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幼儿园的持刀行凶案已过去几天。对行凶者从业资格的质疑、对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关注,成为舆论焦点。震惊、痛惜之余,撇开案子本身,我们思考的触角,也许还可以延伸到这样四个字———“生命教育”。
对生命的尊重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必要的危机意识、自护能力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对于花骨朵般稚嫩的孩童,这个话题过于沉重,却难以回避。这种意识和能力不会凭空而降,需要从小教育,点滴培养。
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教育,多是对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宣传,少有避险技能、自救知识的传授。不辞辛劳陪护孩子赶往各种补习学校、特长班的家长,却匀不出时间给孩子一点点应急防范的忠告。亲人去世,面对孩子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追问,在国外,父母会把孩子领到太平间,感受生之可贵。我们呢?往往捂住孩子的眼睛,搪塞一句:“他们出远门了。”正常的生死观,被模糊和恐惧代替……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一旦脱离师长的视线,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纷繁复杂的社会,难免表现出无知与乏力,遭逢“险象环生”的际遇。灾难临头,有的甚至连呼救都不会!
孩子是需要呵护的群体,同时也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成长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认识社会、了解人生乃题中之义。生命如花。这花朵不可能永远躲在温室,总要去承受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风雨。早一点给予孩子危机教育,多一些教授孩子避险逃生技能,因为离开了自我保护的支撑,再严密的措施、再精心的呵护,都可能会打折扣,陷入鞭长莫及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