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拿什么心态对待孩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8:33  新浪育儿 曾经长发飘飘

  新浪网友:曾经长发飘飘

  女儿一转眼就3岁了,已经是个能说会道爱玩爱闹的小姑娘了。从女儿的出生到现在,我始终站在育儿的第一线,陪伴着她照顾着她。

  经历过当初的种种惶惶不安,,到不知所措,到如今能够坦然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不算什么高手妈妈也自认为能算一个老手妈妈了吧。回首这几乎是每个妈妈都必须经历的各个阶段心路历程,我不禁要对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做一个总结。

  要养育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要怎么样养育这个孩子?通过我这三年的实践,我觉得最主要问题的还是,作为妈妈的你我要拿一个什么心态来对待孩子。

  如今家有一小如有一宝,哪个家庭不是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小东西,,像珍宝似的宝贝着。当父母的不说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爱之又爱。这就给我们的育儿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我们做一个关于教养孩子的调查,相信很多妈妈都会选择“顺其自然”的答案。

  顺其自然。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么个顺法,怎么个自然法?每个人又有每个人的尺度。

  我在怀孕初期开始就看过不少优生优育的育儿书籍,跟很多第一次当妈妈的人一样,我想用这些知识丰富我的头脑,也想让这些科学道理壮壮我的胆。于是,从怀孕到孩子出生,孩子的婴儿期,我都严格地遵守这些书本的教诲,希望通过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而给自己走一条最顺利又最方便的育儿捷径。但是这个心态有时候却会偏离了顺其自然的育儿方向。

  在怀孕中后期,我为了按照书本上严格控制孕妇体重有助于顺利生产,注意孕妇后期体重异常增长有助于孕育一个健康宝宝的教导,急于求成盲目锻炼差一点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等到孩子出生以后,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由于产后心态没有调整好,一听见孩子哭就心烦意乱,总觉得是因为母乳喂养难以掌握喂养的量,所以孩子才不停地哭闹,弄得自己根本没法休息,就自私地给孩子添加配方奶粉,把哺育的工作定量化。虽然如今各个厂家开发的婴儿奶粉已经非常接近母乳的成分,还配合了多种均衡的营养成分,并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但是断奶以后再回想起来,心中不免产生内疚的情绪。

  通过这些失败以后,我逐渐反省自己,更加认真地思考,要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呢。尤其是对待这样一个三口之家的独生子呢。

  很多当父母的都设想过孩子的未来,也给孩子构想了很多未来的可能性。这些可能的实现,不得不依靠我们每个当父母的去努力,去培育。

  过完一岁生日的女儿,她已经完成了婴儿时期的一个飞跃,从只知道躺在床上哭,张嘴要吃的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襁褓婴儿,变成了一个能自由地坐卧滚爬,能自己走路,能简单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幼儿了。我想,我对她的态度也要从婴儿向幼儿转变了吧。这个时期开始,我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自己,就是让她当她成长过程的主角。我们只是帮助她,在一边辅助她的成长。

  养育一岁以后的孩子,遇到最多的麻烦,恐怕就是如何应付孩子生病的问题了吧。和所有的妈妈一样,当我第一次跟孩子的病魔做斗争的时候,我也是手足无措,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看着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难受的样子,完全就想替她生病。可是,婆婆教育了我,小儿科的医生教育了我,事实也教育了我。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她就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她在拼命顽强地跟自己的生命做着抗争。每次大病初愈,孩子的抵抗力就增强一分,孩子就长大一分,她更健康更强壮起来了。

  在一次一次孩子的生病,病愈的反复过程中,我更坚信了,孩子就是她成长的主人,我们的教育方针都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现在有一些家长因为爱孩子而无意间剥夺了孩子的成长主动权,造成了一些问题。我想其实当父母的初衷并不想这样的,只是很小的一些做法上做得不到位,而产生了这样的后果。

  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了,不是光靠哄骗或者是打骂才能管理好她的时候了。我在孩子2岁以后着重强调她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刚刚开始形成她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次反抗期的到来。这的确是一个很难把握却又是非常重要的时期。面对这个时期的女儿,我也是没少想招。不过,孩子终究是孩子,她的思想其实就那么单纯。我们把好坏放在她面前以后,她自然向往对她的表扬。这样的重复加深了她对做了好事就受表扬,相反做了坏事就要受惩罚的观念,慢慢地孩子就懂得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了。

  教育学的老师曾经告诉我们:“教育跟电影一样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在教过以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没有教到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养育,我觉得更是这样。不但有教不完的学问,还有许多都是无法立竿见影马上看见效果的教育。那要等到很多年,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反馈给父母的结果。

  很喜欢前一段时间,首页上的一个专题叫把孩子养粗一点。是啊,我们把孩子养好一点,不如先把孩子养粗一点。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访问新浪亲子中心原创杂志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