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亲子鉴定在尴尬中逐渐升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9日 09:13  胶东在线  

  新华网南京2月7日电(记者 朱旭东) 春节后的头几个工作日,江苏省人民医院亲子鉴定中心就接待了近20例要求做亲子鉴定的家庭,这几乎是往年两个月的工作量。鉴定中心7名工作人员即使加班加点,仍然忙不过来。这尴尬的“红火”,让工作人员感到非常惊讶。

  亲子鉴定人数逐年上升

  据鉴定中心负责人苏恩本博士介绍,亲子鉴定中心2001年5月成立后,至今已经做了300多例鉴定。开始因为和司法部门联合,并不对外开放,所以一年只有几十例。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向社会开放后,来做鉴定的人就明显增多(当时双亲和子女三方必须全部到场),而推出更为先进的单亲鉴定以后(只需带上身份证和户口本就可以了),人数更是激增,基本上每个星期就有十几例,一个月的鉴定数量几乎达到了以前一年的数量,全国各地的都有,以江苏和安徽等地为主。

  据了解,有85%的鉴定者最后都确信孩子是自己亲生的。做亲子鉴定者从普通的农民、工薪阶层、高级知识分子到富翁都有,其中以富翁和农民比较多。

  亲子鉴定折射信任危机

  苏恩本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信任危机。比如一些人包养“二奶”生下的孩子,因为涉及到将来的财产继承问题,所以希望做个亲子鉴定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亲生的。而农民比较多,是因为丈夫常年在外面打工,回来后发现妻子的行为有所改变,而且有人对孩子越看越不像自己的,不得已只能通过做亲子鉴定来解决自己的疑虑。

  目前采用DNA基因鉴定技术,错误的几率不到百万分之一,但再低的错误率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的不幸。专家指出,做亲子鉴定之前一定要慎重斟酌,不能动不动就怀疑孩子不是自己的,就要做亲子鉴定。这很可能会造成不少家庭夫妻间的信任危机而不利于家庭和睦。

  亲子鉴定是把“双刃剑”

  南京市有关专家认为,亲子鉴定实际上是把双刃剑,尤其当孩子被证明没有问题,一个妻子在无端被丈夫怀疑“红杏出墙”时,她所受到的感情和自尊上的打击是难以忍受的。

  一些心理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社会中婚姻状况的不稳定、婚外性行为的增加和非婚生子情况的频繁出现,才造成了亲子鉴定如此备受关注。实际上,这也反映出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危机,人们对鉴定的结果的关注,更多的是对配偶“清白”的关注。而亲子鉴定的结果,尽管可以证明孩子与父母是否存在血缘关系,但却不能由此断定一个人的忠贞。这些问题,绝不是一次亲子鉴定所能承载的,而根本的解决之道,只能依赖于社会、舆论和道德的约束。

  亲子鉴定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我国尚无法律来对此规范。目前社会上争议最多的是:一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何种情况下可以做亲子鉴定或不可以做鉴定;二是亲子鉴定可能会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受伤害最大的是无辜的孩子;三是法律学上的父亲该不该对非亲生孩子尽抚养义务,或生物学父亲该不该对非妻生的孩子尽义务;四是亲子鉴定结果能否作为法律纠纷上的证据。

  但也有人认为,人人都有知情权,如果连自己抚养的孩子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亲生的,有悖于伦理道德。亲子鉴定的发展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亲情信任度,有利于社会稳定。

  什么是亲子鉴定?

  所谓亲子鉴定,就是根据人类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征,对可疑的父与子或母与子之间的亲生关系进行判断,并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法医学的亲子鉴定方法,有血型鉴定,外貌特征的对比,皮肤纹理的检查,遗传疾病的检查,耳垢的区别,味盲的检查,以及受孕期、生产期,生殖能力的推断等。最常采用的和比较准确的方法,是血型鉴定。

  血型鉴定,就是根据血型的遗传规律对亲生关系的判定。ABO式的血型遗传是受A、B和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的。每个人都有其中任何两个基因,这两个基因可以是相同的。在两个染色体配对时,可组合有6种基因,即AA、AO、BB、BO、AB、OO。这6种基因就是决定生物个体特性的遗传基础,称为遗传型。与此相对实际表现出来人的性状,称为表现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血型。

  亲子鉴定自古有之,古人就有“滴血验亲”的说法,主要看双方的血浆和血细胞是否产生反应:两个人的血放在一起,相融就是一家人,否则就不是一家人。其实这只是一种不科学的、极粗糙的鉴别方法:如果相融,判定结果为一家人的准确率只有60%左右,否定的准确率能达95%以上。

  随着技术的进步,检查的样本由过去单纯的血液,扩大到头发、唾液、骨骼、体液等等都可以做鉴定,甚至还未出生的胎儿就可以利用孕妇羊水做鉴定了。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