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浅议儿童人文教育的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 10:32  红缨教育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既援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亦又导人以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其本质是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完美地融为一体的。但是,在功利主义教育倡导下,我国的教育过于注重逻辑化、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却忽视教育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功能,导致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被荒废和教育人文意义与价值的失落。

  人文教育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教育有着漫长的历史,我们就从其历史渊源谈起。

  一、人文教育的历史渊源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西方的人文教育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把教育分为“自由的教育”和“职业的教育”两大类。自由教育适合于“自由人”——有闲阶层,是进行最高形式的理性训练,其目的在于心灵的享受和陶冶,因而是高尚而文雅的教育,在实质上乃是人文教育。东方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家教育,通过正心、诚意、修身,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是儒家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表现出强烈的人文色彩。

  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爆发使人类终于开始真正地关注自己。人文主义者高举起人性、人道、人权的大旗,尽情讴歌人的体魄、人的智慧、人的力量,肯定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地位。崭新的人类观以热情的人文精神为内核,彻底唤起独立而完整的人性,从此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步入另一高层境界。而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工具,在人文理念的支撑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夸美纽斯作为当时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通过教育便可以把它们发展出来。这就是他著名的“种子论”。伊拉思谟奉劝教师们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象他们的兴趣和成人一样。他明确指出对待儿童“首先是爱,然后渐渐随之以某种自然和温柔的尊严,而不是畏惧,前者比后者更有价值”。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爱的人文精神思潮中,教育极大地促进了人性的解放。与此同时,他本身也带上了极强的人文色彩。

  大约从十六世纪起,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及科技革命的推动,技术主义日渐浸染了教育,可度量、可控制性,流水线生产、标准化作业使教育变为训练人的工具。工业化进程从教育中剥离了内在性与精神性特征,世俗化进程又抽空了教育的精髓,实用主义的生存态度使教育染上了明显的趋利性、工具性色彩。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在物质领域取得极大成功的同时,却陷入了精神领域的迷失。

  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事业,是文化的事业。教育显露的总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品质和思维个性。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和争取民主的独立运动的广泛开展,人的价值、自由和人存在的意义等人文理念再次成为时代关心的主题。教育的价值不仅是文化现象,同时也是精神和生命现象。当代教育便不止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使人通过文化价值的摄取,获得人生的真实体验,从而陶冶人格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正逐渐回归于为人,为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扩展丰富和提升而存在的本真意义。这就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

  二、儿童人文教育的现状

  哲学家罗素这样说过:“人和世界的接触是短暂的、个人的、有限的,那么,人是怎么对世界了解得如此之多呢?”其中介就是儿童。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人类学家泰勒说:“儿童是未来人的父亲”。儿童既是我们的前身,又是我们的未来。人类的幼仔期为什么在所有动物中持续时间最长呢?正如托尔斯泰所说:“那是因为大自然知道有多少河流必须跨越,有多少小径必须重新走过,大自然知道让成人与幼儿有更正错误、克服偏见的时间,幼儿可以掌握他们自己的呼吸韵律,重塑自己、同伴、家长和老师以及这世界的形象”。儿童是成人的基础,所以教育要从儿童抓起,人文精神的发扬传播要靠儿童教育。

  然而当前我国整个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正如著名学者项贤明所说:教育的意义基础在于生活世界之中,但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把科学世界的教育当作人的全部教育,而更为根本的生活世界的教育却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近代以来,教育的制度化特征不断得到强化,它不再着力于个体生命成长,而一味地彰显其作为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功能。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极大改变,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体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训练,轻情绪发展和情感上的严重失调。总之,人文教育极度缺乏。这种状况在中小学尤为明显,因为儿童年龄小,还不具有自我调节,弥补的能力,这样只能使之愈演愈烈,形成连锁反应,严重阻碍个体发展。我们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

  (一)教育的功利性

  儿童来到世界,像一粒具足一切的种子。这粒种子是自然进化的杰作,尽管他具足一切,如果没有成人的教育,他便不能成长。但是教育不能随心所欲,它应根据儿童生命的、精神的本性,而不是把儿童视为金银铜铁锡,任你锤打定型——那会使他们失去本性,会毁掉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天赋。但我们看到在早期教育、智力开发的热潮推动下,儿童从幼儿阶段起就肩负着学科知识学习的重大使命。“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家长惶惶不安。于是家长希望将大量知识尽快装进儿童“一穷二白”的脑子里,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英语、书法、绘画、舞蹈、钢琴、电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 可这“一切”并不是为眼前活生生的孩子,而是为心中预设的、标准的、理想的孩子。于是儿童生活的自然节律被成人意志所代替,儿童感到紧张和压力,他们离自己的生活世界就逐渐疏远,由一个活泼的、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的机器。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活灵活现地描绘自己的童年世界,那碧绿的菜畦、石井栏、皂角树、桑 、鸣蝉、大黄蜂……是怎样充满童趣的生动的可爱的世界呀!成人偏偏将儿童赶出这个多彩的世界,将他们赶进整天枯坐诵读的“三味书屋”。如今我们的教育者与家长又何尝不是这样,剥夺了孩子游戏的权利,学英语、学跳舞、学画画,把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就是这样,在大道理、抽象符号组成的世界里,本来天真烂漫、好奇好动的儿童变得呆若木鸡,像死气沉沉的小傻瓜。卢梭早就警告我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人们应当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现实生活中日益加剧的生存竞争,使成人以过早的忧患意识为由,赋予太多的责任与压力,葬送了每个孩子都应当拥有的欢乐童年。孩子心灵的绿野正逐渐被成人的愿望与揠苗助长式的掠夺性开发所吞没。另有研究表明:在富有成就的百位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中,绝大多数人在童年时期并不是致力于接受某种知识或进行某种技能训练,而是全面自由地发挥兴趣、特长和爱好,家长着力培养的是孩子对科学、对艺术的热情与执着,结果,他们终成大器。教育,尤其的对儿童的教育,我们首先要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天性,重视童年期的真正价值,把儿童当作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真正使儿童教育人文化,这比任何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更具深远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封闭性

  1、家长的溺爱使孩子远离独立

  在钢筋水泥浇铸的都市丛林中,孩子的惟一性聚结了父母家长过多的爱,被过度保护的儿童如温室中的花朵,脱离了真正的生活,脱离了自然。封闭式的家庭教育限制和约束着儿童的自由个性,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过分满足,在精神生活上却极度贫乏。独生子女得到娇惯和溺爱,孩子可能变成极端自私又软弱的人。他们对父母长辈漠不关心,不懂礼貌又极端苛刻挑剔,任性执拗。为什么父母用满腔的爱却换来失望与痛心?因为他们的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虚假的世界,他们没有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没有真正的人格尊重,没有给孩子自己的天空。

  2、大自然的远离使儿童失去童趣

  现代的孩子在高楼里居住,远离童年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现代的孩子生存于人造自然之中,他们看不到田野里的风和日出日落,听不到自由的鸟鸣虫声;现代的孩子有成堆的玩具和精致的模型,但他们不会制作出一只柳笛或木枪;现代的孩子勇敢体现在摔家里的东西,但他们不会爬树,没有机会走夜路。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获取,他们的性格中缺少坚毅和创造性。

  高楼大厦将儿童与真正的自然隔离。大自然是儿童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思维、语言的活的源头更是美与艺术的源泉。儿童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的潜移默化的陶冶与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是我们用一堵墙将儿童与大自然分开,于是他们不会观察、没有幻想、思维刻板,没有儿童应有的好奇与感动,不能用自己的五官、四肢、肌肤去接触,去感受这个多姿多彩、充满神奇的世界。于是,孩子失掉了欢乐的精神生活的源泉,他的自然天性无处展现,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心灵一片荒凉。儿童失去了美好的人文精神之源。

  3、同伴的缺少使儿童失去童心

  被保护起来的孩子面对更多的是成人的世界。一扇紧闭的门将外界拒之门外,儿童面对的是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同他们作伴的是电视机和玩具。出门上学由家长接送,在幼儿园是被组织起来由教师加以指导的同伴游戏,他们没有自由自在的同伴交往,他们不会单独去玩,去与陌生的孩子打交道。家长说外面危险坏人多,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侮,于是儿童的生活空间一点点被侵占,日益狭小。孰不知儿童之间的吵嘴实际是一次思想的交锋,是斗智,儿童交往中和攻击也有可能促进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孩子之间的打架也未尝不是对儿童体力、灵活性、果断性的考验。他说儿童间矛盾和冲突,实际是在群体中儿童学习交往技能,改进已有认知图示和去自我中心的一个极好途径。儿童正是在群体生活中相互模仿和学习的,与同伴交往给了儿童一个认识别人和自己的极好机会。

  冷峻死板的水泥和坚固的墙壁已设一道防线,让他们孤独地成长,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得到愉快的,多维度的健康发展。

  总之,功利的教育和封闭的环境使儿童生活在日益凝固化封闭化的空间里,离自己那种充满自然灵气的、人性色彩的生活越来越远。香港幼教专家陈淑安说:“现在的成人社会太早地框着我们的孩子,可爱的童心,可贵的童真都被淡化薄遗忘了。”无意的影响、无形的渗入使不少幼儿变成小成人,囫囵吞枣地模仿成人的言行,愈来愈远地离开了人生中最可宝贵、最可珍惜而又最短暂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儿童又变成了小大人,这真是绝妙的讽刺。我们的教育到底在做什么?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我们对人文教育的真正理解。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该怎么做呢?

  三、儿童人文教育的法则

  学者黄克剑将教育的使命归结为三个相互贯通的层次:接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并指出:“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可见点化和润泽生命乃教育之核心,教育之根本。这从本质上可谓和人文教育的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到杜威、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念是由尊重儿童天性,以儿童为教育中心,贯穿起来的。而瑞吉欧教育用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瑞吉欧教育认为教育应了解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世界、全方位接纳儿童的世界。儿童是教育的主人,教育培养的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独立见解,同时又关于与同伴商讨并能相互协商的人,是具有民主和科学精神的独立和完整的人。我认为瑞吉欧教育的实质即追求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以人为本,这也正是它成功的奥秘所在。我们确实应当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有所反思,有所触动,有所觉悟,有所改变。

  (一)尊重和理解

  尊重和理解儿童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的核心是理解并认可教育对象是一个独立主体,即尊重儿童的兴趣、愿望情感、需要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小时候住在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老板,然后换回所需的东西。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杂货铺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他后来回忆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影响了我终生。”这位杂货铺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智慧和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和理解的心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就是对儿童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卡尔×威特的教育宝典中认为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受到伤害,其结果是可怕的,一个本来可以取得极大成就的孩子,一个坚强好学的孩子,由于失去了自尊心,会很快变成一个懦夫,一个无赖。尊重其年龄特点和身心以发展需要,为他们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发展环境,才能使他们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完整人。

  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好动、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从人类本性来说,人是一种有精神生活的生命,这就是精神生活的本质与方式之一,就是有“求真求知”的需要与能力,这也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完善与进步,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所以,我们要珍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世界对儿童是新鲜和令人惊奇的。为什么星星会发光呢?为什么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难道他能像人一样看见吗?为什么有白天黑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应认真对待儿童的每一个问题,它不仅帮孩子揭示大自然现象的本质,而且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他认为师长应回答儿童的问题,和他们一起关注周围世界——这是思索的第一所学校。童年时期的好奇和惊异不仅引发当时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而且往往引导着成人后来的伟大发现。爱因斯坦五岁时面对指南针时的惊异和威歌思伏斯发现毛毛虫化蝶时的激动分别引导他们走向伟大的科学发现。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应当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喜,关注孩子的关注,感受孩子的感受,智慧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2、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乐”才是根本,这也是对人性的尊重。儿童有游戏的需要,在儿童眼里,它是最快乐的事,在家长眼里,它是浪费时间的。事实上游戏对儿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儿童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最复杂的东西;与人合作,自己动手动脑筋解决问题,语言交流,动作表达……有人这样描写游戏:“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怎样玩以及玩的时候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彻底、真实地、自由地表现,这就是游戏。

  然而现实的教育以工具理性为导向,将生硬僵化的书本知识硬塞给儿童,排得满满的时间表中从没有游戏这一项。人被作为工具生产出来,没有激情、麻木且呆板。杜威曾说过:“对于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经常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成人只有通过对儿童不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成效。”让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游戏,从而才能更好地发展人格,唤回自由自在的天性,始终如一地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情。

  3、接纳儿童的个别差异

  每个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的、非常耐读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师长用智慧和感情去理解。教育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艺术,没有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儿童。每个人在他自身都有是有价值的,他具有内在的潜在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潜伏的,需要被唤醒。

  光谱方案强调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信念是每个儿童都是有价值和平等的,都有自己相对的强项。智慧的力量并不是固定的,通过教育的机会和一个充满激励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一旦儿童的强项被发现,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一个更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教师应设计出与学生认知差异相适应的教育,教育应当努力给所有学生提供最大发挥个人潜能的学习机会。个体的差异不是开展教学的障碍,而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传统教育以培养精英为导向,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神圣目标——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应让每个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并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光谱方案在教育的人文化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二)真爱和关怀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代名词。”儿童每一个细微的量变,都是在积累和孕育着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成人的理解和宽容,则是促进儿童加速前进的动力。爱是儿童心理需要的核心,是启动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力量之源。

  1、家长的真爱

  对待儿童应像对待花朵一样,让其自然成长,不同的是花儿需要水和肥料,而孩子需要充分的爱,不是溺爱,而是真爱,过分“无微不至”的爱只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生活中有些家长的爱,施之过严,实行棍棒教育;有的则施之过宽,导致溺爱。真爱应该是关心,尊重,是让孩子承担一定的责任。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要从精神方面、思想方面关注其成长,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才是全方位的真爱。

  2、教师的真教育

  “真教育”是陶行知提出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力。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内心的深处。”它是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我们要懂得儿童”是理解之心;“拜儿童为师”是平等之心,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是责任之心。总之,没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可见,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性范畴中,或是简单加上情感、意志、直觉等非智力因素,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所以,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融感情、激情、关爱于教育过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层面。

  在实践中,让每一个儿童感到关爱,教师的爱心是儿童最渴望的心理需求,是母爱情结的自然延伸。为人师者要善于赏识接纳、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去与每个儿童交流沟通,用爱心温暖感染儿童的心灵。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信任,强调每个孩子的潜能,重视其活动积极性,给他们承担任务的机会与信心,让他们在自信的环境中发展。让每一个儿童体验到成功,对不同孩子提出不同和个性化目标,给于充足的材料和多样化的展示机会,充分发掘儿童的闪光点,给他们激励性肯定评价,结果就会像罗森塔尔效应那样,每个儿童有价值都得到充分肯定,个体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宽松的环境

  瑞吉欧教育是这样定义环境的,“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整个教育取向的重要位置。雨后地面的小水坑就引发儿童的兴趣,马拉古奇说如果成人不加限制的话,这一池的积水可成为一个让孩子尽情探索的世界。的确,水坑里光与色的变化,水的透明性和水中倒影里的另一个世界,让他们兴奋、好奇,他们把小水坑里的探索活动不断加深拓宽,形成“小水坑里的智慧”。这仅仅是瑞吉欧教育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价值的一个例子。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

  1、自然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大自然是思想、语言、美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是蓝天下的学校,是活教材和大课堂。他让儿童走进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通过童话、探索、游戏等方式满足儿童的探索欲望,让儿童在探索与发现中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锻炼自己的思维、表达、发展自己的才能。儿童是热爱梦想的,他们关注大地、亲近自然,那是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人情人性的世界。教育应重视儿童的兴趣特点,让儿童融入自然,使身心和谐发展。

  2、心理环境

  我们也应关注儿童生活环境的创设。儿童的生理水平决定了他们需要温暖、舒适、需要有安全感的环境,这样有助于儿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如果整个氛围是平等、友好、亲密的自由的,每个儿童是独立的、受尊重的,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就会形成一种健康、合作与安全的人际心理关系。儿童的成长必然是快乐的,更具人情味的。

  (四)人性化的教育艺术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每个儿童都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在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特殊性,人性化的教育应以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和平等观念为基础,巧妙运用各种教育艺术,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当儿童有能力但意愿水平下降时,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合作者;当儿童到了自己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参与活动这一层面时,教师的角色是提醒者、监督者,最后还可以成为授权者。每一个活动中都蕴藏着无穷的教育契机,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

  叶澜教授的一番话更是今人茅塞顿开。“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兴奋?当学生过于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这是对教师教育艺术的高标准高要求,更揭示了教育艺术的本质含义。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儿童则是成人之基础,儿童的人文教育更是塑造完整个体、完善成人个性的根本。在“功利主义教育的传统与现实的双重背景下,儿童的人文教育更凸显其意义和价值。儿童人文教育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河南省开封县县直幼儿园 郑邵亭)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幼儿教育  人文教育  家庭教育  科学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