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中心 > “关爱未来传播行动”活动 > 正文
网络时代家庭代间关系的变化与青少年上网活动的家庭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魏曼华
互联网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之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对人们的原有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新时代——网络时代。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社会化的条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信息、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网络空间人际交往的平等性、多向性、立体性、广泛性,网络世界的宽广性和‘无限’性,网络参与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些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期的青少年,其消极影响亦不容低估。
在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社会化面对着从未有过的诸多新情境、新现象、新环境、新问题。
中国是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现在国内各类网站已逾15000个。至2003年7月,网络用户已达6800万。据中国互连网络信息中心统计,1999年,我国青少年网络用户为356万,2000年则达到1487万。2003年1月的调查显示,中国网络用户在年龄上呈现低龄化的特点。 30岁以下的网络用户占61.8%,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为7.6%。 上网地点通常是在家中、网吧等,根据150个政协委员的调查,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为41.9%。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互动、平等、自由、双向、多向、信息量大等诸多特点,网络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根据2003年3月我们对北京东城区某中学关于初中生上网状况的个案调查结果 (以下简称:个案调查),在初中生看来,网络具有无穷的魅力。问卷中出了这样一道调查题:“请用尽可能多的词来描述网络给你的感觉或印象”。下面就是初中生描述网络带给自己的感觉所用的主要词汇:酷、帅、棒、爽、刺激、发泄、完美、丰富、方便、知识多、应有尽有、丰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新鲜、清新、快乐、有趣、浪漫、动感、精彩、神奇时尚、冲刺、向往、放松、好玩、幸福、搞笑、健康、享受、言论自由、没烦恼、排解烦恼等。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网络对于初中生的魅力之大和吸引力之大。
现在,网络已经逐步从大中城市走向城镇和乡村,逐步进入普通家庭。随着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始使用网络,利用网络来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和必须。网络成为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社区、大众传播媒介之外的社会化新因素、新途径。
一、网络时代的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初始环境。儿童首先是在家庭中,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角色学习,获得价值标准。古往今来,家庭都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之一。
网络时代出现了所谓“数字家庭”、“电子家庭”,电脑不仅是一种沟通手段,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劳动在网络的层面上回归家庭,出现了所谓居家办公,在家中可以进行社会生产劳动。同时,在家中也可以进行超越时空、没有任何地域限制、几乎是无边无际的人际交往。
今天的儿童是和电脑、网络等共同成长起来的,所谓“数字化成长”。在电脑和互连网使用上,子女开始领先于父母和长辈。一些调查表明,相对于子女,父母对计算机、网络普遍不熟悉、不了解,有相当多的父母对网络感到陌生,不会使用网络。出现了所谓‘知识鸿沟’也就是使用网络的孩子和不经常接触网络的家长之间的‘数字鸿沟’。据个案调查,一些家长对于网络“不是很熟悉”、“不感兴趣”、“模糊”、“很陌生”,有些家长认为网上“不好”、“不良”、“负面”,“欺骗”、甚至“百害无一利”。而这些看法和他们孩子——初中生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形成鲜明对比。因此,经常上网的初中生有一半以上的人会因为上网问题与父母发生冲突,对家长的看法,他们很难接受。
其实,不仅是在网络的使用,而且在其他新技术领域,青少年一代都开始领先于成年人。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文化由年长的一代向年轻的一代传递——第一次在技术进步的层面上发生了逆转:年轻的一代向年长一代传递新技术和新文化。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打破了原有的文化传递顺序,从而使两代人的代际关系和代间的社会秩序发生了变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网络时代第一次使孩子们比他们的父母更能轻松地面对环境。
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工作紧张,相当一部分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家庭中的亲子互动频度有所减少。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66%的父母认为,使用互连网减少了青少年和和家里人在一起的时间。 根据我们的个案调查,平均每次上网在3个小时以上的初中生达四分之一,在2~3小时之间的为11.1%,两者相加超过三分之一。 家长认为孩子“上网用去太多的时间”。由于中小学生每天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的固定,他们上网多是在课外、校外的时间进行,而这通常是家人、朋友的交往时间。因此,客观上,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确占用了家庭中的亲子互动时间。父母子女间子交流减少了,个案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大约隔多久家长会与你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超过10分钟)”,统计数据显示:回答‘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初中生竞高达56%,家长则为40.5%。由此可以看出家庭中亲子间交流的减少。
家庭中代际沟通的减少,一方面是现代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所使然,同时也说明了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迷茫和困境。面对孩子的“数字化成长”,家长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困惑和茫然,他们小时候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互联网,因此也就没有今天的孩子们的体验和经历。这一代青少年网上活动的新体验、新经历,是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第一次。长辈的经验在这里出现了缺席。这就是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所面对的社会化的新状态和新情境。
二、网络时代社会化的新问题
——青少年上网活动引发的问题
目前,青少年的上网活动引发的问题主要有:网络沉迷、网络上瘾、网上受骗、网络道德失范、学业荒废、人际交往困难、网络色情沉溺、网络犯罪等。以下只涉及四个问题。
1.网络迷恋
网络沉迷是一种对上网的反复的强烈渴求,以取得满足感或避免不满足感为特点的网络依赖现象。
在青少年心目中,网络不仅充满了魅力,而且网络还满足了他们了解世界、探求未知的渴望,也迎合了他们扩大社交和追求刺激的心理,城市的独生子女尤其如此。目前,青少年网上活动的常见形式有:收发电子邮件、参与网上论坛讨论、(BBS)网络聊天、MUD游戏(多指网络多人在线游戏)。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学生网上活动中,聊天的占69%,查阅资料的占21%,玩游戏的占35%。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沉溺于网络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事情时有发生。一项对1100名中学生调查表明,36%的学生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 有七成学生网民沉迷聊天室 。
个案调查显示,在常上网的初中生中,平均每次上网时间在1~2小时的为41.7%,在2~3小时的11.1%,在3小时以上的高达25%,占四分之一。多数学生在家上网,其次是在网吧上网。网上聊天和查资料是初中生最经常的活动,其次是收发电子邮件和参与网络游戏。有近五分之二(39.4%)的初中生在网上“经常聊天”和聊天“次数比较多”;同样也有近五分之二(39.4%)的初中生“经常玩”“较多时间玩”网络游戏。应当说,这是很大的比例,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根据个案调查,在经常上网的初中生中,一半以上(53.1%)的学生承认有过网络迷恋。超过五分之一的初中生认为,很多时候如果不上网就会感到无聊失落。在同步进行家长的调查中,也有42.9%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曾经对网络有过短时间的迷恋。
由于上网时间太多,“耽误学习”,导致一些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业荒废。还有的终日沉溺于网吧,甚至吃睡在网吧中。由此而引起的抢劫、盗窃屡屡见诸于报端。最极端的是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事件,两个15岁的中学生因上网费用和网吧老板发生纠纷,愤而在网吧放火,烧死了几十个人,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
2.网络色情沉溺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又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信息五光十色、真真假假,良莠并存。既有大量有益的文化、经济、娱乐信息,也有一些虚假、粗糙、色情、暴力、凶杀等信息。据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网上大约有60%的青少年是在无意中接触到色情信息的 。
网络色情,指在网络上以性或人体裸露为主要诉求的信息,其目的在于挑逗、引发使用者的性欲,表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漫画、声音、图片、影象等。
从某种意义上,网上的色情信息或准色情信息几乎无所不在、防不胜防。“今夜不回家,只需10秒,给自己一夜情的机会”,“不要感情,只要一夜性爱对手”等内容,以前只能在外国的成人网站上看到,是严格禁止的,但是,今天却登堂入室,堂而皇之的成为一些网站的经营之道。甚至某些社会新闻,也靠色情进行包装。2003年6月,王吉鹏在《性、谎言、一夜情——我看网络社会新闻》一文中指出:“现在的网络新闻越来越像小报新闻,尽是靠性、一夜情以及乱七八糟异想天开奇闻异事来作为卖点,所有的包装剥开来都是卖‘性’……,性被调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社会新闻里有60%的内容与性有关。
2003年10月以来,一个以木子美为笔名,因自曝性爱日记和一夜情而在网络中一炮走红,各大门户网站争先恐后,纷纷为木子美辟出网上阅览室,其性爱日记的访问量每天近20万次,并以每天6000次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国内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一,演绎了一出网络版的洛阳纸贵。
至于黄色网站,对于中学生来说,无异于电子毒品。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4成多中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另一项关于中学生上网的调查表明:上过色情网站的为25%。
由于手机的普及,使得网络色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浏览、翻阅。一位父亲这样写到:“13岁的女儿的手机里有10条黄色短信,内容极其淫秽色情,就是成年人看了都觉得过于下流。一问才知道,一部分是女儿的同学发送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女儿自己在网站上下载的。”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色情的困扰,有的甚至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003年9月19日,沈阳市一个17岁的高中生强奸表妹,并勒索钱财,就是受了黄色网站的影响。
可见,网络色情对儿童少年的危害和侵害,其严重性怎么估计也不会过分,危及了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网络具有高匿名性、高隐私性、高互动性和无地域性等特点,加大了对网络色情内容管理和控制的难度,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3.网上受骗
上网是青少年交友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初中生的个案调查表明,近五分之一(18.2%)的初中学生见过网友,这个数字值得警惕,因为他们毕竟只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预见,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见网友的的比例还会增加。需要说明的是,有14.3%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见过网友。这说明,这些学生见网友并未通过或告知家长,事实上是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应该引起家长和社会的警觉。由于中学生天真幼稚,他们与网友约会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危害生命。
据报道,河南驻马店平舆县的网络杀手黄勇,2001年以来,利用互连网诱骗了在当地网吧上网的十几个中学生,将他们残忍地杀害。这个杀人凶手先后从网吧、录象厅、游戏厅等处,把中学生诱骗到家中,短短的三年间,竟然先后杀了17个中学生,遍及平舆县的多所学校。被骗的学生中,只有最后一个学生赵亮因假意认凶手做干爹,才得以逃出魔掌。 这个利用网络犯罪的系列杀人案,再次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4.网络道德失范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虚拟空间,也是一个网络的“地球村”,因之,网络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展现、碰撞、冲突的现场和平台,各种思想观念从多方面影响青少年。同时,由于立法滞后和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弱规范性等,网络道德实际上是处于一种失范状态。
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道德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自律能力、道德自主能力都比较差,因此,一方面青少年容易受到网上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他们自身也容易成为不道德的因素,以至出现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
例如,网上的粗言恶语、脏话、骂人话比比皆是、层出不穷,网络中虚假欺骗到处可见,几乎防不胜防。有的青少年崇拜“黑客”,无视道德与法律,利用网络技术修改数据、篡改程序、传播病毒、擅自穿越防火墙等。一项在上海部分学校做的调查显示,有42.5%的小学生崇拜“黑客”,32.5%的小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 从中可以看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的淡化和弱化,如任其自然,不加引导,会使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日益严重,甚至产生网络犯罪。
此外,还有网络欺骗、网络犯罪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应当说,中小学生上网引发的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那么,如何对青少年上网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制约?如何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在青少年社会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成为合格的公民?学校、社会、家庭都有哪些责任?
三、儿童少年网上活动问题的家庭管理
解决儿童少年上网活动出现的问题,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社会、学校、家庭等的共同责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
首先,国家应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和监督,对网上违法犯罪行为要进行坚决打击。其次,要从技术层面,运用科技手段,对网上的不良、有害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除了法律和技术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更好的青少年网站,占领网络阵地。
学校不仅要教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应进行网络道德、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提升网络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培养学生识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自律、自我约束的能力。此外,还要与学校中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以道德理性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建设性的使用网络资源。
鉴于目前中小学生上网主要是在课外校外的闲暇时间进行,而他们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中度过。因此,下文重点讨论如何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进行家庭管理,如何在家庭中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1.对青少年上网活动进行家庭管理的可能性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03年初的调查,58%的青少年是在家中上网。据我们对北京某中学的个案调查,81.6%的初中生是在家里上网,在网吧上网的为7.9%。由于北京地区生活水平较高,家庭计算机的拥有量比较高,因此,客观上具有在家中上网的条件。可以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家中上网的孩子将越来越多。另外,多数在网吧上网的学生是在课外时间。可见,家庭具有对孩子上网行为进行管理、控制的可能性和客观条件。同时,规划、管理孩子的闲暇时间也是家长的责任。
个案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孩子使用网络进行管理和限制,将近一半(46.2%)的家长的限制还非常明确,如限制上网时间、地点、内容等。对于家长的限制,初中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服从,但是,也有相当程度的不满,主要是不认同、不满意家长的控制手段。
现在,一些家长对于网络的了解十分有限和贫乏,甚至对网络一无所知。个案调查显示,有45%的家长对网络的相关信息了解的“极少”和根本“不知道”,了解的“比较多”和“非常多”的仅为8.4%。有30.2%的家长对网络的利弊一点儿也“不知道”、“完全不了解”。因此,孩子上网,家长或盲目支持,或盲目反对。目前初中生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控制主要靠外部强制,而不是通过文化和技术手段。也就是说,由于自身的文化局限,一些家长无法依靠文化和技术手段控制和管理孩子的网上活动。这是令人遗憾的。因此,初中生对家长的控制方式感到不满。应当说,网络时代,要求家长具有一些基本信息素养,否则,影响到亲子之间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和理解,这也是家长所面对的挑战。
尽管目前家长对孩子网上活动的管理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在青少年网上活动的控制与管理方面,家庭仍然具有其他任何社会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这就是家长和子女间的亲情和亲情互动,以及家长基于亲情关系而具有的权威。
父母和孩子具有天然的亲情,亲子之间情感的、言语的、非言语的互动,有可能削弱、抵御网络对孩子的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是因为,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相比,缺少很多丰富性的内容:如互动时的眼神、语调、手势、微笑等非语言信息。现实中的互动具体、生动、丰富、可触可感,而虚拟中的互动则虚幻、空灵、飘渺、不确定。在家庭中,亲子互动的亲密程度,如家长是否了解孩子、孩子是否愿意与家长说心里话,亲子互动的频度,如亲子正式谈话的频率、亲子一起活动的频率,是制约孩子网络迷恋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大量的的感情交流和亲情流露满足了孩子的表达、交流、宣泄的需要,使孩子的精神世界充实,情感满足。在一定意义上避免、防止了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家庭中的亲情互动很薄弱,我们的个案调查发现,在经常上网的在初中生家庭中,亲子之间的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都显得很薄弱。29%的孩子认为家长对自己仅“有点了解”和“基本不了解”,认为家长非常了解自己的为26.3%。孩子有心里话不愿意告诉家长,“多数时候告诉”和“几乎都告诉”家长的仅为27%,而“完全不告诉”和“偶尔告诉”的则为73%。与家长谈话很不愉快的占15.8%,他们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极为有限。我们发现,家庭中亲子交流沟通的缺乏,多样化的互动的缺失,往往导致孩子沉迷于网络。我们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加强亲子沟通和亲子间的情感互动,将有可能抵御、避免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个案调查表明,尽管一些家长有文化方面的局限,但是,基于亲情血缘关系的家长权威的存在,使家长对中学生上网活动进行管理与控制成为可能。在我们的个案调查中,有一道这样的题:“对家长的上网限制规则,你是否遵守?”数据分析显示,回答“完全遵守”和“比较遵守”的初中生达到71%,而“完全不遵守”的仅为6.5%。同一问题的家长调查的数据与此很接近,有64.3%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完全遵守”和“比较遵守”,仅有7.1%的家长认为会“完全不遵守”。这说明,家长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威,对孩子的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约束。
2.青少年网上活动家庭控制和管理的具体方法
两代人共同成长
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对父职、母职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怎样才能做合格的父母?如何扮演亲职角色?应当说,这对家长构成了一种新的挑战。
家长是中小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对于网络的认识如何,对孩子网络经验的形成和改变具有直接影响。而能够发挥这种影响的前提就是,家长应关注、了解、学习网络基本知识技术,在孩子面前,不应做“网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与孩子共同成长。
在孩子上网初期,家长可与孩子一同上网,帮助孩子找出一些比较好的网站。告诉孩子在网上那些事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哪些信息不好,应该怎样分辩、判断、选择信息,怎样在网上进行自我保护。并逐渐使孩子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种指导如同打预防针,目的是增强免疫力。
引导孩子明确上网目的
一些儿童少年在好奇心驱使下,上网缺乏目的和计划,往往在网上从事漫无目的活动。例如初中生上网,男生多为游戏、女生多是聊天。不会或者不能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家长可以要求孩子对网上活动做出规划:如游戏、娱乐、学习。同时,也可以给孩子一些任务,如下载照片、歌曲,让他们做。同时,要对孩子正面引导,使之形成健康的品位和审美情趣,不沉迷于游戏,不上黄网,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订立上网条约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订立一些双方共同接受的上网条约,对于孩子的网上活动进行约定。如约定做完作业上网,每天、每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内容。形成守信用,重承诺的意识。家长、孩子都要接受约束,不能只约束孩子,家长也要约束自己,言而有信。
限制上网时间、地点
家长要对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地点做出明确的限制和监督,避免可能出现的网上不良行为。如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如中小学生上网平均每天不要超过1.5小时,这对防止青少年上网成瘾有明显效果。再如,上网电脑不放在孩子的卧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诱发不良的网络行为。对到网吧上网进行严格的限制。
此外,在技术层面,家里的电脑,应对儿童不宜的网页应进行加密处理。
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而写的报告《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提出:要使个人对大众传媒的攻势有免疫力,培养他们的批判能力。 这实际上是指出了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网络是一种新媒介,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媒介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能力,包括识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批判、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对青少年网络社会问题进行家庭管理和控制的方向。
20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