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年新春的脚步已越来越近,昨天,本报接到南京读者王石的来信,谈了自己对“过年”的困惑,仔细读来令人感慨。信中说———
“再过十多天就是春节了,虽然现在电视上已经不断出现“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话语,街头也不乏喜庆热闹的氛围。但我周围的人似乎都对过年失去了兴趣。春节这个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和内涵。
“像我这样的中年人,记忆中都清晰地留有小时候盼过年的情景。刚一入冬,就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进腊月要发动全家大扫除,母亲还得想办法为全家老小做新衣,腌鱼腊肉准备年菜。大年夜总要贴福字、贴春联,一顿团圆饭大家吃得格外香,鞭炮从早放到晚。年三十晚要守岁,初一一早,母亲就带着我们几个小孩挨家挨户给邻居亲友拜年,好不热闹。
“然而现在,过年的传统习俗淡了。生活条件好了,再没有准备年货和新衣的喜悦,搬到了饭店吃的团圆饭也少了记忆中的好味道。工作忙碌无法亲自扫除,请个钟点工便解决了问题。鞭炮不许放了,守岁也没了,城市里邻居间不相往来,连拜年都省了。除了儿子的压岁钱是一定要给的外,现在我家过年,已没有多少传统的民俗味道,春节成了普通的长假。特别令人感慨的是,过年,对我15岁的儿子已经失去了吸引力,相反圣诞节时发贺卡,送礼物,平安夜和同学出去逛,他倒很起劲。
“当然,很多民俗的消退是跟时代进步有关的,比如鞭炮的禁放是考虑到环保和安全,年夜饭的“不好吃”也是因为平时好东西吃得太多。但毕竟春节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年应该怎么过?传统应该如何延续?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要断了根。”
确实,圣诞等洋节一年比一年热闹,而我们的传统节日的氛围却日渐淡化。元宵节,肯德基里的食客多过汤圆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已见不到赛龙舟、戴五毒;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的情趣已成遥远的记忆。过年,如何过出“年味”来?欢迎广大读者来信发表意见,来信请注明“怎样过出‘年味’来”,或发电子邮件至dssh@yangtse.com。(王烨沈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