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议现代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26日 09:23  红缨教育  

  谁都有舐犊之情,谁都有望子成龙之心。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多,有许多年轻的家长教子心切,在对自己的子女进行教育时,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少苦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的观点。这说明幼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不但要注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而且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一、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不少父母望子成材心切,不顾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盲目的仿照,一味要求孩子适应自己的设计,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强行培养孩子的“爱好” 和“特长”希望将来成为某一方面的专才。我认为,对幼儿进行早期的“定期教育”弊端种种———

  1、从发展的观点看,过早的“定向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知识的单一,思维的单向发展会削弱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现代科技表明,各科知识之间互相渗透,社会对综合人才的需要逐渐增长。如果早期教育使幼儿接受单一的信息刺激,不参加“定向” 外的活动,那么将必定是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缺乏应付复杂工作的潜力和耐力,背离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2、从幼儿智力形成的特点看,过早“定向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智力缺陷,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是在不断的看看、听听,闻闻、说说、唱唱、画画、摸摸、跳跳、玩玩、想想以及向书本学习等众多动态因素综合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定向教育”势必要把孩子套在主观拟定的某个知识圈子里,一这无形地缩小了幼儿的活动范围,限制了幼儿的视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幼儿难以弥补的智力缺陷。

  3、从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看,过早的“定向教育”会抑制孩子兴趣和爱好的发展,会使孩子对学习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与父母的期望发生矛盾,无法产生内部动力,各种思维也常处于消极停滞状态,只是单纯地去知“是什么”,而不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

  二、家庭教育的随机性和趣味性

  1、幼儿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具有很大的无意性,很多父母都说:“‘我家孩子干什么事都不认真,就是爱玩,的确,智力好的幼儿都是好动的,顽皮的,由此可见,对幼儿早期教育要有战略眼光,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兴趣趋向,在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时,家长要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如:吃饭时发放碗筷、分水果,让幼儿无意识地数数训练,穿衣服观察颜色;看月亮、大阳等了解自然知识,外出旅游、上街散步。让幼儿观察来往车辆外形,行人动态,高层建筑,回家教孩子画出来 编成故事讲述……根据幼儿的活动内容和幼儿感兴趣的事随机教育,不仅幼儿在无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使其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了训练。

  2、对幼儿教育仅有选材好和随机性是不够的,迁要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来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孩子获得知识,如教孩子练习画线条,如果三番五次地让幼儿机械地练习,幼儿肯定会感到索然无味,进步不大。若换一种方法,今天让幼儿画面条,明天教幼儿画栏杆,后天又改教幼儿画“小雨”,幼儿的兴趣就会越画越高:

  三、家庭教育还应创设良好环境,重视父母榜样作用;

  1、一个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即个性品格因素。对他在科学事业能否取得成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这些是随着幼儿与环境的接触 从开始接触时就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先生就很喜欢“人是环境之子”这句话。幼儿最初的性格和习惯几乎完全是环境的产物;为幼儿期孩子准备良好的环境并给予知识已成为世界的一个发展潮流:

  2、对于家庭来说,环境教育具体又表现为父母的榜样作用。比如:父母在业余时间爱好看书,那么你的孩子也喜欢读书;如果父母经常看足球赛,那么你的孩子对球类等也相当感兴趣,他学着你的样子对球使劲增一脚并高呼一声“射门”;如果你们家庭和睦,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像你爱人那样尊重你……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虽然你不是刻意在教他,但你无意中已起了榜样作用。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向你学习,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总之,幼儿的聪明才智,虽有遗传因素,但后天教育十分关键,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 只要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循循善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