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可怜东方神童魏永康的父母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1日 08:59  新京报  

  8月24日晚播出的《新闻会客厅》向公众展示了东方神童魏永康现今的尴尬状态:这位天才儿童在13岁自修完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以602分的总分考入湘潭大学;四年后又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硕博连读。但目前已经年满21岁魏永康在生活上仍然离不开母亲的照顾,衣食住行都要母亲照顾。

  如果说,高考前魏永康一边看书一边吃母亲喂来的饭,在我们身边尚有耳闻;或者在刚入大学时校方同意其不用住校而是与母亲同住,也算可以理解;但今天,先撇开是不是天才不谈,至少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完全行为能力人,21岁还不能自己独立生活,这应该算是教育的失败吧。

  其实类似的“神童”“少年大学生”活动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经热闹过一阵,不少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成绩优秀的天才儿童,加以深造。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这些天才们有谁能脱颖而出,教育界对这类事情的态度也从当初的热情逐渐趋于理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一个人智力开发时间的早晚,与他一生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没什么直接关系”。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被喊了多少年,但现实中不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距离把“育人”的观念放在“成材”之前,我们要走的路还远着呢。魏永康成为神童,起因也是源于三年级时被学校推荐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不是说跳级本身不对,而是当时没有人意识到,所谓神童,他通过的只是学绩的考试,只证明他对课业知识掌握;而他在小学年龄段获得的其他能力的机会,比如说,在与同龄人的游戏中学习服从团体规则、学习利他、学习合作的机会,他从哪里得到补偿?

  事实上,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它需要完成的最艰巨的任务,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完成了这个过程,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个体,过渡成为一个可以与其他人或事物发生各种关系的社会个体。不可否认,掌握那些用考试来评价的知识体系,是这个过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我们同样不能忽略大到人生价值、道德情操,小到待人接物、兴趣爱好,等等知识、技能、习惯与情感偏好的学习和获得。

  “天才”也是人,他也需要快乐的童年,奔放的青春期,尤其需要一个可以承受“自己是天才”这种非典型状态的健康心理。但我们的家长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地认为除了学校考试中要求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以外,其他包括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就像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一样,是天生天养的,根本不需要经历相关的情境,更不需要加以指导和培养。

  镜头前,魏的母亲显得有点儿拘谨,虽然她也意识到了儿子目前这种状态不合常理,但还是不时重复道:“我现在只是想让他好好把论文作完,上博士。”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位母亲的良苦用心,但我不认为这些事情都可以搁一搁,一直搁下去。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神童  素质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