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亲子中心杂志投稿论坛西祠侍女原创:
三月一号那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就问我:“妈妈,今天为什么要吃豆子?”我很纳闷:“为什么吃豆子?我也不知道呀!谁吃豆子了?”为了证实自己问的问题事出有因,孩子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炒黄豆说:“幼儿园里吃豆子了!”“哦,难道今天有什么不同?”我一边琢磨,一边飞快地查阅日历:3月1日,农历二月二。我恍然大悟,原来那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二月二”,是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按风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炒豆。
这些年来一直为了工作和家庭奔波,每一个日子都是忙忙碌碌的。只要家人健康、快乐,工作顺利、不出问题,也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时间顾及哪天是什么日子。说真话,如果不是女儿的提醒,我还真不知道那天就是自己小时候天天盼的“料豆”节。回想起自己像女儿一般大小时,我们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没有现在丰富多彩,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过节更好、更兴奋了。因为,只有那时才可以穿上平时穿不到的新衣,吃上平时吃不上的好东西。
记得小时侯,每到农历二月头一天,我们便开始从妈妈的破布条堆里挑选自己喜欢、可用的花布,然后自己动手把它们缝制成一个个漂亮的小布袋,准备第二天来装“料豆”(花生、大豆、玉米豆,被炒制后都叫料豆)。而妈妈们早在头一天就泡好了豆子,在初一的晚上便炒出一锅锅黄澄澄、香喷喷的诱人的料豆。我们这些孩子,不管这一天有多困都,要等着妈妈把豆子炒好、晾凉,装好自己的料豆口袋,才肯放心地去睡觉。因为那时每家都有三四个孩子,物产又不丰富,不这样你就可能抢不到料豆,第二天就没法和小伙伴交换。那时侯我们不懂“二月二”的来历,只知道这一天谁交换的人家越多、吃到的别人家的豆子越多,谁人缘就好,谁将来就会成长得健康、快乐、富有。而且,吃料豆的时候还有个忌讳,谁也不能将豆子掉地上,否则,来年你掉的豆子就会变成蝎子来蛰你。那时侯我们都深信这些说法,所以每个孩子都尽可能多的从家里拿出料豆来,然后作为交换,去换取其他更多同学家的料豆。而且,吃豆时尽量不掉一粒,即使不小心掉了,也会钻遍每一个桌底把它找回来,生怕来年蝎子缠身。
那时侯,从每家的料豆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情况:一般人家可以炒得起黄豆,是干炒;稍好点的就可以用油炸黄豆,而且还能放得起白糖;家境最殷实的人家炒的是花生,能吃上香脆的炒花生,是二月二这天小孩子们最大的心愿;而家境最差的人家,就只能炒点玉米粒,走走样子也算给孩子们过了节。干硬的玉米豆,即便被炒糊了也是梆硬的,很难嚼动。因此,料豆间兑换也是有比例的:豆子和豆子是一比一交换;一份花生可以换两份豆子;至于,玉米豆吗?那时很少有人愿意去换,只是同情那些家境不好的同学,白给他们一些自己的料豆罢了。那时侯,我们家是村子里唯一一家吃“皇粮”的,而且村里还对我们有照顾,所以,我们家可以吃上花生豆,能换得最多的料豆。但不管你吃的是什么料豆,作为孩子,我们是幸福的。
想想当时的那种幸福,是现在的孩子不可想象的。现在的他们虽有肯德鸡、巧克力、怪味豆等等等,中的、洋的小吃;他们可以过生日、下馆子、去旅游、去游乐园、看电脑、打游戏机,但他们没有我们那时侯快乐得真实、生活得放松。
我突然有种紧迫的压力感,习惯于过洋节的年轻一代,已经慢慢淡化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许多孩子知道国外的“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有个更美丽、感人的“七夕节”,而这种传统的丢失,会让我们的后代有找不到根的感觉。幸福和快乐,其实不是物质能解决的,当我们孩子的精神找不到家园的时候,他们将是最不幸的人。我感觉我们有责任将中国的传统东西,原汁原味地传输给我们的下一代,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会给他们的成长不断补给营养,让他们扎深根基,走好自己的一生。
农历丙戊年二月二晚七时,我拨通丈夫的电话,让他无论如何,找遍所有的地方也要买回几包料豆来。那天晚上,我给孩子讲了“二月二”吃豆子的来历,我们一起过了这个一年中排第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让她第二天拿了料豆去给小朋友分享。虽然她没有像我们那时侯一样,可以换回很多的料豆(因为现在的孩子和家长很少记得去过这个节日,所以小朋友也都没有带豆子),但能和大家分享,把喜悦带给别人的同时,相信孩子也会倍感快乐。
三月二日的上午,我把中国的传统节日一一标记,并且还要把有关的传说、来历以及各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全部详细整理。以后,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我都会和孩子一起过,让她去了解每个节日的真正含义,体验其中的快乐,让孩子的中国根扎得更牢更实。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