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日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10:46   

  目前,日本的小学有近9成在实施英语教育,这个比率乍一听不算低,只是,看看实际内容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英语教育并没有被作为正式的必修课,只不过是每月1-2回,利用“综合学习”的时间唱唱英语歌、玩玩英语游戏和教一些简单的英语问候语而已。其教育目标也仅停留在“创造孩子们亲近英语的环境,培养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已。

  最近,日本教育界开始就是否要在小学高年级把英语教育作为必修课来实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部分教育专家认为,战后日本的英语教育总的来说是失败的。大多数人花了长达几年、甚至10几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最终仍然不会使用英语。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英语教育进行反省,从小学开始就应把英语教育作为必修课,这样才能立足于日益国际化的时代。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异议。首先是与日语(国语)能力的关系。现在日本孩子的国语的读解力已经在明显下降,在这个时候再增加英语学习的话,有可能导致国语能力的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也随之下降。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育人才的确保问题。要熟悉英语的发音当然是聘用外国人讲师比较理想,另外孩子们也可以从外国人讲师那里直接学习和了解到该国的地理和文化。但要确保日本约2万3000所小学校的外国人讲师需要一笔巨大的费用。

  今年3月底,日本文部科学相的谘询机关,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外国语专门部会经过讨论,总结出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实行英语教育必修化的报告书。这个必修化的决定如果被正式采纳,将会在2006年内改订教育大纲(学习指导要领),并可能于2010年正式付诸实施。

  变成必修课后英语授课时间是平均每周1小时。不过,尽管是必修课,也并不是把它作为一门“教科”来学习,而是仍然与道德和其它特别活动一样被放在“综合学习”的时间学习,也不进行考试,理由是担心考试会“增加从小学就讨厌英语的人数”。其目的仍然是“培养与外国人积极交流的态度和加强国际理解”。强调通过听、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和语句,让孩子们“适应英语”,从而顺利自然地进入中学的英语学习。

  从上面的情况不难看出,日本正式的英语教育是从中学开始的。现行的日本中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外国语授课时间是每学年105个课时(1个课时50分钟,约每周3次),要求中学生达到的目标如下:

  听:适应于听英语,能够听初步的英语,并了解说话者的意图。

  说:适应于说英语,能够用初步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意图。

  读:适应于读英语。能够读初步的英语,并了解作者的意图。

  写:适应于用英语写。能够用初步的英语写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英语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情形。

  中国的英语教育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而且和语文、算术等课程一样,都被作为必修的主科,要进行考试评比。中国实施的是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10年一贯英语教育。小学三、四年级每周授课4回、每次20分钟;五、六年级每周2次40分钟授课、2次20分钟授课。上了中学以后都是每周4回的45分钟授课。

  实际上上述只是国家制定的一般课程标准,在英语教育盛行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实际授课时数要远远超过这一标准。

  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2001年版)对以往过于重视语法和词汇的解释进行了改革,更加强调和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所谓综合运用能力包括言语技能、言语知识、学习愿望和态度、学习策略以及对异文化的理解能力等5个要素。

  就综合能力还具体设定了1-9级的到达目标。三-四年级要求达到1级的各项目标、四-五年级要求达到2级的各项目标。中学毕业时,要求达到5级,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8-9级的各项目标。

  我们来看看中学毕业时要求达到的5级目标的规定:

  听:能听懂自然速度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说:能够就平常的话题提供信息,简单地陈述自己的意见,能参加讨论。

  读:能够根据自己的目的,使用基本的阅读方策获得情报。

  写:能够独立地写出短文和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由以上列举的事实不难看出,无论在授课时数(量)方面,还是在教学要求(质)方面,中国的中小学英语教育标准都要远远超过日本。身在日本的华人家长,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特别是对于打算几年后带著在日本中小学就读的孩子回国的家长,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键字: 中日  英语  教育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