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想看书 7龄童打倾诉热线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5月20日 09:24  新闻晚报  

  近日,一位7岁男孩向本市儿童热线倾诉:“爸爸妈妈买了很多课本,要我好好学习,将来当科学家,赚很多钱,我很害怕。妈妈认为我得了心理病,要带我去看医生……”据“上海爱弥尔EQ教育”在全市23家幼儿园中,对3-7岁幼儿家长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5%的幼儿家长认为自己孩子有“病”。然而,儿童心理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病”并不存在,大多是因家长关爱不够、期望值过高所致。

  事例一:正常孩子被误认“智障”

  -专家分析:由于是隔代教育,缺乏父母的爱抚,该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实质上是其想引起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男孩很好强不愿当面表达,又长期被别人当作“差生、坏孩子”

  ,潜意识里会有种错误的认定,不肯好好做智力测试,因此测试结果只会是“中下”。如果说这个孩子有“病”的话,那就是患了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肌肤饥渴症”的病症,其“病因”就是:父母关爱太少。

  一位男孩的母亲是少年宫教师,父亲是一位海军军官,全家人难得团圆,孩子的生活都由外婆照顾。该男孩在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推倒小朋友积木等攻击性行为,由此被老师扣上一顶“差生”的“帽子”。无奈之下,父母带着儿子去做智商测试,测试结果是“中下”。于是,身具硕士学位的父母认定儿子有“智障”,准备将其送进特殊儿童学校。但特殊儿童学校在对该男孩做了智力和行为分析后,认为非常正常。

  事例二:施压导致“无兴趣”

  -专家分析:孩子没有兴趣根本不是病。

  事实上,很多家长真正关注的并非是兴趣,而是能否“学有所成”。这种过于功利的施压反而导致了孩子对什么都无兴趣。幼儿期应当是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作为家长应当让孩子尽量快乐地享受童年,鼓励其自由发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不应单纯要求孩子学好,而应多鼓励孩子“学得开心”。一位中学老师这样描述女儿:“我买钢琴给她,她不爱弹;我请老师教她画画,她不大搭理。我就对她说,我给你买全上海最好的教材,给你请全上海最好的老师,让你成为全上海最优秀的女孩,但女儿始终还是对什么都没兴趣。”于是,这位母亲认定女儿必定是患有“兴趣贫乏”之类的病症。家长们都希望儿女能够多掌握些技能,学一点特长。近50%家长在回答“送孩子上兴趣班时会怎样说”时,选择了“一定要用功哦,将来学有所成”这一项。

  关键问题是家长有“病”

  儿童EQ教育专家汪晓蕾说:“家长认为孩子有的各种病症,其实是家长自己‘病症’的体现:如有家长反映孩子‘两面派’,这可能是父母与爷爷奶奶教育观点不统一,所造成的孩子‘认知不协调’;家长抱怨孩子‘独断专横’,这可能是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的结果。”其实,孩子从婴儿阶段就能分辨妈妈的喜怒哀乐,因此孩子表现出的情绪特征,往往是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体现。有些父母在平时不自觉地将社会压力转移给幼儿,使幼儿容易表现出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状况,这也是父母认为孩子有病的主要原因。(记者陈莹)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