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背景与简介
超常儿童名称
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那些聪明异常的儿童为“金人”,是“稀有、珍贵”的意思。 (施建农,1999)
“天才”(genio) 一词始于16世纪,在当时原是指伟大的艺术家,特别是指艺术家这个人的伟大,而不是指他的杰出能力。(查子秀,1993) 。
天才儿童 (gifted children/ genius) :可说是个在今天非常普遍用来形容具有高潜能,有杰出表现的人的词,不管在日常生活,或是书籍记载中,都常被使用。
超常儿童 (supernormal children):一词包含了天才 (gifted) 和专才(talented) 的意思,是相对于儿童群体中常态和低常的另一部份。(施建农,1999)
超常儿童 这个名称是在1978年首先提出的。中国心理学家使用“超常儿童”这个名称是有以下的考量: 1. 超常儿童是相对常态儿童而言的,两者具有共同性,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 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 3. 超常智能是稳定的,但也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情况取决于儿童所处社会环境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本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主观的努力等多种因素。 4. 超常儿童心理结构包括智力、才能和非智力个性特征等方面。(查子秀,1993)
资优儿童 (gifted and talented children): 是在台湾和香港地区比较常用的词。指的是资赋优异,既拥有优厚天赋,但没有超凡入圣的味道。但是,对于一些在某方面表现优秀,但又具有先天肢体障碍的人,说是资赋优异,似乎不太切合。 (施建农,1999)
其它的名称如英才、奇才、高材生、神童、早慧儿、尖子等等都是指有高能力的人,不过感觉上,能力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也有天生异品或后天努力造成的区别。1999年6月,美国的 Loyola University做了一个跨文化的调查,想了解在不同国家对“GIFTED STUDENT” ( 在美国指的是有高能力及高成就的学生) 有那些相对应的用词,问卷中竟列出了24个名称!名称的选择反映了该文化及时代对天才的看法,更深一层暗示了其价值判断,一般来说天才的近义词是聪明的,有才华的人:Brilliant, Intelligent, Smart , Talented People;有些名称带有比较多天生遗传的味道:Genius, Gifted, Precocious, Child Prodigy;但是更多的名称是与学习能力高,尤其是学业成就出色有关:Accelerant, Grade Skipper, High Academic Track, Top Student, Scholar, Fast Learner, High Ability Learner, High Achiever, Highly Able Learner,等等。
不管天才有多少种名称,他们是公认的能力高,有杰出表现的人,而这些人总是人群中的一小部份。在讲求公平对待、机会平等的社会,使用标榜天才是天生就出类拔萃的名称很容易引起公众对他们的排斥,把培养天才儿童的教育方案视为锦上添花的做法或漠视其它大部分儿童发展需要的“菁英主义”,更甚是误解天才儿童各方面的特殊需要,缺乏对他们的支持和关心。所以中西方国家在发展天才儿童教育的同时不得不认真考略所使用的名称。
关于超常儿童定义
19纪中叶,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F. Golton),通过对900位历史名人家谱研究,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一书,提出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影响相当深远。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曼(L.M. Terman)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天才儿童,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定为天才儿童的临界线。从此开创了智商决定天才的纪元。(查子秀,1993)
早在40年代,有一些研究者指出仅用智商测验鉴别和描述天才儿童是有局限的。他们的不同主张开展了多元化定义的局面。
在七十年代初,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许多研究结果,规定天才儿童应包括下列及方面:(1)一般智力;(2)特殊学习能力倾向;(3)创造性思维;(4)领导才能;视觉与演奏艺术;(5)心理运动才能〈后来删掉了此点〉,认为只要有上述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秉赋优异并有杰出表现者都应称为天才儿童(Marland, 1972)。
1978年任朱利(J.S. Renzulli)认为天才儿童应由三方面的心理成分构成:中等以上的能力〈智力〉、强烈的动机、高水平的创造力。他提出的三环智能概念(3-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最主要强调的是智能行为的表现。
80年代初,泰伦鲍姆(A.T. Tannenbaum, 1983)提出了天才的心理社会的定义(Psychosocial definition),认为天才是下列五个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杰出成绩:(1)一般能力〈即g因素,或测得的一般智力〉(2)特殊能力〈包括特殊能力倾向和特殊才能〉(3)非智力因素〈如自我力量,奉献,愿意牺牲等〉(4)环境因素〈提供激励和支持的家庭、学校及社区环境〉(5)机遇因素〈不可预知的机会等〉
天才儿童的定义与智力理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1920 年代推孟提出的几乎是一刀切的定义演变到21世纪普遍被接受的多元智能说,随着对天才儿童的科学研究多样化的发展和越加深入的了解,天才儿童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有相当大的发展:由集中发展到全面、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由潜能趋于表现等等。
关于超常儿童在人口中的比例
超常儿童的人口分布比例与鉴别超常儿童的方法有密切关系。根据一般以智力测验分数为指针的统计研究的结果,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 ~ 3% 。以中国目前14岁以下儿童总数约为2亿4千万人,如果按1% 来推算,超常儿童的总数有200多万人;如果按3% 来推算,则有700多万人。根据不同国家所做的调查,超常儿童的人口分布比例会有一些差异。 美国的例子
关于鉴别超常儿童的方法
(一) 一些外国心理学家鉴别超常儿童的指针和方法
年代:80年代初
人名:斯腾柏格〈R. J. Sternberg〉和泰伦鲍姆〈A. J. Tennenbaum〉
鉴别指针: 多指针:元认知、洞察力〈insight〉、智商、特殊能力倾向、非智力个性特征、环境因素等。
鉴别方法: 多种方法
特点或问题:超常儿童的鉴别方法朝更多元化和更重视非致力因素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鉴别超常儿童的基本原则
◇ 在动态的比较研究中鉴别。
◇ 采取多指针,多途径,多种方法和程序进行鉴别 。
◇ 把发展的值跟量结合起来考察:研究超常儿童的能力,不仅要有两方面的指针,如反应结果与速度,还要质的 指针,如反应过程、方式、策略特点等。
◇ 鉴别应服务于教育,通过教育近一步鉴别:不只要测查儿童过去教育的结果,还要观察儿童
在相同的教育条件下的发展变化,因此把鉴别教育和追踪考察结合起来进行。
关于超常儿童的发生因素
超常是天生还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智力的高低较多取决于先天遗传还是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问题一直引起争论。有关的研究包括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的智商与其孩子的智商的相关关系、研究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在不同环境生长中的智力水平的差异、研究孤儿院中那些虽在同样的环境成长,但拥有不同遗传条件的孤儿的智力差异、更有透过动物实验,探索学东西快的动物的后代是否表现出较高的学习能力等等。例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Arthur Jensen (1923--) 较强调遗传的因素,他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美国白人与黑人的学习能力的研究后,他跟60年代的一位心理学家 Burt Bingham 一样相信遗传的因素影响智力的比例是80%,而后天环境的因素只占20%。但是,另外一位美国心理学家Leon J. Kamin(1924--)却非常反对遗传说,他认为以前证明有关遗传决定智力的研究报告有偏差的地方,他更惊讶地发现一些德高望重的心理学家,如 Yerkes和 Bingham竟然在遗传说上加添划分种族优劣的色彩。
争论持续的同时,同样关心超常智力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把研究重点放在早期鉴别更能使超常儿童发挥所长,尤其是通过帮助家长与老师发现幼儿的潜能,使超常不致于被埋没。家长得到专家的指导,懂得观察孩子日常表现,如孩子比同年龄的小孩表现早熟、对某些事物的浓厚兴趣、甚至是有行为问题等等,家长尽快让学校或专业人士协助处理孩子的特殊需要或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园老师若能尽早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如学生上课表现欠佳但在某些方面有潜能的因由或学生不费一点力气就考得高分的负面影响等等,老师按学生能力与兴趣因材施教,学生的潜能就不会被糟蹋。尽管可以使用各种正式的智力测验、能力测试等工具或者辅助性的家长、老师的观察评量进行早期鉴别,超常儿童仍然有限当大的机会被误解,因为他们的发展过程不一定一致,鉴别超常因此总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 〈查子秀, 1995〉
关于超常儿童身心特点
超常儿童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国内外曾有过许多研究,特别是超常的智力方面的特点。较早期的心理学家如特曼〈Terman〉、贺林华思〈L.S. Hollingworth〉、与泰勒〈Taylor〉、格雷、鲍尔顿〈B. Baldwin〉以及佛兰西〈J.L. French〉等人均有研究。 例如佛兰西通过比较超常儿童与同性别、同年龄的一般儿童的行为表现,归纳出以下的特点:
1. 生理构造优异,说话,走路早、耐力及一般健康均超过常态标准。
2. 注意范围较广,能察觉一般儿童所不能察觉的事情。
3. 一般学习迅速,少重复,喜欢接受挑战。
4. 成熟地运用各种说话技巧,以表现自己的能力。
5. 对事物能提出较多的问题,想探索深层的因由,并以学习为享乐。
6. 凡对有兴趣的事物,不管是否儿童学习的东西,都不惜耗时而求之。
7. 适应能力强,能熟练地分析自己的能力、限度及问题。
8. 具有高度的独创力,并能用优良而不平常的方法与观念。
9. 具有一种或更多的特殊才能。
10. 不容易因失败而灰心丧志。
11. 情绪较为稳定,并能判断别人的能力。
在中国超常儿童协作研究组根据调查和追踪研究,从认知的各方面概括出超常儿童有以下特点:
1.感知敏锐,观察力强。
2.注意集中,记忆力强。
3.语言发展好,表达力强。
4.思维敏捷,逻辑性强。〈查子秀,1993〉
可是,有些人觉得超常儿童是这样的……
1.凡事好奇,过度活跃。
2.对自己与外界事物都非常敏感,表现过分紧张。
3. 倾向“完美主义”,容易对别人和自我埋怨和批评。
4. 挑战成人的观点,漠视尊卑。
5. 破坏传统及批评既定的价值观念,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6. 关注太多难题,对世界未来感到不安和恐惧。
7. 自觉与别人不一样,表现抑郁、疏离。
8. 固执、自以为是,不善于与人合作。
9. 表现极端,总要得到别人注意。
10. 对其感兴趣的事情太专注,缺乏在生活上平衡的发展。
到底,超常儿童的真面目是……
超常儿童可能表现出如此极端的特点正表示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和其本身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文化、学校与家庭教育对帮助超常儿童全面及健康的发展起主导性作用,结合三方面的正面影响,超常儿童得以更充分更良好地发挥其独特才能与个性,呈现出一张张可爱的真面目! 然而,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与行为表现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心理学家称这种特殊性为“不同步发展综合症”(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关于超常儿童研究机构
一、中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
1978 年成立。研究宗旨是〈1〉为鉴别和发现智能非凡的儿童/少年,因材施教,发挥潜能;〈2〉探讨他们成长的条件,为提高儿童智力发展和改进常态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3〉总结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常态儿童比较,探讨儿童发展的理论。
二、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
1994 年成立。主要任务是〈1〉研究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成长过程,加强国内外合作;〈2〉研制和修订有关心理测验和问卷,协助学校的鉴别工作;〈3〉开展教育实验,深化研究理论,总结推广科研成果;〈4〉为协作单位的研究者提供进修机会、为广大家长和社会服务;〈5〉开展有关超常儿童的研究与教育的其它工作。
三、关于超常儿童的学校
中国科大少年班1978自成体系,五年制,学生年龄11-15 岁,必须是高中还没毕业而直接高考或被特招的。
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1985五年制,头一年完成高中课程,第二年进教改班〈大学的尖子生〉,第三年开始本科专业。
北京八中少儿班1985两年招生一次,入学必须10 岁下、小学四年级以上,四年制,完成至高中毕业水平,注重体育,平衡各方面发展。
北京市华罗庚学校1994六年制,包括“小学部”与“大学部”两个阶段一贯制,以数学为主科。
天津耀华中学实验班1988特别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立创造性教学研究小组。
天津市实验小学超常班1984四年制,加强数学、语文、外语能力,提前开设一些课程,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北京育民小学超常实验班1995两年招生一次,暑期进行预读教学实验。
北京幸福时光陶然幼儿园2004一年招生一次,招收中班以上的幼儿,可以在本园小班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