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试论幼儿的探究性学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 08:55  红缨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评估标准中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与策略: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即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园自98年接受《广东省课程改革指南》实验以来,一直以“探究学习”为导向,指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提倡幼儿主动参与、自由探究活动,在与成人、同伴、材料、环境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一、幼儿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活动是一个由老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幼儿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在探究问题中,进行探究性学习。

  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幼儿阐明“原因与结果”这个基本概念时,教师设计了“小车在哪跑得快?”这个活动。幼儿进行了提出问题——实验研究——运用方法——陈述结论等探究活动,即开展了探究活动的三个阶段性研究:自由探究阶段——引导探究阶段——分享交流阶段进行探究活动。

  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将实验过程的各个信息加以处理、总结发现了“原因与结果”的内在联系,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汽车在光滑的塑料板上走得远,在地毯上走得近。教师在活动中也帮助幼儿进一步提升了知识经验:总结出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行走的距离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阻力的关系。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走得越远;表面越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走得就近些。在这活动中孩子学会了找身边的材料进行测量、学会了与同伴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了解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性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多元智能。

  在探究活动中,孩子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有不同的优势智能,体现出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有的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强,教师在“舀水”活动中,让语言表述强的幼儿到讨论组参加讨论。在讨论“水很少时用什么工具?”有的幼儿说:“大的碗、盆不实用,但是大的盆装水多”。另一幼儿认为“用小的工具可以把水舀出来,虽然水装得少,但是会很快舀完”。还有的幼儿说:“可以把装水的大盆倾斜再用其他工具舀”。对于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幼儿,教师就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水在量多、量少时所用的不同工具。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舀量多时可以用大一些的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只有一点水时用小勺、汤匙、棉布、海绵等。有的幼儿自然观察的智能强些,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就创造条件开发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如: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中,幼儿用记录单、统计表进行了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状况,比较每天成长的变化……,-幼儿的优势智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使幼儿更有自信,更有兴趣投入活动,在活动中不断获得发展。

  3、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孩子可以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设计活动,游戏是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有一次我们做“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教师简要地讲解了游戏的内容、玩法与规则,就请幼儿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教师在观察幼儿的活动中发现,扮演小偷的幼儿总是赢家,扮演警察的幼儿总抓不到小偷。有的孩子玩游戏的兴趣有些不那么高涨了,教师就启发幼儿:是不是游戏的规则对小偷有利,对警察不利呀?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于是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并最终分成三个小组来玩游戏。第一组,完善游戏规则。幼儿分组活动后,这组的幼儿自己重新组合:有的两人一起游戏,有的四人、六人一块玩,当时教师有些纳闷:“你们这小组怎么要这么多人呢?”孩子说:“这个游戏一个警察不容易抓住小偷,我要几个便衣警察躲在出口等小偷跑出来,就上去抓他!”孩子在活动中,自己萌发了完善游戏规则的意识,并会使用一定的策略。第二组,规定警察与小偷的活动范围。这一组的孩子在游戏中,老是抓不住小偷,他们就很有创造性地用粉笔画出警察与小偷的活动范围,限制小偷的自由地界。在场地中画了一些网状的符号,说这是炸弹陷阱,小偷要是踩着炸弹就可以抓住他了。孩子在游戏中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提升了游戏的价值。第三组,限制小偷的行动路线。这个游戏,警察要很快地抓住小偷,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小朋友就想办法,圈画出小偷逃跑的出口,限制了小偷出逃的路线,好让“警察”能更有把握地抓住“小偷”。孩子们在这个游戏中,自由地思考、创造性地进行活动。教师也能在这个游戏中清楚了解到,孩子学会了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的真实过程。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怎样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地介入,更好、更全面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问题“结”出现时

  问题“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会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做“吹泡泡”的探究活动中,幼儿对如何吹出特大的泡泡特别感兴趣,可是他们在实验中,无论如何也吹不出特大泡泡,于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些建议:是不是吹泡泡的铁丝圈太小了?还是泡泡水不够浓?或者是吹的时候气息的问题?教师与幼儿重新进行实验,寻找失败的原因,最后,经过查找资料,发现了问题的所在:铁丝圈需要绕一圈棉线才能吹出特大泡泡来。

  2、当幼儿探究兴趣即将消失时

  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遇到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们的兴趣总是高昂的,可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当幼儿兴趣点即将消失时,教师此时的适时介入才是积极的。如在积木区进行“如何用积木搭高”探究活动,幼儿可以用积木区中的各种积木搭高,再统计出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并记录数量和高度。刚开始,有的幼儿用圆柱积木搭了一会儿,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用了哪些积木。可没搭多久,有的幼儿搭得不稳老是倒下来,他开始泄气,正要放弃不玩了,此时,教师看见了,给他一些平整的木块,把圆柱放在木块上,让孩子一层一层地往上搭,结果圆柱不会再倒了,教师让幼儿思考“为什么刚才积木爱倒下来,现在反而不再倒了?”孩子搭得越来越高,兴趣也越来越浓,并在搭的过程中发现了怎样搭得稳的原因。幼儿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便会不自觉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进行,会更专注地探索。兴趣消失时,教师的适时介入对幼儿是非常有帮助的。

  3、当幼儿把问题“球”抛向教师时

  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成为幼儿探索、实验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位观察者、引导者。幼儿在活动中萌发出许多研究性问题,当这些问题的“球”出现时,教师不是生硬的去抢孩子的“球”,而是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了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在认识“西柚”活动中,有的幼儿不知道西柚的正确吃法,拿起西柚直接放进嘴里咬,教师在旁观察,看他是否还继续这种吃法。结果,孩子望着老师,希望老师帮助他。这时教师让他观察其他孩子是怎么吃的,教师没有把答案直接抛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学会用正确的吃法吃西柚,接着教师还让他思考:还有哪些水果像西柚这样剥皮吃的,用笔记录、统计下来。幼儿在与教师的一抛一接中,成功地解决了各种问题“球”,初步学习有效地解决问题。

  4、提供机会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学习的时候,应多观察他们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无论幼儿的办法是对还是错,他们探究的过程相比结果更重要。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并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来检验、归纳结论,完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幼儿高水平的思维。在认识几何图形并用各种图形组合成机器人,有一幼儿很快就拼成了,向老师介绍他的作品,教师说:“你的机器人不错,要是能挂起来,让别人也欣赏一下多好呀!”他看了看,从美工区找来了透明胶、白乳胶问老师:“老师,该用什么胶粘好一些?”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觉得呢?”幼儿一开始选用了白乳胶,发现机器人变得湿湿的、粘糊糊的,就换用透明胶,粘好后交给老师。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帮助幼儿解答疑问,而应创设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会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好得多,因为这样做,不仅帮助幼儿解决了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幼儿学习用报告的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

  幼儿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报告中使用多种语言如:文字、图画、符号、照片……用别人能听懂、看懂的话写下来、画出来,与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如:在“舀水”活动中,幼儿讨论舀多的水与舀只有一点水所用的工具有啥不同时,他们通过实际操作认为舀水多时可以用大一些容器如大碗、盆、水桶等,舀只有一点水时用小勺、汤匙、棉布、海棉等。在活动中,他们记录了自己使用的工具以及与对照组进行舀水的状况,并且用记录单、分类表进行了统计、记录。幼儿珊记录了舀水量多的各种有效工具,幼儿坤用太阳上升的高度表示水桶里水量的多和少。

  从幼儿不同的回忆描述、各类的记录中,教师发现了幼儿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思维表达方式。幼儿在浅显易懂的图表、记录单中分享到其他幼儿的学习经验,也间接地学到知识经验。

  6、教师适时帮助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幼儿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教师还应适时提升他们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归纳结论、分析实验结果,比较实验设想、实验验证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异同,提高幼儿探究学习的能力和高水平的思维。这种活动教师主要是在活动后的回忆环节进行,教师也可以在实验完毕、探究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时进行,如吹泡泡活动后,教师请幼儿参观主题活动的展示墙,回顾哪些活动是自己最喜欢的,哪些活动是最不喜欢的,哪些活动在实验后就能明白的……并总结出制作泡泡水的材料与比例,干手和湿手穿过泡泡膜时泡泡破与不破的原因,能吹出大小不同泡泡的秘密,体验吹特大泡泡时成功与失败的实验结果的异同,不断提升幼儿的知识经验。

  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只有打破单一的思维表达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有助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就能培养出有秩序、有条理、有逻辑高水平思维能力的幼儿,更好地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白沙岭幼儿园 林惠英)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幼儿教育  探究性学习  多元智能  角色定位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