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主办的“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专家论坛”上,国内众多婴幼儿专家指出,我国孩子缺乏脑营养!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换乳期(4—6个月)的营养保健上存在很多误区。
北京儿童医院保健中心主任医师刘纪平参加了该论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脑营养缺乏不是单指某种营养素不足,而是指孩子的营养结构不合理,导致其智力发育迟滞和学习障碍。这多是家长在婴儿换乳期喂养方式不当造成的。
有的父母按照传统方法喂养孩子,在换乳期一味地给孩子吃粥、面条等主食类辅食,却不懂得要添加蛋白质,而蛋白质对孩子的脑发育至关重要。
有的父母刻板地遵循书本上的营养规定,看到“孩子喝120毫升奶合适”,就强迫孩子喝那么多,少一点都不行。这种强迫进食的方法,对孩子心理、生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造成孩子厌食。
有的父母表现得“急功近利”,总是催促孩子“快吃,快吃”。殊不知,人是否吃饱了是由饱感中枢来控制的,而这种控制要在进食15分钟后才开始起作用。总是催促孩子快吃,会导致孩子吃得过快、过饱,形成肥胖。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都会给孩子的饮食习惯造成负面影响。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3岁前的发育状况与脑发育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为了让孩子拥有均衡的营养,父母应该从他换乳期开始,帮他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例如,在孩子4—6个月时要添加泥糊状食品,除了补充母乳之外的营养,这还是一个学习吃的过程,包括把食物从舌尖送到咽喉,然后吞咽下去。7—9个月是孩子的换乳中期,也是孩子练习咀嚼的关键期。家长可以把馒头和面包切片后,让孩子自己拿着吃。家长必须让孩子在相应阶段学会相应的“吃”的技能,否则孩子将来会遇到很多吃饭上的困难,也会因此造成营养不良。
家长除了要教孩子从小学会吃之外,还要保证孩子的膳食多样、平衡和适量。刘纪平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具备所有的营养素,只有多样化,才能满足孩子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平衡是指孩子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及其比例保持均衡。适量是说孩子的营养既不能不足,又不能超量。“大致说来,孩子每天摄入的食物中,蛋白质应占8%—12%,脂肪占25%—30%,主食占50%—60%。”
刘纪平还提供了一个1岁左右孩子的(体重10公斤左右)膳食“金字塔”。最底层是母乳(600—800毫升/天);上一层是主食(75克/天);再上一层是蔬菜(100克左右/天)、水果(75克左右/天);然后是肉、禽、蛋等蛋白质类(鸡蛋1个、肉泥50克、豆腐50克/天);接下来是奶类;最后是适量的油和少量的糖。
刘纪平说,膳食“金字塔”各层的量是递减的,但是每一层都不能少,这样才符合婴幼儿喂养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