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Baby新闻 > 首届争当小实验家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 > 正文
翟立原: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翟立原发言:
1985年3月,我随中国科协书记处黄卢书记出访法国和荷兰。当我代表团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就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合作进行谈判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技术和环境教育部的一位官员说:“像越南这样的小国都已经派代表队参加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活动,你们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有许多有才华的青少年,但你们却一直还没有派代表队参与上述国际竞赛。我们期望你们能早日参加类似的国际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这番话对我们确实也是一个激励。回国以后,黄卢书记嘱托我就此事写了一份报告,经当时主管科协外事的刘东生书记批示后报送国家科委,最终获得批准(实际上前一年科协实际已经写了报告,拟由中国数学会组派青少年代表队去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但是当时科委没有同意)。这样从1985年开始,我们国家就开始选派青少年代表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当时由王寿仁、裘宗沪教授带队,第一次带我们的中学生出国参赛。开始我们学生的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毕竟青少年的科技活动,开始与国际接轨了。后来我们的青少年参与这种活动也比较多了,国际的竞赛,国外的交流,现在是非常地多。我们的青少年基本上也在走向世界。我也曾作为领队,带领我国青少年代表队去参加国际竞赛、国际性展览或其他诸如国际性青少年科技周等。所以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应该说比起以前有很大的优势,很大的发展。今天结合这个会,我想谈下面几点。
第一个我想谈一下科技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与培养公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大家可能知道,现在世界各国在科技上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现在很多的科技知识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国家自主的知识产权是很少的。在这方面,我们要取得成就,我想很大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我们要有这种科技创新的人才。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北大的王阳元院士,他是搞计算机的,跟我们一起探讨青少年创造力的时候,他谈的。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美国曾经有一度想在传真机领域和日本竞争,大家知道日本是生产传真机的大国,这方面的知识产权基本都在它手里,有一度美国想在这方面开发,投入都已经计算好了,最后科学家论证的时候,大家觉得如果在这个领域上,再去跟日本竞争,无论你怎么样投入,你最多是在质量上面,或者是价格上,能够比它有优势,但是其他方面呢,未必会有优势,因为日本人也在发展。经过科学家论证以后,就决定开辟另一个途径,这个途径就是我们现在用的E—MAIL,在这个领域呢,美国,它的知识产权占了很大的部分。这和它当初的决策,科学家的决策,后来的研究,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那么就是说,你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这种科学家的群体这种创新的思维,这种科技创新的人才,那么你可能在,最终在技术上,在经济上,被人家制约,就会落后,我们很多状况就出在这方面。
再一个例子,就是有一次在北京一个工业产品的国际交易会上,当时呢,
我们的劳动保护研究所,因为我们这个车床上的劳动保护设施,是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我们的研究所,研发了车床上的劳动保护装置,是用了两套红外线的装置,因为这个机床它在运转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工人的手误入车刀下就可能被切掉,所以用了两套红外线保护装置,如果一套失灵,还有另一套,只要操作车床工人的手误入旋转的车刀下,红外线保护装置就会启动,车刀亦会自动停止。但是到展览会上的时候,我们这个机床一台都没卖出去,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日本也有一个同样的考虑,也是对于工人的劳动保护,但是它的考虑呢,是运用了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方法,即为什么工人的手会误入到车刀下面,实际上是因为它这个手,没有被捆住,如果把他的手捆住,他就不可能把手伸到车刀下,他想的一个什么办法呢,就是车床启动的时候,是通过一个电钮的,用一只手摁电纽,车床就可以转动。于是他们考虑又增加了一个电钮,两只手摁两个电钮,这个车床才能启动,这个时候就相当于把那只手捆住了。这样的话,用了不到一块钱,就解决了问题,而我们研发的两套红外线保护装置,因价格昂贵,再好没有市场。你有没有这种科技创新思维,在这种产品身上,非常明显,我们就一台卖不出去,人家肯定买日本那个。这就体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性。
从青少年来看呢,我们从80年代年就关注这个问题了。因为像美国呢,有一个西屋人才选拔赛,这个西屋人才选拔赛已经举办50多届了。到现在为止,当然它这个模式呢,我们后来也借鉴了。它这个模式呢,就是说由青少年自己提出选题,青少年主要是指高中学生,一般都是高二高三的学生,高中的学生,能够有科技方面的一些选题,而且基本是科技前沿的选题,由美国科学服务公司组织的科学家委员会来进行评审。认为这个选题有进行研究的价值,就资助他5千美元或1万美元,让他到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的实验室做实验,当然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得到大学教授或其他专家的指导。当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再由科学家委员会对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价,并予以奖励,那会儿是每年评十名,获优秀人才奖,我们中国科协青少年部曾经邀请了一些华裔的青少年获奖者来中国旅游过。到目前为止,这些当年的青少年获奖者中,现在有三到四名,已经获得了现在的诺贝尔奖,所以说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值得借鉴的。后来96年的时候,我当时在中国科协青少年部,我们就组织了北京的青少年开始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希望在专家的带领下,能促使他们获得更快的发展,当然有些项目也获奖了。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青少年到现在为止,基本上自己很难提出合适的选题。不像美国学生,问题自己提出来,自己去做。我们的青少年往往需要专家,给他一个课题,他去做可以,让他自己发现问题,他对前沿科学,几乎不太了解,很难。整个他不知道怎么样下手。所以这个呢,源于我们的教育,从小的教育。我记得96年,我们在中国医科院开展活动的时候,现在的中国工程院刘德培副院长当时就说过,说感觉到我们的小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一些,初中生少一些,一到高中生就差一些,到了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几乎就不提问题了,这个现象确实是我们教育造成的。那么从98年开始,我们中国科协,就是我们中国科普研究所,团中央学校部和教育部科技司,我们三家共同做了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的社会调查,对全国的大中学生,11800名左右,两年做一次,一共做了三次。三季的调查表明,我们的青少年创造力水平还是很低的,98年做的时候,几个指标都是比较低的,到2000年有所上升,因为随着教育改革,上升了一点,但是2002年又有一些相关的下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
去年我们对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青少年也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决赛的这些青少年,他门的各方面科学素质和创造力比社会上的青少年还是高出很多的,说明这种课外竞赛活动,还是对青少年的培养起了不少作用。另外我们也对美国和加拿大三个群体做了调查,和中国做了比较,我们也出了一本《青少年创造力国际比较》的书,从这方面也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和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很多具体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差距。这是关于我们做的这些调查的现状。再一个我要说的就是,就是在培养青少年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就是,人才呢不可能是“拔”出来的,一定是在普及的基础上出现的。那么我们很多竞赛活动呢,到我们国家已经就变型了。比如像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高中学生参加竞赛是很正常的,但是扩大到初中生、小学生大规模地举行这种竞赛,这个就有些负面作用了。因为这种大规模的竞赛,实际是一种大规模的“应试”。
我们说,每个孩子都可以像科学家那样,尝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科学家,这是我说的第一个。第二个,我觉得从鼓励青少年参与科学动手实践,这个出发点还是非常好的。因为这跟国际上现在一些潮流也是一致的,我这个也不想多讲。就想说三句话,我在加拿大访问的时候,加拿大一些教授带我们参观一些加拿大的中学和小学,我们看到的就是他们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有这样三句话,当然这三句话欧美都是这样盛行的,那就是:I hear…and I forget(我听了……我会忘记),I see…and I remember(我看见了……我会记住),I do…and I understand(我做过……我会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听了我会忘记。就是说如果是老师单纯给我讲授科学,我听了我会忘记,提醒老师也是提醒学生,不要光听东西,听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我看了,老师做了实验,我看了我会记住它,比单纯的听要好一些。我做了,或者说我参与了,那么我才能理解。所以我们动手做的目的,我们参与的目标,就是让他理解科学。只有在动手做和参与的基础上,才能理解科学。我想少年科学院倡导让学生动手参与,他的目标和意义应该是在这个方面,这个跟国际上,应该是有接轨的。
第三个问题,我想就是注意,从多元化的角度,培养人才。而且要注意人才培养的衔接和整体性的培养。那么我们的问题存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刚才赵老师和王素老师也都讲了,我们现在校内,它有科学课程,而且我们的新课程呢,已经在改革。因为我也参与过教材的审查,所以我觉得,它这个新课程呢,还是目标定得非常好的。就是强调科学探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科学测评的标准。所以从他的整个理念来说呢,应该说是,可能比校外机构提得更全面,更科学,也更和国际接轨,因为它参照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的教育改革它都吸收了,我们科学教育改革,应该说从这,当然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呢,从主体来看呢,应该是符合现代科技教育的方向的。那么校内这科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途径,第二个,王素老师也说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跟这个课程有点区别。第三个,就是校外的科学俱乐部的活动,校外的科技竞赛活动,我们觉得,因为现在我们正在搞一个研究,也是跟教育部一起合作,做《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为什么做这个研究呢,我想把培养人才这几个途径一定都要注意到。那么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往往课内的,比如说科学课老师,他只管我这一段,至于学生以后怎么发展不管,只要我的目标达到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它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老师也只管他的,其他的不管。校外科学俱乐部的活动或科技竞赛活动解决什么问题,从人才的培养来说,这几个阶段要把它衔接起来。我们为什么出不了人才?因为这几个方面,不同的部门介入,往往使人才的培养被割裂。我们现在研究,初步的论证,学校科学课程,主要解决的实际是一些科学概念问题,初步的探究问题。因为整个的探究是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的,但是一些概念的问题,要在科学课上解决。从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它课程可以稍微多一些,一周几节课可以连在一起,可以外出,对学生对于科学方法的运用,对一些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培养他掌握科学方法,这个是非常有用的。从科技俱乐部的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和他的动手参与,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从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从创新的角度,让他更多地介入。
所以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几个条件把它结合起来。所以我现在的研究,就想把校内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实际上最直接的考虑就是说,我们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如何能够良性发展。我原来曾是中国科协青少年部活动处的副处长,组织过创新大赛,制定过它的章程。现在就发现,这个创新大赛做到十八届了,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参加创新大赛,奥林匹克竞赛和出国竞赛的学生,二等奖以上的,都是保送免试入大学,去年通过科协经手办理的免试入大学的学生就有4000多人,这个比例很高,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个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成果出不来,现在西部中部,我们的东西不行,拿不出来了。那么从城市来看呢,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很多作品水平是高的,但是可能是专家、教授介入,成人介入。但是就是这样,我们在美国参加创新大赛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学生的作品和美国的尖子学生作品,差距越来越大。比如像生命科学领域,前些天我们开会,我跟北师大生物系的刘恩山老师讨论,我们孩子之间区别在什么地方呢,美国的英特尔创新大赛,美国中学生写出的论文的水平,相当于我们国家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但是我们的中学生尽管有成人介入了,专家介入辅导弄了,结果他的水平,还是跟人家差很多,尖子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我们现在也很矛盾,要把尖子拉上去,专家指导太多,又不是他的,对人才培养没有好处。
我们竞赛举办那么多届,到现在为止,这些竞赛的获奖者,不要说获诺贝尔奖或成为科学家,成为科技工作者的都不多,当然有一部分出国了,有的在国外上大学,他们走了。但是真正在我们这儿成为科技工作者的都不多。所以我觉得,要论证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思,更显示出普及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想,从这些途径上,衔接起来。考虑作为人才培养,整体来进行研究。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探究的一个问题。当然对少年科学院的活动,我也有一个想法,提出一个建议,你们99年开始这个活动,到了现在,新课程,2005年全国都要推进的,小学都要用科学课程这个教材的时候,你们这个活动,也和校内有一个衔接问题。什么衔接问题呢,首先我觉得你们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小学的,它叫科学课,原来叫常识课,国外基本上99%的国家都是科学课。为什么呢,就是认为青少年,儿童认识自然都是从整体认识的,不可能开始就分科,分科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以后再分割,这样比较合理,整体认识自然是有好处的。所以现在小学生,做实验就把它分成物理化学不太现实,还是要叫科学,新课程为什么叫科学,它里面提到物理世界,生物世界,不提物理化学,没有这么个提法,就是说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要把学科的信息,一下子就灌输给他,对于他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没有好处。所以它是整体性的,这是一个内容衔接问题。再有一个,就是理念创新的问题,这个理念衔接有一个,就是动手和动脑一定要结合,单纯的提动手,有时候会有副作用,这个也是我们从经验里得来的。就是北大化学系的段连运教授,也是我们国家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中学生代表队队的领队,我们国家青少年开始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化学竞赛的时候,理论成绩非常好,实验成绩要稍差,当时我们认为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就开始强化实验,结果发现呢,大学实验室里面培训,发现动手技能加强以后,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后来发现问题在什么地方,实际是怎么样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你动手和动脑要结合起来,如果你单纯地只会一个技能,你没有动脑,你不可能解决问题,人家不可能给你一个现成的实验,你去做,你必须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后来我们强化,要动手,同时要动脑。强调思维和动手的结合。实际是一个科学思维问题,从事科学的指导,实际科学家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你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你不可能有所发现的。所以动手和动脑应该结合起来看。
再一个就是理念的创新,科学探究已经提出来了,从成为一个小小实验家的角度来说,不如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提得更全面。因为你要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你要根据你发现的问题,你要提出一些假设,根据假设再进行实验。进行制作,那么你后面还有一些实验的验证,在这个中间,它同时提出来,有些情感价值观的问题,都在里面提出来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培养你的情感价值观,再一个从新的学习观,这里面提了,我觉得应该还是具体一些,新的学习观,知识的建造,学习过程中,知识就是一个建构,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应该是在活动里面,具体得到体现。从课程来看,不光是我们的课程还有国外的课程,它都有个“三角”,即态度,知识,技能这三方面是并重的。那么没有这三个方面的东西,它在培养方面还是有缺陷的,态度、知识、技能这三个要并重。按照新的学习观,我们要通过科学课程让他乐于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验,让他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我们这种课外活动,让他善于学习,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乐于创新。因为也没有太多的准备,有些资料我可以留给与会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