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心理诊室:孩子怪癖该怨谁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 09:56  金羊网  

  当前,许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怪现象(咬指甲、吮吸手指、夜惊、口吃、尿频、尿床等)所困扰。不少家长想尽办法要给孩子纠正,殊不知,正是他们的做法促成或加重了孩子的“怪癖”。深究这些“怪癖”形成的根源,多半是由于压力性心理障碍造成的。我们不妨用一些实例和父母及老师们共同探讨其解决办法。

  夜惊

  一对夫妇带着5岁的男孩康康来看门诊,说孩子常在半夜睡梦中突然惊醒坐起,并伴有两眼凝视及面部表情惊恐,有时还有躁动不安或喊叫现象,但一般1~2分钟后即可缓解,并继续进入睡眠状态。第二天醒后问他,他却什么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典型的夜惊。夜惊属于小儿睡眠障碍,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有关。孩子出现夜惊,多半可以找到下面一些原因:1、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如蒙头睡觉、趴着睡觉,两手压在胸前睡;2、孩子缺钙神经细胞处于高兴奋状态,与“哭夜郎”的原因相似;3、临睡前过度兴奋听了带恐怖色彩的故事,或看了同类电视等;4、白天受到过度精神刺激危险的运动游戏、宠物的惊吓、家长的严厉责怪等。

  以上这些过度刺激都会在大脑皮层留下印记,当处于大脑皮层普遍抑制的睡眠状态时,某些印记深的局部神经细胞出现兴奋灶,便会引发夜惊。正因为兴奋局限,整个意识还处于朦胧状态,自然也没有记忆,醒后什么也不知道。现代儿童接触上述各种过度刺激太多,所以夜惊有增多的倾向。

  防治对策: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得到母爱父爱;不要责骂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要拿孩子赌气;避免孩子接触恐怖影碟、电视、电脑游戏,也不要给孩子讲恐怖的事件和故事,尤其是睡前;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在分床和分室睡眠的开始阶段,父母要轮流陪伴孩子进入睡眠,夜间也留意孩子的动静或呼唤,给孩子以充分的安全感;注意孩子均衡营养,特别注意防缺钙。一旦发生夜惊,应带孩子去看医生,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治疗。并可排除脑发育不全、癫痫、颅内占位病变等器质性疾患。

  口吃

  一位妈妈带着6岁的儿子来看“口吃”。妈妈说,孩子3岁前说话蛮好的,4岁以后为了上一个较好的幼儿园,就把他送到爷爷奶奶家,上学近,接送方便。可没想到两年多下来,他说话竟口吃了。他爷爷就“结巴”,“这孩子的口吃是遗传的还是传染上的?”类似这位母亲的疑问,我们经常听到。

  口吃不是器质性病变,而是一种语言功能障碍性病症。口吃年龄多在3~6岁开始,男孩多于女孩。其实,口吃既不是遗传病,也不传染病,大部分口吃都是模仿学来的。浙江调查588名口吃者中,有意模仿而引起口吃的有488人(75%);吉林对303名口吃者调查发现,其中由模仿引起口吃225人(74%)。儿童好奇心强,最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长辈和比自己大一点孩子。有报告,由于一家有两个大人“结巴”,没过多长时间,同一条胡同里很快就出现了5-6个口吃的孩子。研究证实,有意无意的模仿口吃说话,很容易学成口吃。

  另外,家长都特别看重孩子的缺点,一旦发现孩子有些口吃,总会对孩子大呼小叫,令其改正。殊不知,这种精神压力,却变本加厉地促使孩子口吃加重。

  防治对策:

  ◆首先是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知道口吃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坚定他的信心,放下包袱认真学练。

  ◆不要歧视说话不太流利的孩子,鼓励他多说、多读、大声朗诵、讲演;

  ◆对孩子讲清模仿口吃是不礼貌的,损人又害己,让他知道模仿的害处。

  ◆让性急的孩子改掉说话急躁、抢话的毛病,让他有话好好说、慢慢说。

  ◆对学龄前儿童,大人不可催逼孩子说话,在孩子语言表述出现失误时,要耐心纠正,不可讽刺挖苦,更不可打骂。

  ◆家庭实在不能纠正孩子的口吃,应在学龄前送其到口吃纠正训练班矫治。纠正后应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下巩固疗效,避免复发。文/王有国(主任医师)

  (夏天/编制)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