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晚霞中的红蜻蜓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 09:09  新浪育儿 708807yy1983

  新浪网友:708807yy1983

  那低沉的旋律,一直在飘啊飘的,从山坡上那个拿着小铁铲挖野菜的小姑娘的嘴里,飘到我的心上。这歌儿,象一丝线,牵着我童年那只早就飘远了的风筝——我又看到了那停歇在竹竿枝头的红蜻蜓!

  每年的春头上,都会有人家断了粮,人吃的都不足了,猪儿们只好交给我们去田野上挖些野菜凑和。每天放学归来,伙伴们便三五成群,拿起小铲子,挽了小竹篮,奔向野外。

  那时候的天是蓝蓝的,云就格外的白,远处的山朦胧隐约,山影就清晰地映在天地的交接处,柔和地起伏着,常常引得我们去幻想,山里有什么,山外是什么样——我的姥姥,你一定知道了?

  我那时还小,总跟在姥姥的后面,她到那我就到那,她就常常在我妈跟前笑我,说我是她的“跟尾巴蛆”。她总是一边放牛一边挖野菜。我常顺着牛角爬到她的牛背上,很惬意地晒太阳或者听小伙伴们讲故事。

  姥姥长得很美,乌溜溜的长发分梳成两条粗辫子直拖到腰际,黑黑的浓眉又弯又长,尤其是那双眼睛,在弯弯的双眼皮下,闪动扑灵,黑白分明,让小眼睛的我羡慕不已而常常刻意去学着她看人时的那种动人的样子。家里没让她上学,她也不怪谁,常常掰着我的手指,和她的手比画着,说:“瞧我的十根指头,都短促促的,天生不是读书的料;那象你,细溜溜的,就是拿笔杆子的秀才命!”当然,更多的时候她还是嘲笑我,说我的两条细脚是什么马竿腿,又说看到我写的字就象是鬼画符,又象是鳖爬的,反正 我总是她拿来开心的料。比起她这样的农家少年,我也确实很不中用,不会干事,所以不管她怎么样笑我,我还是会很忠诚地跟在她的后面,心甘情愿地当她的“跟尾巴蛆”。

  至今我还一直在想,没有人教,没有人学的,她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啊!挖野菜的时候,哪些菜能吃,哪些不能要她都知道;听到我喊肚子饿,她总能够在这野地里想办法让我填饱——要么在草埂边上扒扯一会,找几颗酱灰色的野棠果或鲜艳的山里红;要么折几枝野蔷薇的嫩茎,剥了皮就塞在我的嘴里;初春的时候,就带我去拔茅草,吃那细长柔软的茅尖;暮夏至秋,就顺着茅草根,拿小铲挖出一节一节洁白细嫩,饱含水汁的茅草根,嚼起来甜丝丝的,我们叫它“小甘蔗”;运气更好的时候,还能在长满杂木野刺的涧沟里找到红红的野刺莓,一簇簇地攒在一起,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她知道的故事也多,都是上辈子传下列的什么神仙鬼怪,常吓得我缩在牛背上一动也不敢动,总怕每一棵草木都会成了精灵,把我抓了去;常有蜻蜓停在竹尖,停在柳枝上,我们便会顽皮地捉,她就制止我们:“绿蜻蜓不要逮,它吸蚊子呢;红蜻蜓不要捉,它命苦呢;细腰细腿的是鬼蜻蜓,也不要去惹它们。”;我们要去抓蝴蝶,她就更会叫起来:“不要逮!不要逮!它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她爱唱歌,伙伴们在一起,总要推选她唱几首,她也不扭捏,大方地就放开歌喉,唱的都是黄梅戏,什么打猪草,观灯啊,却都清脆自如,流出乡野的原汁原味——那时侯,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啊!

  我突然发现姥姥不爱唱歌了,给我讲故事的时也有一搭没一搭的。这之后不久,就听妈妈说姥姥生病了,却又好象有什么话没说完似的多望了我几眼,叫我别去看她。我执意要去。

  中午放学,我家都没回,就直奔医院。姥姥躺着,脸色苍白,三奶奶一脸的沉默。我仿佛感到不妙:我去了,他们都没理我;问姥姥怎么了,也无人搭理。我闷闷地回了家。

  不久在同伴中听到些窃窃私语,好多是让我似懂非懂的话,他们很诡秘地说姥姥跟什么人好了,又出了什么事了……仿佛她犯了什么不容诛的大罪。我的心就更加沉闷。

  又不多久,姥姥就出嫁了,嫁到原本常引得我幻想的大山那边。那天姥姥坐在贴满了双喜的箩筐旁,箩筐里摆放着姥姥手纳的布鞋,手绣的花枕头。妈妈为她梳理着长发,大家都默不作声。 我大哭起来,姥姥也泪珠滚滚。凌晨的几声鞭炮炸响后,我的小姥姥,就嫁出去了。

  那晚上回家,我分明看到方塘的边上坐一个人影,定定地望着已经黑乎乎了的三奶奶家的窗口。

  在后来的每一个落霞满天的傍晚,在我拿起小篮去挖野菜的时候,我形单影只。三年级的时候,音乐老师教我们一首歌,那歌就深深地刻在我心上,那是日本的一首民谣,就叫《晚霞中的红蜻蜓》——“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童年时候遇到你,那是哪一天?拿起小篮来到山上,来到桑园里,采到桑果放进小篮,难道是梦影?十三岁的小姐姐,嫁到远方,别离故乡三年整,音讯也渺茫。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是那红蜻蜓!”

  这不就是写的我的姥姥吗?她不就是那苦命的红蜻蜓?多少年过去了,想起姥姥,就想一那首歌,那哀婉的旋律就久久地萦绕心头。

  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哟?

                 注:在本地的称谓中,姥姥指的是本家的姑姑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新浪亲子中心原创杂志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童年回忆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