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北亲子教育专家亲子沙龙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9月07日 16:57  新浪育儿  

  主题:父母效能训练演讲

  演讲嘉宾:台北亲子教育专家王仁哲先生(SINA亲子专家)

  时间:2001年9月6日

  地点:西直门国务院二招4207室

  主持人:非常欢迎大家来!今天可以非常开放带着你的问题和老师做直接的谈话,时间是二个小时。在新浪网站叫"育儿亲子中心"会有一个专栏,介绍了王老师,会谈结束后,五点钟可以在网上看到。所以这样,可以非常开放的。我们是升达成功素质培训学校和全人发展文化传播机构,这个机构一方面是教委成人教育部批准的一个专门训练学校,同时跟台湾生命潜能机构合作来推动一系列的课程,包括个人的成长课程和包括亲子一整套的课程。今天我们的亲子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还有个人成长的,今天我们所有的提问仅限于亲子的部分,因为我们的时间只有二个小时。

  接下来做一下介绍。王仁哲老师在台湾是首席亲子讲师,它运用的过程教学时间已经有六七年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课程的特点不仅仅是说教,王老师带着实践,带着真善美到这里来,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王仁哲老师来。

  王仁哲:我想问一下在坐人的成分,本人是老师的请举手。只有一位。我想明确知道大家想知道的内容范围是什么?

  答: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在公司做职员,听别人介绍来的。

  答:我比较关心怎样跟孩子沟通,关心青春期的教育,这是大陆比较欠缺的。

  答:我的孩子只有两岁,我就想知道怎样让他健康的发展。

  答:我是两个小孩。我是在一个公司任职。

  答:我还只是独身,我比较关心这方面,这可以对我今后的孩子,或者是侄女、表弟等进行教育,我是比较关心他们的,但是不知道怎样教育他们,告诉我的亲戚们应该怎样做。

  答:我也是。

  答:我想了解一下,因为小孩17岁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素质,在零岁和七岁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培养他们,能够有正确良好的发展,使他今后的人生,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下。

  答:我还没有孩子,但是我想了解一下,台湾和大陆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区别。我的工作是编辑。

  王仁哲:这样的话,我从人的基本需求来提这件事情,就是当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他的发展状况部分,由这个部分来看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后面再大概留约一个小时的时间,看状况,请你们提问题,然后我来回答。这样可以吗?

  答:可以。

  王仁哲:在我小时候,我的父母非常注重的事情,就是在外面拼命的工作,努力的赚钱,甚至为我们温饱的问题,非常努力,那时候的父母认为给我们最大的爱是什么呢?就是吃饱和穿暖,没有时间管我们,就跟野孩子一样,在外面跑来跑去。我不知道你们早期是怎样的,但是我的父母是这样的。

  答:中国的父母是双职工,父母都上班,那个时候没有下岗这一说,没有失业,但是挣的工资非常少,没有时间去顾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一样的。

  王仁哲:后来我长大之后,我父母对待我的方式,还是维持以前原来的样子,但是我们的社会变了,社会物质条件变的更好了,我现在并不需要象我以前父母一样头破血流才能维持温饱,我只要工作就可以了,但是我的父母还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我每次回到家里,他们认为对我好,就是煮一堆的饭菜,每次我吃完了,他们就开心,于是我下次来的时候,他们煮的更多,实际上我吃的很难过,我每次跟他们讲,我没有办法吃完这么多,可是,我一说,他们的脸色又很难过,他觉得他们的关心和关怀被我拒绝了,很痛苦。

  我发现我这样跟他沟通没有用,这是上一代对待我们的方式,很有趣的地方是,我是从小这样学过来的。我喜欢孩子,我去当老师了,我在带小孩的时候,我对自我察觉,我发现我对小孩的温饱会特别的照顾,其它的就比较不注意,于是就有一个现象,小孩知道我疼他们,有困难会来找我,但很少找我玩,同时觉得我的一些观念很固执。为什么是这样呢?刚好那个时候,我们学校提倡跟孩子互动一个新的方法,就是父母沟通效能训练。从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件事,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父母对待我的方式,然后我用相同的模式对待孩子,可是时代已经在变化了,现在这个时代,在这之前,我跟京魁聊天的时候,他说根据调查40%的孩子有厌学的倾向,有40%的孩子想离家出走,在以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很喜欢呆在家里,是温饱的,吃的很高兴,父母打我们就赶快逃走,玩一会又回家,父母工作没有办法管我们,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逃家。可是现在孩子变得复杂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答:有

  王仁哲:事实上,真正的问题不是他们变得复杂了,而是我们的社会现象在进一步的变化,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你们看婴儿的发展也可以看出,人类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需求发展,,这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最开始底层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同时被最先注意的,在人一出生什么最重要?那就是生存、生命,活下来才是最重要的。我父母那一代,他们真是这样的,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对我们孩子也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的父母,为了生存和生命,拼命工作,另外在这个社会有成就就可以满足生存,在基本需求中成就是第四层的东西,但是在社会中,爬的越高,就越能照顾这个部分。所以那个时候,父母会去追寻这个东西,来满足生存和生命的部分,所以那个时候,父母对我的愿望,就是他一直拿钱给我念书,希望我成为白领,然后成为公务员,公务员就有退休金了,这是他们认为的人生最大目标,所以他们照顾这个方面,而这也正是那个年代最缺乏的东西。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会不会有这个问题呢?不会了,那是他们很幸福的地方,他在这个地方满足了。当他满足了,接下来一步会发展什么呢?你们猜猜看,接下来就是安全感了,属于心理跟生理的安全感。如果当两件事同时发生的时候,人的本性是首先会顾生命的。,甚至不顾危险就为了活下来,就象动物一样,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找食物,但是当囤积了食物,需要不需要到外面去冒这个风险,不会了,它会照顾自己的安全,所以第二个发展,就是安全感了。

  举例来说,美国有一个法律,说孩童不能单独在家,这就是安全感,可是以前父母为了赚钱,不可能在家里一直照顾我们。我们也学了这个模式,所以在我们现在社会的状况里,安全感的照顾是缺乏的,比如说孩子哭了,妈妈为了训练孩子的独立感,趁着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就走了,象每次送孩子到幼儿园,小孩子因为对环境不熟,就会很缺乏安全感,但是因为很多家长很忙,或者不知道安全感照顾的重要,不是他们不疼爱孩子,孩子在那里哭怎么办?就趁着孩子不注意,或者在玩就逃走了,他不知道这在孩子心里留着很大的影响,以后在他重要的关系中,就是夫妻,或者是亲密的朋友,这个时候,他内在的心灵会留下一个印象,他们会不会突然的不见,而这种突然不见的恐惧,会不断的干扰他们,在生活当中。

  先不要说这么远,当孩子安全感不足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状况,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到晚上一定会频频的哭泣,或者是尿床,一直会出状况,因为出状况的时候,大人就会过来照顾他,他就会获得大人的陪同,就会有安全感了,包括孩子不肯念书,很大部分都跟这个有关,或者他拼命想拥有东西。另外一个发展,就是他会拼命的买东西,有一种孩子,就是有很多玩具,但是没有什么朋友,父母没有时间照顾他,就拼命的给他买玩具,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一直出问题,但是因为父母很忙,又不了解这件事情,又没有好的方法和孩子应对,最后两个人的关系就很糟糕了,就觉得这个孩子是上辈子欠他的,这辈子来烦你了。安全感满足后,下一层是什幺。

  答:尊重。

  王仁哲:尊重是属于成就感那一层。

  答:教育。

  王仁哲:学习是孩子的本能,他在生下来的时候就在不断的学习,只有在出现状况的时候,才不会学习。学习在这里,并不是最重要的基本需求。

  答:是自由吗?

  王仁哲:不是。

  答:是社交吗?

  王仁哲:对,社交,当自己保护好之后,他就开始交朋友了,当然,交朋友还包括父母对他的关怀和认同,父母关心他、爱他。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晚上孩子睡觉的时候,摸摸他,孩子就睡着了,孩子就觉得你是关心他的,或者在床边给他念故事什么的,这都是爱与关怀的表现,他需要有一个对象,跟他做互动和交流,属于内心的部分。然后在家里,互动的对象就是父母,同时父母就是他的模范了。当然到学校,就是跟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了,所以在这个部分发展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也是一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最后会形成一种人,就是如果这两个需求满足的话,你会发现这个孩子会很有自制力、负责任、有创造力、很有活力。所以,相对来说,这些部分没有满足的话,你的孩子可能会变成自私的、不负责、冷漠的,完全对周遭不关心,行动都会退缩,不再跟别人接触,把自己关起来。

  所以,很多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问题,刚才有人提到青少年的问题,或者是小孩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这两层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孩子才会出现这些状况。如果,你今天听了,仔细回家看看孩子出的状况,你会发现他要的都是这些东西,要不就是要你的关心和关怀,要不就是他感觉很不安全。我自己在小学呆了三年,我们学校有点特别,是台湾一个很特别的小学,我们都住校,用不打不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我就发现当我这样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孩子的学习状况会稳定,学校没有规定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坐进课堂,没有规定的,我们就是努力把课上好,把他们吸引过来,可是我们不能打骂他们,我在三年中发现,如果孩子这些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不会满足他们。我们发现之后,就跟父母讨论,同时教父母一些方法,如果父母有心跟我们配合和使用的话,小孩一个星期就会变了。因为孩子是住校一个星期,星期六、星期日就回家了,因为我们发现,孩子在五天中都会跟我们相处很好,可是回家两天,又混乱了,处于这样的循环中,我们发现这是父母亲对待的问题,所以,只要父母愿意配合使用这个方法,很快,下星期小孩来就不会闹了,真的很神奇。

  心理学家研究过,六岁的时候,人格的特质已经有一个模式出来了,从6岁到12岁,这个年纪是他开始修正他的人格,他在学校,学校是一个小孩的圈。大陆是七岁开始念书吗?

  答:六岁。

  王仁哲:就可以跟环境互动,修正这个部分。我是在小学,我们很确定一件事,当12岁青春期开始发展的时候,孩子所有的注意力,会大量的转变到外面,那个时候,他需要的是朋友认同,那个时候,父母要对他产生影响很困难,所以在12岁之前,父母给孩子关心和关怀,孩子的关系不但跟你很好,而且,你会发现很多事你不用去管他,孩子会非常有自制力。

  孩子喜欢一个目标,就会拼命的用尽自己的方法去追求他。所以我常常问我的爸爸妈妈,我赚很多钱干什么?我只要多少钱就可以活下来了,我干什么要赚那么多钱呢?有的父母现在可能会发生这个现象,以前是物质上的,现在可能会告诉孩子,你将来有成就就可以有社会地位,人家会尊重你,人家会关心你,会有很多人的眼光注重在你的身上,只要你得到学校的第一名,老师会特别的照顾你,其实,这个时候的成就是跟社交、安全感相联系的。所以,这样的孩子以后长大,真正追求的不是成就,追求的只是别人的关怀跟心理的安全感。

  我那个时候,在带小孩的时候,我们学校有时候会收转学生,有时候是一般学校认为的好学生,在我们那边好学生的标准就是你考试得第一名,你说的话老师都会相信,你去讲什么,老师一定会帮你们,最后一名的一定叫坏学生,班里发生什么事情,一定是坏学生干的,绝对不是好学生干的。结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一件事,只要我有成就,是大人承认的,老师就会保护我,而且老师有什么事,都会叫我做,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一出事情,他没有任何的自制力和负责任的行为,一有事情发生,他就跑过来告诉老师,他只要把功课做好就可以了,所有的别的事情都是老师在负责。在与孩子冲突的过程中,他没有学习怎样接受,他学习的是就是拼命拿第一,最后周遭的资源都会帮忙我,这样的人,在社会中看来是很光鲜的,实际上他在家里的情况是一塌糊涂,跟周围人的关系不好相处。

  因为,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尊重,让孩子有自制,同时去关怀他们,常常来告状的孩子,就会发现,原来生活的冲突需要自己处理,但是我们会协助他们,但是协助的时候,又不干涉。很快,我会发现,这些孩子不会每天注意大人每天在干什么,他比较知道我自己想干什么,我想要念书,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想要有什么自己的事,他会过的很自在,而且很丰富。

  你们有听不懂或者有疑虑的地方吗?

  听众:现在逐步通过现代的教育,要逐步把孩子的安全感提上来,让他建立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认同感,建立在安全感极强的基础上。我也听过一次讲座,是台湾的一位女士做的,她就强调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强调家庭对孩子的安全感。当然,这种感觉,将来在孩子中,慢慢形成的时候,就是社交、成就再往上。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怎样让他的心理,因为你是在基础之上往上走的,所谓生存、生命的基础上,和你需要从安全、社交的基础上,这一点上会产生矛盾,产生摩擦的。

  王仁哲:没错,事实上,所以父母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今后如果可能的话,国内可以开父母训练,怎样当父母的课程训练,这事实上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基础,事实上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会不自觉的把原来的东西套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可是孩子不接受,就会有反弹,开始跟你抗拒,跟你的关系越来越差。我小的时候,我爸爸在楼下,我就在楼上,他上楼,我就下楼,当着没有见面,所以才需要有一套方式。这是全世界人类都会发生的事情,这才叫做人性的需求。在美国有一个叫汤姆、戈顿博士,他去研究问题青少年的事情,结果他发现,问题青少年的事情都是发生在家里,不是父母不疼爱他的孩子,不是这样的,父母非常疼爱孩子,愿意付出性命的什么,他发现最大的问题是父母没有学习一个方法表示他的关怀和爱,使用的是老方法,而孩子处的新时代不一样,使用旧方法就造成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可是孩子不会说,结果在外面出状况,老是出事情,结果家长处理完事情之后,又骂他,孩子又很烦。你帮孩子处理事情,其实是帮他,这就给孩子一个暗示,只要出问题,你就会关怀他,事实上,孩子不是想做坏事,而是想让父母关心他。可是,变成青少年之后,想挽回比较的困难,他就认同朋友,根本不理家长,最后拖到他自己有小孩之后,才会回来看这个问题,可是很可惜。孩子不断的长大,就会不断的脱离你,可是你跟孩子的关系,因为爱他而越来越分开,这是很可惜的问题。

  所以,汤姆、戈顿博士发现这只是沟通技巧的问题而已,有一些原则主义了,学习这些沟通技巧之后,就可以改变生活,所以他设计了一套课程,叫做父母效能训练课程。他在美国使用之后,美国白宫会议把这个方法,列为在美国处理青少年问题最好的方法,以前认为处理青少年问题最好的方法,台湾是飚车、砍人,然后抓到警察局,就在这里不断的打转,实际上一切的根源,是出在小时候和父母的互动经验上,所以当他使用这个方法之后,美国本身的改变很快,这个方法很有效的改变了青少年的问题。从1962年到现在,已经有27个国家在使用这一套方法了。在大陆这样的课程,可能是第一次被带进来,也是因缘巧合的关系。我自己在实际的工作中,跟父母的互动,跟孩子的互动中,发现这个方法很有用,这个方法有很深厚的道理,但是使用人并不需要了解这个道理就可以去做,只要你愿意去做,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不习惯,你试着用这个技巧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就会帮助你,你也可以和别的家长分享经验,你会发现这个方法既好用、又实用,孩子改变很快。我自己后来之所以会回来当讲师,就是因为问题不是孩子,而且我认为这一套的方法很好,实际的效果,我带的小孩,在跟父母的沟通中很明显能够看到变化。

  所以说,父母效能训练刚好弥补了这个部分。教你一个确实可行的方法,可以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觉得他是被关怀和照顾的,而不是象以前,爸爸妈妈是爱孩子的,可是孩子感觉到很大压力这样的方式。

  听众:孩子社交有那些内容?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王仁哲:举一个例子,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孩子,他跟别人的互相都是开玩笑的,有时候开玩笑过份了,就会伤害别的孩子,我们就很奇怪这个孩子怎么什么事都不正经,老是嘻嘻哈哈,弄的别人很生气。我们找父母来谈,发现他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他可能觉得什么事都不要看的太严重了,什么事都跟小孩玩,最后小孩就学到了这样的互动方法,每当别人有什么悲伤的时候,就去参合一顿。象我老婆,我追她,去她家里的时候,他爸爸老是吼吼的,她在家里也变成这样了,所以,她来我家里就很不习惯,因为我家里就是软性和硬性的结合,我原来以为她很凶,但是我跟她的父母一接触之后,才发现不是这样的,因为她的家庭环境就是这样的。我再举一个例子很生动,我小时候妈妈跟我讲要很诚实,结果一天有一个人打电话来问我妈妈,我妈妈就跟我说,要我跟她说不在家,这个时候,我就发呆了,不知道怎么说好,最后我说,我妈妈跟我说她不在家。所以说,你喜欢的社交方式,跟夫妻之间的互动,自然就会影响到孩子,而你跟孩子的互动,就会影响到他。所以,这两个部分,还是必须锁定在跟父母有比较大的关系。成就感就不是了,就是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问题了。所以,以下三层的东西,生存、生命、安全感和社交,是父母提供他最基本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

  听众:怎样满足孩子社交的需要?生命生存、安全感满足之后,孩子的社交怎样满足?

  王仁哲:你有没有花时间去陪孩子,如果家长一直说我很忙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有时候孩子社交很差。但是很奇怪,人欠缺一个东西的时候,不会往一个方向去,有可能会往另外一个方向去,有可能跟朋友变的很冷漠,社交圈很小,另外一个正好相反,因为在家里得不到,拼命往外要,所以有很多的朋友,他会想尽办法弄玩具,讨好朋友,每天有一堆的朋友在身边,可是他没有一个良好的办法互动,因为他怕没有,所以他会想尽方法讨好朋友,所以这个时候,他会压抑自己跟朋友的真实冲突,最后这样的人,我自己在台湾有看过,因为我有一些朋友是这样的,每次出去是一大堆的朋友,喝酒什么的,最后回家他心里是孤独的,甚至玩到最后,有一大帮的人和他在一起,他心里还是孤独的,这个时候问题是很严重的。所以说,不管他是冷漠还是表面很多朋友,可是最终他还是缺乏关怀。如果他又结婚了,最后他又会把这样的情绪,传染给他的妻子或者是他的孩子,如果在这个中间不加一个东西去改变的话,还是用旧有的方式在不断的重复,实际上是没有进步的。

  我在台湾的时候,我最讨厌演讲,因为每次演讲,我不知道底下人听懂没有。

  听众:我们想听一些实用的东西。

  王仁哲:谁愿意在这样公开的场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所有关于社交和安全感,从孩子一进门,就不断的在发生了,这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谁愿意说一个真实的例子,不过这需要一点勇气,我想用演练的方式,你使用后是不是有好的改变,你的孩子有怎样的感觉,体验一下,不然的话,说的太空也不好。或者也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包括…。

  听众:我的孩子来北京,当时我在外面给他照相,当时我借了一个别人的相机给他拍照,他一定要自己来拍照,但是因为我是借别人的相机,怕弄坏了,结果不给他照,结果他自己跑了,到升国旗的地方,就越过栏杆自己跑进去了,警察就把他抱出来了,他就很生气了,要推栏杆,并且在推警察,当时我就去抱他,他就不愿意我抱他,最后逼不得以我揍了他一顿,打完之后,我就非常的难过了。然后,我看到孩子哭的很伤心,后来我就想办法让他再高兴起来。

  王仁哲:谢谢。我看我们演练需要一点场地。

  你讲的事情,让我想起一件事,我在当国小老师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是女孩,牙齿长的不太漂亮,结果她爸爸给她装了一个牙套,当时,台湾的牙套还是比较贵的,结果,有一天她把牙套给弄丢了,于是她打电话回家了,我在旁边听着电话里在骂她很厉害,于是她哭的很厉害了,我就把她抱到宿舍去了,安慰她,等到她比较平静的时候,我就问她怎么了,结果她说不知道。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父母可能会打他骂他,但是她可能不记得,还有就是她对于弄丢了牙套,并不认为是错误的事情,所以父母骂她一顿,可能她就认为是父母莫名其妙的骂她。所以这些情绪是累计的,如果你不断的用这个方式对待他,而你没有发现的话,最后累计下来给他们的感觉,就是发现什么事都忘记了。

  你愿意不愿意示范一下,当时你相机不给他照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说了什么话吗?

  我会教你们两种主要的方法,一个是孩子有困难的时候,例如孩子今天在学校里打架了,哭着回来了,并不是因为我打他或者怎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样协助他,让他知道我是关心关怀他,同时又能够发展他自制的能力,这是第一种主要的方法。第二个方法,刚才这位学员提了,假如孩子跟我有一些行为上的冲突,因为相机是跟别人借的,你的孩子是五岁,我相信是因为你害怕相机被他摔坏了。可是孩子为什么想照,因为他好奇,孩子常常因为好奇,常常试很多事情,但是好奇也有我们的界限,这个时候,如何表达我们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这个界限,同时让孩子知道被尊重,因为好奇本身不是错的。有时候,我们处罚孩子,孩子不会把这个处罚,用在一个单一的事情上,夸张一点说,他可能会认为拿相机这件事不对,他可能会扩大到只要爸爸去跟别人借的东西,就不会碰。当这样的时候,他很多学习机会就会被打断了,他可能不知道,当时主要是因为相机的问题,而不是因为他好奇心的问题。不过,在示范之前,我需要你把当时的情况演练一下,让我们大家知道当时的情况。

  因为小孩跟父母有一个高度差,所以你坐在椅子上,你站着。

  听众:我当时和我的爱人和孩子一起去的,我跟别人借的相机,结果他一定要用相机,结果我就哄他给他照相,于是他就不高兴了,就自己走到国旗那边去了,我就说,你太小了,不会照,如果把这个弄乱了,因为这个相机是借别人的。

  王仁哲:当时孩子有没有说什么话呢?

  听众:他好象对我说的话没有反映,但是很生气。

  听众1:爸爸我要相机。

  听众2:这个相机是别人的。

  听众1:不行,我想照。

  听众2:你不会照,会弄坏的,因为爸爸是借别人的相机的。

  听众1:但是我还想照。

  听众2:爸爸给你照。

  王仁哲:不过,我想你当时的脸应该是绷着的,孩子闹了几次之后。

  听众2:当时,我给他照相之后,他就跑了,他走到很远的地方,我就走过去了,正好我走过去的时候,他就抓栏杆要进国旗栏杆里,于是警察就不让他进了,于是我就过去抱着他了。

  王仁哲:现在演的时候是有一定的感觉出来了。孩子如果非常想要,当时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呢?

  听众1:很想要,但是得不到,当时的感觉应该是很压抑的。

  王仁哲:你们的感觉应该是怎样的呢?

  听众:差不多吧。

  王仁哲:我用另外一个方法,假如我是爸爸,我拿着相机,请你演小孩。小孩叫什么名字?

  听众2:小森。

  王仁哲:小孩,站好,爸爸要给你照相了。

  听众:爸爸,爸爸,我想照。

  王仁哲:不要,我给你照。

  听众2:我想自己照,我想给爸爸和妈妈照。

  王仁哲:你想帮我给爸爸妈妈照相,我有一个担心,这个担心就是这个相机是我跟叔叔借的,不是我们家的,而且你才5岁,没有使用过相机,所以我很担心会使用坏,用坏了我就会很难过,我要赔别人的相机了,所以能不能这样,等今后我们家里有了相机,我就和你一块研究,学习怎样照相。

  听众2:不行,我还是想要。

  王仁哲: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的重要。你觉得你的需要被重视了吗?

  听众:对,我感觉受到了尊重,而不是当我是一个小孩。

  王仁哲:首先是蹲下来,如果你愿意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的话,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受尊重。刚才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大概是怕相机被孩子摔坏,你把注意力放在相机上,但是你没有注意到孩子好奇的需求,结果孩子变的没有被注意,所以他就跑掉了,所以你照顾到他的需求、听到他的需求之后,他就会高高兴兴。后来因为你说他5岁,我刚才很直接,就跳到使用一个方法,后面会教一些技巧,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有什么方法,但是要看状态,因为是借别人的相机,不可能花一个小时讨论完,然后把相机还给别人。你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后来就会慢慢的修正,孩子就会在一些互动的过程中,就会知道你是关心他的,然后你的表达又不是责备他。

  提问:有一个女孩四岁就死了爸爸,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后来妈妈要再结婚了,你说是跟着爸爸妈妈好,还是跟着爷爷奶奶好,所以这个小女孩很没有安全感,一离开爷爷奶奶就不行,他爷爷奶奶也非常的担心。因为这位叔叔在结婚前去看他,给她买巧克力什么的,于是她叫这位叔叔叫巧克力叔叔,结婚之后,要叫这位叔叔是爸爸,于是她就问为什么巧克力叔叔怎么变成了爸爸呢?所以说,应该是早一点找爸爸好,还是晚一点好?还有,就是这个小女孩,是跟着爷爷奶奶好,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好?这个孩子本身不知道亲爸爸和后爸爸的概念,她就问奶奶,怎么巧克力叔叔变成了爸爸呢?怎样让这个孩子健康成长呢?王仁哲:在我进中心之后,处理了很多个案,孩子的母亲或者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也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即使小孩是在婴儿时期。小孩不需要讲话,就可以学习很多的东西,虽然婴儿没有办法命名叫什么,可是他知道周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都在影响着他们。

  这个问题的牵连面很大,妈妈跟男朋友的关系怎样,这个男朋友是否真的疼爱这个孩子,孩子是否喜欢跟奶奶在一起,还是希望跟父母在一起。

  听众:我就是说,怎样使孩子在健康心理的状态下成长,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做,作为爷爷奶奶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事,让孩子正常的成长,没有威胁。她现在已经有困惑了,怎么巧克力叔叔变成了爸爸,怎么爸爸没有见过呢?怎样给孩子安全感,怎样在这个方面做的更好一点呢?因为孩子特别的可爱,一个小女孩,也特别的漂亮、聪明,在这样伤害的状态下成长,是很不利的。

  王仁哲:讲一个很直接实际的说法,实际上这样讲,对他们是没有帮助的,他真的需要帮助,是要跟他的爷爷奶奶、妈妈、巧克力叔叔一起来愿意上课,如果当初的照顾方法已经让她感到不安全的话,只有随着这个孩子的成长,慢慢增强给她的安全感。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需要坦诚,因为孩子有可能知道父母在瞒着他一些东西,这是很怪的事情。有一对父母,我在跟他们聊的时候,他们就说,他们每次吵架,为了不影响孩子,每次在一起都是快乐的,等到孩子睡着之后再吵架,而且有蛮严重的问题。我一直觉得孩子怪怪的,有点假假的,常常说一些表面话,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慢慢孩子愿意跟我们讲话的时候,他就跟我们说,他知道爸爸妈妈在吵架,那是很奇怪的家庭气氛,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吵架,爸爸妈妈不知道孩子知道,这就给孩子很不安全的感觉,因为父母在那个时候,是孩子的天与地,如果你不坦诚跟孩子说的话,孩子就会觉得有不信任的感觉,当然,我不是说,你要把一辈子的事都告诉孩子,这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同时需要一点时间。所以,可以请他们来上课。

  听众:我可以建议他们来上课,但是朋友之间聊到这个问题,总是很困惑,到底怎样达到一个好的状态。

  王仁哲:中心办了一些读书会,还有自我成长的课程,你都可以打电话来联系。

  答:还有亲子沙龙。

  听众:您说的问题,在前两天的今日说法中,有个案例。案例是这样的,是在农村,两个孩子,男方死了,然后女方想带孩子走,而男方的家里想让女的留下,嫁给他的小叔子,小叔子不同意,女的也不同意,这个时候就牵涉到两个孩子的归属,而法律上认为,两个老人不具备抚养两个孩子的能力,是因为他们的精神状况和经济能力,而女方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把这两个孩子,就交给了女方,女方取得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周折,男方不给,后来女方动用了法庭执行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在你刚才讲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到这个孩子的生存和生命的需要,如果把这个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经济条件不具备,当然,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母亲和巧克力叔叔,就是未来的爸爸,对她的关心度是否适合孩子,如果不适合,而爷爷奶奶的经济条件又具备,应该给爷爷奶奶更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母亲也不应该丧失关心孩子的权利和义务。

  王仁哲:在台湾也会有,这种伤害是最大的。有时候父母离异老是拿孩子做武器,最后伤害最大的是孩子。所以离婚方式最好是两个人讲清楚,这只是两个人的事,跟孩子是无关的,你是孩子的爸爸还是孩子的妈妈,只要谁有空就可以来看,孩子是没有任何人来取代的。

  听众:如果巧克力叔叔和妈妈能够接受的话,直接告诉她巧克力叔叔是爸爸,用善意的谎言骗她,而是将来面对的是她的妈妈,要让巧克力的爸爸接受他。王仁哲:我觉得家长只注意到孩子的身上,而忘记自己。如果是愁眉苦脸的爸爸照顾孩子,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让他先自我成长。你觉得生活幸福的,享受生活,自然的散发出独特的东西,那种东西会感染孩子。当你照顾自己,你有能力,不要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孩子身子,最少要50%的放在孩子身上。第二个问题,我觉得那个问题不需要说谎。我在带一年级的孩子,小孩子喜欢跟我讲大人的秘密,说爸爸带了一个阿姨,我们聊呀聊,说对方好棒,爸爸住在台北,妈妈住在高雄,最后隔了一阵子,发现爸爸妈妈吵架。有一天孩子聊天时,说那个阿姨真坏,进入人家的家庭。你知道孩子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对小孩来讲,越多人疼越好。所以真实的感受是跟阿姨相处很好,所以很高兴,他得到母爱的感觉,为什么后来会变成那样?很简单,是因为爸爸和妈妈吵架,后来妈妈跟他说爸爸跟她怎样怎样,所以就会发生孩子讨厌那个阿姨。我觉得诚实跟孩子说是很重要的,避免将来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听众:我的小孩正好刚上幼儿园,我们小孩的幼儿园天天都不愿意上幼儿园,这个情况怎样解决?小孩觉得环境突然变了,以前全家围绕孩子转,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家长都会满意。现在幼儿园里,孩子提出什么的,老师有些不会答应,所以过了几天,孩子在幼儿园里就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怎样跟他解释都不行。王仁哲:那种疼不是溺爱,溺爱和疼爱是不一样的。象刚才这位学员说的事,如果溺爱孩子就会忍痛。如果在乎摔坏相机的话,就是溺爱,如果认为小孩是宝贝,就会变成不平等的,因为孩子会感觉的,孩子会感觉委屈,心里有愧疚感,因为愧疚感有痛苦不舒服。如果你溺爱孩子,孩子就会变得不负责任,没有办法和社会做一个很好的互动。所以在父母效能训练中,我要把这个界限告诉他,这对我也是不好的,我不要你这样做,因为我有我保护的东西,我需要的东西。在这个互动中就知道界限是什么,开始孩子是没有界限的,他认为全世界为他准备好,他的界限是慢慢形成的。听众:我是说在玩方面,不知道怎样沟通让他觉得到幼儿园也是安全的,让他高高兴兴的去,让他接受这个现实。

  王仁哲:你的孩子多大?

  听众:二岁半。

  王仁哲:双职工的家庭比较多,孩子就必须适应。根据研究,0-1岁的孩子必须呆在父母身边,不要离开父母。0-1岁主要发展生理,生理状况还没有完全发展好,这时候孩子看上去没有什么生命力,他是呆呆的。他每天就是为了吃不再哭,哭也哭的很小声,他就是为了吃,其它的就是睡觉,没有什么变化,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比较好带。等到了1-3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发展情绪,人有情绪这种东西很奇怪,在婴儿身上不明显,一开始发现孩子进入情绪期的时候,并没有好动,生理没有旺盛。那时候像天使,也有时象恶魔,这就在发展,这种发展需要父母的保护。就是刚才讲到的安全感。如果父母呆在孩子身边。万一不行的话,就需要替孩子挑学校,一定要看看那个老师,看看那个学校的环境,就是刚才讲的为了建立安全感。这样子好了,大家帮忙想,假如有一个孩子2岁多了,需要去托儿所也没有办法,为了建立安全感应该做什么事。

  听众:经常去看看他。

  听众:不能去,一去看他就哭。

  王仁哲:经常去看实际上是好方法。

  是有这样的家长,因为工作调节的方式,陪孩子去上课,这样缩短时间。

  听众:提前认识小朋友们。

  王仁哲:提前带孩子到这边来散步,告诉他这边有老师、有同学,这也是一个办法。

  听众:我记得我的孩子是这样的,刚开始是由朋友介绍的,正好去了之后,我的孩子就不接受了,就是因为幼儿园的老师,他首先认为幼儿园的老师是母亲,能不能由幼儿园的环境和家里的环境都接受,所以是否能够预先弄点吃的,让孩子对幼儿园的老师感兴趣。第二跟孩子讲道理,为什么要送你到幼儿园去,就是因为父母要去挣钱,要买东西就要钱。再有一个,就是幼儿园的老师不能因为孩子哭,就凶孩子。

  王仁哲:所以你希望幼儿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

  听众:能够尽可能使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环境和家里的环境相接近。我家里的孩子,如果不是我来看他,是爷爷奶奶来看他,或者是姥姥来看他,他就不愿意了,他愿意上幼儿园,他通过两年多上幼儿园,已经喜欢了幼儿园的生活。

  因为孩子这时已经有一点知识了,会模仿一些东西,会模仿电视的一些镜头。三岁多的孩子,爸爸问他幼儿园怎么样,结果孩子回答他,我太想念一个同学了,这是一个女孩的回答。所以小孩说很愿意上幼儿园,很有兴趣。在家很好玩,这是一个兴趣,幼儿园我没有兴趣,去了没有意思,只要孩子接受幼儿园的环境就可以了。

  王仁哲:你在说的时候,我想到一个事情,你跟孩子说过一定要上幼儿园吗?听众:对,我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这一块归你,那一块归我,你去上幼儿园,我去挣工资,你才能够去买吃的,但不会讲我挣多少钱,给你买什么,不要大的许愿,买吃的、买玩的东西好不好。但是孩子必须接受,这是爸爸妈妈靠劳动挣来的。

  王仁哲:这是偏向于对待的方式,因为说你会陷入一个状况,孩子基本上说不过你。

  听众:但是幼儿园的老师不希望你来看他,一般都是把孩子抱来之后,就是让爸爸妈妈赶快走,没有小孩不哭的,哭一会就好,但是这样的环境,有孩子哭的时间长,有孩子哭的时间短,找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哭一个下午,我孩子的小舅妈,也是蓝天幼儿园的老师,蓝天幼儿园也有这样的情况,孩子真有这样的情况,你给我的爸爸打电话吧,四岁的孩子,从三岁上幼儿园还是这样。王仁哲:我个人认为,从0岁到6岁的时候,最好是父母带着,如果孩子停止了抗争,这对父母来说不是很好的,是因为孩子发现反抗没有用,因为孩子发现哭是没有用的,可是你付出的代价是孩子跟你的关系,还有对孩子的伤害,这是不知不觉中的,那是因为之前我们不知道,或者是对亲密关系是冷漠的,因为我在这边哭,是没有用的,我做任何的挣扎是没有用的。

  听众:所以有的孩子,幼儿园是这样的,每个月28日是开放式的,让家长去幼儿园陪孩子玩,可以观察孩子平时在幼儿园的生活。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能够考虑让孩子跟孩子融合在一起,能够参与在一起。就这个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参与在其中。

  王仁哲:当然,这是属于社交互动,也是需要的。所以,我甚至认为,尤其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如果你们在物质上是可以照顾他们,如果妈妈带是最好的,因为孩子跟妈妈的互动很强,包括社会价值观,如果在六岁之前都是你们亲自带是最好的事情。

  听众:可是有一个事情,如果你的小孩没有上过幼儿园,学校看不起小孩,因为小孩没有经过幼儿园的教育,没有规矩。

  听众:另外,孩子的社交是从小培养的,那么在家里的教育,孩子跟谁社交呢?

  王仁哲:父母。

  听众:但是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对孩子是谦让的。

  王仁哲:我所说的全职妈妈带孩子,并不是全天陪同,比如说考虑孩子怕被瞧不起,所以必须送到托儿所,但是一个全职妈妈可以为孩子设计这个,如何让孩子逐步接受上托儿所,还有去参加聚会,和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认识,说不定以后,这些孩子都上同一所学校,同时,孩子的安全也被注意到了,如果不是全职的妈妈,要工作,往往有工作的挫折、劳累等,回到家里,可能照顾自己都来不及了,可能就把照顾孩子的事情,完全丢给了学校,我提的是这个部分。象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她也没有让孩子去托儿所,孩子自己带,结果她常常安排小孩子出去玩,现在我也看到大陆有很多建筑,一栋大楼里人的关系是很疏离的,但是这个妈妈,会带着孩子楼上楼下走,而且打听谁家有这样大的孩子,会约一个固定的时间,每天见面等,这样的话,孩子的交流就多了,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发展。

  当初,孩子在跟父母互动的时候,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会使用基本满足的方式,包括生理的部分,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一直吃糖,就会一直禁止,可是她不同,这里有一堆糖果,你吃吧,你知道,人在一个时间里吃同样的一个东西,会吃腻的,对于这样满足的孩子,父母平时的要求,比如说不要吃了,是可以做到的,是可以自制的。还有这样的孩子,玩具有一大堆,这样的孩子,对玩具是有腻的,不一定会玩的,但是有这样的小孩,就是别的小孩来玩他的玩具的时候,他会推别人,这样的孩子,实际上不用担心,孩子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棒的东西,他的自制力、负责任的东西会出来的。如果你愿意去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还酷爱秩序,这是很有趣的。

  听众:小孩已经是你说的状态了,很霸道,吃东西自己吃,我的孩子三岁了,怎样有步骤的改变他呢?

  王仁哲: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一开始是自私的,因为他一定会先照顾自己的部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阻止他,让他去满足。不过我知道在生理上有一个疾病,在台湾上有出现,就是小胖子,就是因为基因的问题,就不停的吃,身体很胖了,但是我说的是身体没有疾病,很正常的话,吃的部分就让他们去,就让他吃没有关系,要看你家里的经济状况了。

  听众:一般,还可以满足,不过他的牙已经坏了很多。

  王仁哲:吃东西和刷牙是两件事,牙齿的保健要注意。

  听众:他很爱吃糖。

  王仁哲:有时候不是吃糖的问题。

  听众:他很霸道,他不让做的事情,就不让做。

  你的意思是让他一次吃个够吗?

  王仁哲:这样讲也不行,实际上小孩也不是一样的,我不知道你们知道吗,有一种症状叫厌食状,一个是拼命吃。

  听众:我哥哥的孩子是这样的,11岁110斤。

  王仁哲:如果检查,不是生理的原因,就是心理的问题,你知道,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变形。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不会变形,他会直接要,可是他发现不行的时候,他就会转变。有一种叫转移注意力,吃东西有满足的感觉,他就会逃避,拼命吃来满足这种满足,这种叫上瘾症。台湾有一种大人,一有情绪化,就会拼命的买衣服、拼命的吃东西,或者就喝酒,更严重的就是去吸毒,实际上他要逃避的是痛苦,不满足的地方。比如说你的孩子,他喜欢吃糖,就让他吃,他吃够了,就会转移到其它方面,比如说收集玩具。

  听众:我的妻子去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这个孩子就变的非常霸道,爱吃东西收集玩具,我想可能是得不到满足吧,后来我的妻子就专门在家里照顾他了,现在孩子变的非常霸道。

  王仁哲:你这样说起来,好象他是在报复,之前缺的,实际上他有一个生气,这是需要做一点处理的,包括早期,可以跟孩子聊一聊,跟他聊以前的事,让他的心里产生一个回忆。我们在寒暑假的时候会带孩子玩,有一个单亲妈妈的孩子,他妈妈要挣钱养他,后来这个妈妈发现,这个孩子不论妈妈做什么,都要跟什么,后来没有办法,她就把孩子放在了保姆的家里,后来,这个妈妈听到孩子说了一句话,妈妈你重视钱不重视我,无论妈妈怎样解释都不可以接受,因为对孩子来说,很简单,你选择了钱、工作,没有选择我,而是把我放在了保姆的家里,没有关系,你回家之后,就注意孩子的一些状况。

  王仁哲:课程主要分成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主要是教原则的东西,还有目的。我用这套方式的目的是什么,他基于什么样的想法,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亲子互动行为。第二个部分是孩子有困扰,孩子被欺负、挫折、伤心的时候,我是没有问题的,我怎样协助孩子,我们使用的方法是积极聆听,还有第三法。第二个部分是我有困扰,孩子常常把棒球丢在厨房里,这种情况干扰我,我怎样发出信息,不让孩子感觉我在责骂他,又让孩子了解到我的需要。第三个部分是满足父母的需求,面质讯息。第四个部分是冲突,这就欺骗孩子,孩子没有办法知道什么叫真实的生活,什么叫真实的人与人的互动。第四个部分讲的是冲突和接触。解决冲突呢,本身分为二种,一种是行为上的冲突。什么叫行为上的冲突?刚才我讲的孩子把棒球放在餐厅的地方,而且每次乱放,结果总是会跌倒,而他解释说他需要摆这个地方,这样就会发生冲突,这样就需要借助第三法来解决,这个叫双赢的方法,如何满足两个人的需求,既可以不会跌倒,孩子的棒球又可以放在那里。在互动中让孩子养成为对方的需要想办法。不是说我是爸爸,孩子就要听我的。另外一个冲突属于第五个阶段就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冲突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方式,但是到时候会列出几个方法,随着他的危险度,就是用权力的方式也是一种。例如,我以前见过一个孩子,他吃饭的时候会做很有趣的一个动作,但是可能我们会觉得很恶心,就是他吃饭的时候会往饭里呸呸吐点口水。可是他做这个东西有没有影响我?没有一个实际影响,价值观是实际影响。他吃饭的时候会吐,吐了自己是他自己吃,我觉得很恶心,这就是价值观。我听到京魁讲,哈孩对影星的追求,穿影星一般的裤子,和影星一样的头发,他弄那种头发不会对你有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这时你可以用权力来讲不准,以后再不要进这个门,这就是权力,用权利来解决这个价值观的话,孩子不会选你,孩子不会对抗你,就会躲起来。躲起来有二种,你在楼上他在楼下,一个是顺从你,剪掉头发都听你的,这样的人会没有自信,没有主动追求和什么创造力。所以使用权利,到时候会讨论自己的方法,同时让你体验。

  所以,整个父母效能训练的结构就是这样的。它非常简单,而且方法易学,只要了解设计的想法就可以了。

  观众:什么叫“我讯息”?

  王仁哲:例如孩子,我举刚才的例子,可能有的说你怎么这么不乖,明明跟你讲这是借来的,如果摔坏了怎么办。这就是“你讯息”,都是你不对,你做错了,不符合我的想法,你这样做就不对。“我讯息”是借的相机孩子来抢,对我的影响是相机让孩子拿去用,我会很担心他把相继摔坏,然后要赔钱,赔钱我就要去赚。就是这个行为对我产生的影响,背后代表的意义非常大。如果要“你讯息”表达的话,孩子对我产生的行为是困扰,他会因为你是父母而调整他的行为,他会明白认为自己是坏孩子。他就看不到只是某个行为造成的影响。所以这属于面质讯息。

  面质的意思是当面对质的意思。面质有很多的方法,对方揭开的都是面质,只是在揭开说的时候使用的方法是讯息,这样的伤害最低。

  听众:第三法叫什么?

  王仁哲:第三法是相对比较的,在管教的方法里有第一法。第一法是我说的算数,孩子说的不算,我用的是权力。第二法是孩子是宝贝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我都委屈自己,就让孩子做吧,让自己委屈,在台湾讽刺叫"孝子",以前的孝子是孝顺的意思,现在是“孝顺儿子”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法,不断委屈自己。这样的孩子出来都很自私。第三法就是我不要去委屈自己,也不要委屈孩子,第一法是委屈孩子,我赢他输,第二法是我输他赢,第三法是如何有一种方法都赢的,双赢,解决两方的需求。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方法。

  主持人:现在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听众:没有。

  主持人:用热烈的掌声感谢王老师。

  主持人:我跟大家说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们学了很多方法,做妈妈的看了很多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学的问题在实际中用不了,孩子的状况不一样。这一套系统有一个深厚的心理学做背景为基础,让我们了解与判断发生了什么问题,最后发展的方法是你的方法,让你有能力发展这种方法。我只想说一点,所谓的方法不是这样的学习机械的方法,不是搬到哪里去,是我们有能力下用这种方法是根本。第二点就是刚才这位听众说的陪伴,有的人说陪孩子睡觉是不是陪伴,有的人二十四小时跟孩子在一起,但是与父母的关系还是很疏远,但是有的孩子跟父母没有多少时间在一起,跟父母亲还是很亲。和孩子相处,可能一天半个小时就够了,不需要八个小时,你用那么长时间就够了,半个小时的品质够不够,有没有给他滋养才是一个重点。今天下午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各位的到来,也希望有机会我们一起探讨亲子方面更深入的课题。听众:这个讲座很好,我有些朋友可能也有这方面的需求,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有这个机会?

  主持人:今明两天晚上七点到九点,有二场,在西直门国务院二招四号楼的2号报告厅,66513208和66513209。

  听众:通过今天的讲座,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个体会,一个就是从生命存在和心理的角度来看,给孩子一个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的成长。第二点,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孩子的需求、满足,必须给予满足,如果孩子在应该得到社交能力的时候,没有得到这种满足,在他应该获得成就的阶段,要重新弥补这个阶段的能力,实际上延误了孩子的成才。所以,在应该获得有社交能力的时候,就应该满足他的需求,应该成就他的能力的时候,就应该给他这种满足感。第三点父母与子女代沟的形成,实际责任在父母,中国有一句话,三十而立,必须四十不惑,不可能使孩子在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时候感悟到的东西,家长不能代替孩子的感受,不能跨越成长,不能跨越成长的阶段性。当前来讲,有一个新兴人类的提法,还有就是问题儿童的提法,实际上是主观强加的,这当然是一个可能存在,但是如果换一个观念,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可能就不存在了,就不这么严重了,这有点人为的扩大了,如染头发、穿怪鞋,象我已经是五十岁了,已经知天命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有了生命的感悟,这些都不可能强加给孩子,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还有,就是沟通,除了意愿,还需要有技巧,那么,这对学校老师、家长也好,要掌握技巧,要有培训程序,非常重要。

  很多父母真的会教育子女吗?他很困惑,不管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三十多岁第一次做父母,每个父母真的会做父母吗?会做好父母吗?而且是以小孩子的标准,不是大人的标准。

  (本文经过演讲嘉宾的审订,并授权SINA在互联网上独家刊登)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