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板”和“花架子”
父亲带着学生玩了40多年的“老鹰捉小鸡”,儿子教孩子玩自制的“保龄球”
“大家瞧好啦!”说话间,尚志波弓腰、曲肘、沉肩,右手把球向前一送,右腿还特意往身后一别,嘴里叫声“咻”,但见那掉了两块皮的破篮球,骨碌骨碌地径直往前滚,刚巧撞倒了20米开外的5个塑料瓶。
尚志波今年24岁,是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漫海小学的教导主任。这会儿,他正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体育课。“外国小孩儿就爱玩这个。”尚志波开始向大山里的孩子们“推销”他刚开发的“保龄球”。
在那里,尚志波的父亲54岁的尚德详也常给学生上体育课,玩的最多的项目是“老鹰捉小鸡”。
提起尚德详,同心乡没有不知道的。42年来,被他那只大手抓住的“小鬼”不计其数。在教育局的档案里,尚德详的教龄是38年,实际上,他从12岁小学毕业就开始教书,最早那批玩“老鹰捉小鸡”的学生现在也都50多岁了。
乡亲们原本说起尚德详都尊称“尚老师”,因为全乡就他一家姓尚。直到6年前,他的儿子尚志波从思茅师专毕业回乡任教后,大伙儿不得不改改称呼,他们管尚德详叫“老尚”,管尚志波叫“小尚”。
不曾想,自从小尚做了教师,这父子两代教师就在教育观念上卯上劲儿了,谁也不服谁。
小尚总是劝:“爸,老脑筋要改改了,不能总这么古板,这‘小鸡’都捉了40年啦。”
老尚反驳道:“你这保龄球就是搞形象工程,玩的都是花架子。”
“素质教育”和“应试环境”
儿子推广新的教学方法,父亲认为是“瞎胡闹”
尚家父子的分歧始于一个教师培训项目。
2000年,云南省教育厅和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开发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项目,该项目主要是在小学教师中推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体系。
2003年,漫海小学被选为项目试点学校,小尚也和几位年轻的老师一起参加了培训。让老尚吃惊的是,一年后,这个才20出头的儿子居然挂着“乡级督导员”的头衔回来了。
小尚可真不含糊,一回来就先围着教室里的桌椅板凳转了3圈,最终他把每两张桌子拼起来,让6个学生一组围坐着上课。每堂课,他只讲20分钟,剩下的时间搞分组学习。
那段时间,老尚在儿子的笔记本上发现了不少新名词,诸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物教学”……有一次,他还亲眼看到,儿子在数学课上教平均数,居然让学生离开教室,在操场上做起了“切西瓜”的游戏。
老尚坐不住了,作为这个乡资格最老的教师,他打算会会这个“瞎胡闹”的儿子。
其实,小尚在接受培训的时候就被告知,未来回乡推广项目时,最大的阻力就是老教师的不认同,可他没想到,第一个泼冷水的竟是自己的父亲。
那天,小尚被老尚的电话叫到那苏河小学,一进教室就见老尚沉着脸。“桌椅是这样摆的吧?”老尚劈头就问。小尚这才发现,课桌椅已经摆成了分组学习的阵势。“老爷子有准备。”小尚嘀咕。老尚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来,“你看,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孩子们扭脖子斜眼看黑板,老这样对身体发育会没影响?”
小尚解释道,每周孩子们在小组当中的位置都要轮流转,同时小组之间也轮流转,所以一个学生坐在这儿只是一小段时间。“小组转,大组转,就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小尚给老尚比划着,小尚说这种教学方法是跟国际接轨,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不过,无论小尚怎么解释,老尚还是觉得自己教了42年的、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方法实在,孩子们一堂课下来学的知识多,在考试中能得高分。而素质教育看上去课堂上很热闹,孩子们也有积极性,却跟不上当前应试的形势。
爷俩儿不欢而散。
“新观念”和“老经验”
新式教学法竟考出好成绩,老经验也被实践证明有道理
谁也没想到,几个月后,老尚居然走了3个钟头的山路,主动跑到漫海小学向儿子取经来了。原来,在最近一次全乡统考中,漫海小学这个全县条件最差、常年倒数的学校竟然取得了全乡第三的成绩。另外,老尚还发现,这些山里的孩子突然变得自信、开朗了,见到来参观考察的外国人,居然能侃侃而谈!
老尚拉着小尚坐到椅子上,自己站到讲台前讲课,让儿子给他把把关,顺便讲讲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老尚模拟的是数学课,内容是认识“时、分、秒”,“我一般会先问学生,‘你几点钟起床啊?’”
“这个问题不好。”小尚打断他,“您不一定要用‘封闭式提问’,可以试试‘开放式提问’”老尚赶紧掏出老花镜戴上,把小尚说的两个新名词记在本子上。
“你问几点起床,他们肯定说6点半,这是死的。”小尚解释:“您可以问,对时分秒有啥认识,哪个来说说?”因为这样问后,孩子的思维会更活跃一些。
听了儿子的话,老尚频频点头,一抬眼,突然发现教室的桌椅板凳又归原位了。“你咋不让孩子们转啦?”老尚问。
小尚有些不好意思。原来新坐法没用多久,不少孩子反映脖子疼难受。小尚找机会跟英国救助儿童会的专家一打听,原来国外使用的课桌椅是特制的,每个座位都能转动。不管老师走到哪儿,孩子们都能随时面朝老师。于是,小尚决定让学生回到原位,如果必要,则可以实行前后4人的小组讨论。
听了小尚的解释,老尚嘿嘿地笑了。“你有你的新观念,我有我的老经验。”老尚拽着儿子的胳膊说:“以后谁也别争了,你有空就回家,咱们好好切磋切磋。”
年轻教师的“闯劲”和老教师的“安心”
“菜味都长在根上,要种菜就得厚厚地培养根”
眼瞅着德高望重的老尚被小尚给“招安”了,同心乡的老教师们也开始接纳“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个新事物了。
作为督导员,小尚给这些老教师打的成绩基本都是“良好”。“别看他们刚开始不乐意,一旦接受了新观念,比我们年轻人可上心多了。”不过,小尚也发现,老教师们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比较费劲。
不过,这并不影响年轻教师对老教师们的敬仰和尊重。小尚说,自己小学一到三年级就一直在父亲班上,父亲这40多年的教书生涯,也培养了不少人才,现在每年教师节都会有远方的学生寄来贺卡,以表达自己对启蒙之恩的感念。
年轻教师最不能理解的就是老教师那份“安心”。小尚说,其实年轻教师都不愿困守在穷山沟里,总想着外面的世界是宽广的,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出去闯闯总有点不甘心。因此,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像父亲这样的老教师,一辈子只做“老鹰捉小鸡”这一个游戏。
直到现在,小尚还承担着拖老尚回家吃饭这个艰巨的任务,从他记事起,父亲常常放了学不回家吃饭。每次母亲都会气得交给儿子一根鸡毛令箭,让他把父亲找回来。“其实他就在教室里,给几个孩子补课。”小尚从那时起就不明白,像逼着学生“背书”“做题”这么土的教学手段,父亲也能一干就是几十年!
小尚也常常问父亲,怎样才能向他这样心境平和,有耐心。老尚总是笑而不答。没办法,小尚自己没事练书法,希望自己干事情能沉得下去。一次,他临摹《菜根谭》,看到这样两句:“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小尚若有所悟,写下来拿给父亲看。
老尚不大懂古文,不过他对“菜根”倒是有些认识。他告诉儿子:“老一辈的人都说,菜味都长在根上,要种菜就得厚厚地培养根。”
如今,乡亲们见着老尚都会拍拍他的肩膀:“老尚,有小尚接班,你该享享福啦。”每到这时,老尚总是咧着嘴嘿嘿地笑。 (记者 蒋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