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韦钰:架构科学与教育之间的桥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4:40  红缨教育  

  背景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得人类社会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Knowledge Based Society)转化。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知识不仅成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而且将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革新正以十分惊人的速度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世界连成既紧密又脆弱的整体。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所有国家共同的目标,应对此困难挑战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能力建设,特别是科学能力的建设。人类必须要清醒而有远见地驾驭技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这种驾驭不仅是决策者的事,甚至不仅是习惯上称之为精英或知识阶层的事,在知识社会里,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这就要求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科学素质。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个人而言,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能在知识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已经确立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等基本国策,提出了要实施科学的发展观。中国科协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国教育部启动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依靠科学技术和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的发展曾经造就过世界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强权和优势,我们也不能忘记失去机遇造成落后和被打的历史教训。架构科学与教育之间的桥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摆在我们、特别是摆在政府、科技界,教育界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所有人面前的紧迫的历史任务。

  向全体公民普及ICT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建立终身学习的体系,推行科学教育改革,扩大资源共享,以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你要就跳上(信息)平台,否则就让浪冲走,别无选择!”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让尽可能多的人,特别是孩子能及早获得进入信息社会的入场券,给他们提供跃上信息平台的机会,让他们能分享到优秀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分享知识才能参与发展。

  ——自1994年起,教育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支持建立了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它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教育部从1999年决定建设中国远程教育K波段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该平台于2000年7月建成。这两方面的系统共同构成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协调的、天地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这是支持西部大开发,努力缩小数字鸿沟的一项重大举措。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和香港周凯旋基金会合作,共同实施的“明天教师培训计划”是一个开创性的成功探索。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和李嘉成基金会于2002年3月项目正式启动西部远程教育扶贫行动,在西部十三个省和民族自治区建成10000个远程教育示范点。这个经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国家已经制定了计划,在未来的五年里,将投资百亿以上,以三种模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它们是数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数字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必须认识到,对知识社会而言,有质量的教育必须和互联网的平台相通。

  ——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共享资源。提高英语水平,既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又要了解和熟悉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才能充分利用国际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机遇,分享知识,参与发展。

  提升和改革幼儿园与中小学科学教育

  ——在知识社会中,教育受到的挑战不仅在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上,而且在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学习将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的风格,所以,学习上的革新,也是生活方式的革新。科学教育决不是为多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培育21世纪的先进文化。

  ——知识更新如此之快,在有限的学时里,教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显然会产生矛盾,单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运用互联网可以搜索和分享知识,困难在于怎么样把许多知识综合、分析、创新,以解决问题,这要靠智慧。具有智慧,善于创新和决策,比记住知识、比掌握信息更重要。我们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智慧的人。面对这些挑战,教育必须革新。

  ——科学教育改革是世界范围的挑战。“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Hands 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on science 以下简称“做中学”),是在世纪之交,国际上一些科学家主动采取的联合行动。这场改革的兴起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科学家们本着对未来的责任感,根据自己的科学实践,提出并亲自和教育界一起合作实践着这项改革。

  ——2001年开始,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在中国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确定了“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九项原则,现已推广到16个城市,200余所学校,建立了汗博网站,参与了国际研究和合作。

  ——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孩子们亲历对自然现象观察和科学发展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表达陈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亲自体验了科学发展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从小有科学的态度,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学会和别人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实践表明,要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行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什么样的社会活动最适合孩子们呢?就是科学实验活动。

  ——“做中学”不是精英教育,不在于追求科学精英的培养和选拔,而是要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差异,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

  ——此项改革无论是推广,还是深入,任务还是艰巨,路还是很长。困难在教师培训和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这项改革特别需要科学界的支持和积极参与。

  开展学习科学研究,迎接教育的重大变革

  ——教育和医学是直接与人相关的两门科学。由于科学的发展,大约在150年前,医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医学开始和生物、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继而又和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现代类似的变革过程正在教育领域里开展。这个变革之所以能够发生,应该归功于科学和技术的进展,像功能核磁共振CT和正电子CT的问世,基因技术的发展,都为我们了解有关脑、它的解剖和生理知识、研究脑中发生的一些高级功能,如认识、情绪、决策和行为等提供了可能,现在这种发展已经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影响。

  ——学习科学是一门文理交叉的新学科,主要建立在教育和生物学科的交叉之上(Neuro-education,Brain and Education,Learning Sciences)。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大研究网络:一是自1999年起由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OECD—CERI)组织的“学习科学和脑的研究:对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潜在意义”。这个项目包括三个世界范围内组织的研究网络:脑与语言学习;脑与数学学习;脑与终生学习,主要为了在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者之间架起一做桥梁,促进科学家、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合作,已经得到许多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另一个是以哈佛大学牵头组织的MBE国际学会(Internation Society of Ming,Brain and Education)以及杂志。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美、日投入最大,日本工业界已经在研究准备安置在学校实验室的第一批仪器。

  ——自1998年岚清同志提出建议后,中国有关大学,如北师大、北大、东南大学、华师大、复旦等组织了相应的研究。2002年东南大学学习研究中心成立。

  ——现在,脑科学可以从实验研究中心提供有关数据,以证实许多有关学习机理的假设和发现。从这些众多的研究进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启示,例如:

  1.我们的心智(Mind)与肉体 (Body)不是分离的,而是和我们脑中神经元的组织结构、树突结构、突触的树突棘等形态有关,和神经递质有关。它们不仅取决于基因,也取决于经历,特别是学习的经历,并从良好的经历中受益:

  2.研究表明人不同的心智功能和语言、数学、决策等,有相应的突触结构、组织、回路和脑区与其对应,它们在人的一生当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脑在人的一生中都有可塑性,但有些经历在童年特定敏感时期有极强大的影响,而其他一些经历影响脑的时间则可能长得多。

  3.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发育,更要注意儿童的情感发育。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而不是他们的IQ,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良好预示。儿童情感的早期发展,和和智力一样都深受经历的影响。

  总结

  科学家需要明确,在知识社会里除了从事研究和技术转化的任务外,对科学教育,对与决策者和媒体对话,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肩负的历史责任。

  教育不是一种消费,教育是一种投资。

  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对未来的投资。对教育的投入基于对未来效果的期望,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现买现卖;

  教育体现一种整合的责任,特别是国家的责任,而不是教育参与者个体的责任;

  教育主要是一种公共事业性的社会活动,而不是一种商业行为。

  知识社会的到来把教育推向了终生学习,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同时教育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对这种挑战,是全社会的事,首先是各国政府的责任。

  非政府组织、教育界、科学界、企业界等等,都应该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更美好的人类社会的未来而共同奋斗。

  科学界和教育界应该是最亲密的战友,而决不应是相互分离,甚至是竞争的对手。

  正是基于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相信科学界和教育界,以及全社会都会携起手来,共同进行这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 韦钰)

  专家简介

  韦钰,女,1940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

  196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美、英、加、日、港、澳等国(地区)八所大学的名誉博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86—1993年任东南大学校长,1993—2003年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高等教育、研究和知识”研究论坛专家组成员、国际科联科学能力建设委员会委员等职。

  韦钰博士在电子学领域工作了40多年,做出了系统的和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生物电子学和建立分子电子学学科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电子学领域发表了300多篇论文。她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她在东南大学建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倡导了中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和学习科学的研究。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教育  科学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  幼儿园  幼教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