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与婆婆相处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 06:09  新浪育儿 菊花姐姐

  新浪网友:菊花姐姐

  第一次去婆婆家,是那一年的中秋节,那时候我和老公已经领取了结婚证,只是还没有办事。临行前,问老公婆婆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公看着我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去了你就知道了。”

  老公的家在僻远的农村,离他们的县城还有几十里路。当我们俩拎着一箱葡萄,一盒月饼还有两条鲤鱼坐了火车倒了汽车,然后又步行走了半个小时,终于到他们村口时,已经是黄昏时分了。整个村子氤氲在一片安详平静中,走在村子的土路上,偶尔听到几声牲口的叫声,很多人家的烟囱中都冒着凫凫的炊烟。村子很大,听老公说有两千多户人家。

  老公的家在村子的最南端,家门前有一条小渠,渠水虽然有些污浊,但镶嵌在一片完阔的田野中,远远望去就象一条银色的丝带。

  婆婆家是四间半新的土坯房,院子里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园子里是一畦一畦绿汪汪的韭菜。老公说公公和婆婆就是用这一畦畦的韭菜供他们哥几个读书的。当我们走进他家院子的时候,婆婆笑盈盈地迎了出来,忙着接过我们手中的东西,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婆婆看上去还很年轻健壮, 中等个子, 赤红脸,虽然是中秋, 头上却围了一块灰色的头巾。

  进到屋里,婆婆一边倒水让我们洗脸,一边给我和老公一人沏了一缸子糖茶水。走了一路,我真是渴了,可是从小我就不喜欢吃甜的东西,便对婆婆说我就喝点白开水吧。婆婆说他们那里的水咸怕我喝不惯,所以放点糖。让我就喝糖水吧,白开水很难喝的。我喝了一口,虽然放了糖和茶,那水还真是不太好喝。

  公公出门在外还没有回来,婆婆知道我们回来早已将饭做好热在锅里了。她特意炸了油饼,一个个酥软的油饼就象小车轮一般,我只吃了其中的两条便十分地饱了。婆婆还一个劲地给我夹菜,生怕我吃不饱。

  中秋节正是他们的大忙季节,地里的东西都等着收割,但是第二天的中午,婆婆还是抽空做了一顿程序复杂的油炸糕。可是做鱼的时候,婆婆却推辞说因为不喜欢吃所以不会做,让我们自己动手,而我不会使用他们那里的大锅灶,做鱼的任务就落在老公的身上。

  在婆婆家住了两天,因为要赶着值班,第三天便返回了。感觉婆婆是个很好的人,只是对婆婆不喜欢吃鱼便不会做鱼有些不理解,我的母亲也不喜欢吃鱼,可是因为我们喜欢吃,母亲做的鱼味道很好,并经常做给我们吃。问起老公,老公说吃鱼的时候每次都是他父亲做的。

  第二次见婆婆是我生孩子的时候,因为怕自己产期提前,家里没有一个老人,只有我们两人手忙脚乱,便提前写信让婆婆来。虽然正是农忙季节,可婆婆接到信后便马上动身来了。结果是婆婆来了半个月我才生下儿子,婆婆虽然有些心急,但也从末说过什么,只是一边给孩子准备一些生下来须用的东西,一边和我们一起静静地等待着。

  生孩子的时候,婆婆在产房外面竟然哭了,这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孩子生下来,婆婆白天黑夜地陪在医院里,母亲照顾我,婆婆便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刚开始我不会奶孩子,婆婆便一直用手举在我胸前,虽然是个刚生下来的婴儿,可举得时间长了,婆婆也会一头一头地出汗。看着婆婆的耐心,我心里也很感动。好在不久我就学会自己抱着孩子给孩子吃奶了。

  婆婆虽然不太会做饭,可是每次在母亲给我做饭时,她都仔细地看着,认真学习着,有时母亲因家中有事一时脱不开身,婆婆就学着母亲的样子极认真地做给我吃,甚至还做了她不喜欢吃的鱼。

  虽然很累,但婆婆一直是乐呵呵的。有一次和我说起离家前公公说生个女孩子挺好,省好多事。可是婆婆说还是男孩子好。这让我惊讶,婆婆没有女儿,生了三个儿子,居然还是喜欢儿子。

  婆婆待奉了我多半个月子,因为家里实在太忙,公公来信让婆婆回去。临走的时候,我让老公带婆婆上街给婆婆买了一身衣服,还把家里的劳保用品带了些给婆婆 ,婆婆走的时候很开心,说等农闲了再来看孩子。

  第三次见婆婆是我休完育儿假要上班时,那时正值冬天,婆婆来给我们照看孩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婆婆刚来了半个月,公公就暴病身亡了。这让一向很依赖公公的婆婆一下子失去了精神支柱,大病了一场。半年后才从悲伤中解脱出来,身体才算恢复。

  公公去世后,因为不放心婆婆一个人留在老家,便把家中一切变买了。从此婆婆就没有了固定的居所,在几个儿子家周转着,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于是与婆婆相处的日子就多了起来。慢慢就更加了解婆婆了。婆婆虽然是农村妇女,而且也没有读过书,可是婆婆却不爱唠叨,很少掺言夫妻间的事情,总是默默地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而且有时孩子们的意见她都能听得进去。

  婆婆在公公刚去世时,由于心情不好常常发呆。有时我一下班回到家里,就看见婆婆呆呆地坐在沙发上,这让我的心情也很压抑,就劝婆婆没事别老呆在家里,出去转转,要是实在不想出去,就把电视打开看看电视,不要总是一个人闷着。婆婆果然很听劝,照我说的去做了,慢慢的她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婆婆开始蒸馒头总是碱大,一个个就象黄梨似的,而且越热越黄,根本没法再吃。我就对婆婆说以后要先少放些碱,拿不准就先蒸一个碱蛋试试。婆婆虽然当时嘴上说馒头碱大了比碱小了好吃(她已习惯了),但行动上却还是照着我说的去做了。不久蒸出的馒头酸碱度适宜了。吃饭的时候我就对儿子说:看你奶奶蒸的馒头雪白雪白的,一看就香。婆婆自豪地开心地笑了,老公则狡黠地看我一眼对我说:::你就会哄老太太开心。而我心里是真的很感动,感动婆婆没有怪我嫌她蒸的馒头不好吃,反而虚心地听取了我一个做晚靠的建议。

  儿子送幼儿园,婆婆那时每天接送孩子,还会早早地把饭做好,我和老公每天一下班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而吃过饭后手脚麻利的婆婆也常常不用我去洗碗,我工作起来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再也不用担心要加班加点的时候了。觉得家里有个老人真好。

  婆婆是厚道之人,很少挑我们做晚靠的不是,这让我们感觉都很轻松。每年的大年初二,我都带孩子回娘家,一方面因为孩子小,来回跑着怕冻着孩子,另一方面因为过年的时候母亲家人多孩子也多,热闹,所以儿子也不想走,我便也留下来照顾儿子。而老公因为平时没有休息,过年休息几天他也想玩个痛快,所以白天晚上他也不想回家,虽然母亲每次劝他早点回家陪婆婆,怕婆婆一个人在家孤单,可是每次老公打电话给婆婆,婆婆都说一个人在家很好。初六上班回到家里带着一脸歉意看着婆婆,婆婆却依然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根本不曾与我们计较。

  婆婆那时在我家住了两年多,我和婆婆之间没有争吵过。因为住在单位里,大家都彼此熟悉,很多人都夸我是好媳妇。可他们每次夸我时,我都告诉他们说,不只是我好,婆婆人也很好,

  很容易相处。

  婆婆与我没有争吵过,住在妯娌家时却与妯娌有过一次争吵。争吵的原因是是因为一块表,妯娌怀疑婆婆把表送给了婆婆的小儿子。婆婆是要强的人,受不了被人怀疑,于是争吵了起来。当时小叔子不在家。事后很多人劝婆婆把这件事讲给儿子听,但婆婆没有,她说她不愿意儿子和儿媳弄意见,有事说开就行了,儿子也不容易,不想让他多操心。这件事是很久以后婆婆与我聊天时不经意说起的,婆婆的这种做法,让我对她在心里又产生了几分敬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婆婆从没有对儿子说过儿媳的不是。每次我带孩子出去玩回到家里的时候,如果婆婆呆在家里,她就一个人看电视,而老公却常常坐在电脑前,很少看见他们有交流的时候。我有时问老公:你们娘俩也不说说悄悄话?老公便说他已经习惯了和母亲默默地坐着,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呀他除了会偶尔问问婆婆最近身体哪没有难受吧,会问问婆婆有钱花没有。其它的他是想不起来的。儿子毕竟是儿子,心粗得很。

  因此我有时就觉得婆婆很可怜,没有女儿,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觉得婆婆还年轻,应该再找一个伴。可是这样的话做儿媳的也不好说出来,怕婆婆会误会。婆婆思想开始很古板,可是后来因为常到外面和老太太们坐着,思想也活了起来,渐渐得也好象有了这种想法。有一次,一个老太太来家里说是要给婆婆介绍一个老伴,不过她说的人身体不是太好,需要人照顾。当时老公不在家,我听了情况后便一口回绝了。事后我对婆婆说孩子们都是思想开通的读书人,你愿意找个伴,我们不会阻拦,但要找一个健康的能互相照顾的人。后来老公回来,我把事情讲给他听,他拍拍我的头说:好老婆,做得对。妈要想找老伴,以后遇到合适的再说。

  后来,婆婆去了小叔子家,这事便没有再提起。可是每次见到婆婆看她还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想她只要过得舒心也就算了。一切就顺其自然吧。凡事也要看缘份的。

  今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们一起在小叔子家。年初二的时候,婆婆执意要为我们做一顿炸糕,虽然大家都说太麻烦了,但婆婆仍坚持着。下午的时候,当我们大家围在电视前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时,儿子从阳台上跑出来说,奶奶自己在阳台上包糕呢,我们赶紧都到阳台上帮着一起包,一边包一边还责怪婆婆做饭也不说一声,婆婆却一脸笑呵呵地说:你们聚到一起不容易,让你们多聊一会儿。

  下午的时候我和老公一起上街,看到一件外套很适合婆婆,于是就买下来送给婆婆。婆婆一个劲地叨叨有衣服穿不用总是花钱,脸上却是一副开心的样子。我忽然想起母亲常说的话:里层父母、外层父母都是父母,都不容易,要一样对待,人心不能太偏。

  在单位的时候,常听很多人谈论婆婆,不是嫌婆婆管事太多,就是说婆婆什么也不管,感觉做婆婆真是不容易,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握好尺度,不能不管,也不能管得太多,便常常想,如果我老了,当了婆婆能做到象婆婆这样少言少语,任劳任怨就不错了。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新浪亲子中心原创杂志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婆媳关系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