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苏青是同时代《天地》杂志的编辑,与张齐名,风格也比较接近。在《我看苏青》里,没有同行相妒的小心眼,只有理解,只有惺惺相惜,只有心向往之。找不到对手的悲哀让人高处不胜寒,苏青,正是张爱玲喜孜孜拥抱的文字对手。友谊的涵义,有时会很大很大。

  《张看》里还收有胡兰成的〈不染红尘——张爱玲〉篇,从爱人的角度让我对张爱玲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但爱人的话往往语无伦次,又要说出她的好,又不忘炫耀自己的才华,并努力地要把平凡的爱恋弄得不平凡——至少也是脱俗,清雅,无可比拟的。

  胡的历史功过自有人评说,我这里单就其恋人的身份弹些小感受。也许胡不惯写白话文,我觉得他的笔触枯涩,有些句子不很通顺,特别是一些副词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句调,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不过是否也可以这样认为,胡一直在惊叹,她的活泼俏皮,她的出类拔萃,她的匪夷所思,——他只有望尘莫及了。他以为天下人都象他,为她的文字所魅惑,为她的欢喜所欢喜,所以天下人都应该跟着他一起赞美,即使没有可赞美的情节也要写上许多感叹号。

  张爱玲一向特立独行的,可是,在胡兰成面前,却也“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是的,她是尘埃里开出的花朵,世俗而又不染红尘,美艳却又绝无风尘感。她只能生在那样颓废的土壤,或者说,是那样的土壤培养了她。

  仅有文字是不够的,张爱玲,确实是一个真实地生活着唠叨着的上海小女人。只是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过,她究竟为什么要下嫁老胡?感情的事,谁能说得清,张爱玲也不例外。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新浪亲子中心原创杂志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爱心随笔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