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儿童心理专家宗春山答疑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 11:23  新浪育儿  
儿童心理专家宗春山答疑实录
为您服务栏目主持人王小骞与儿童心理专家宗春山

  7月17日10:30,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与新浪亲子中心特邀心理专家宗春山,与网友在线聊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以下为聊天实录:

  视频:儿童心理专家谈幼儿心理教育

  主持人 :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王小骞。我们的《为您服务》节目从7月12日开始到8月4日,每周一三五都会进行网络上的一些直播,来跟我们的电视直播进行一种立体的沟通互动。每周一三五的网络直播当中,我们会每一期设定一个话题,请来相关的专家跟我们共同探讨。

  在网络上这种交流相对来说更要轻松一些,谈的要具体一些,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们联系,你可以通过电脑参与,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或者是3g.sina.com.cn。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跟我们取得联系,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儿童心理卫生方面的。现在放暑假了,有的时候家长可能到了暑假的时候,对孩子更加不知道应该怎么管理,怎么人他们去度过自己的暑假,有的时候在假期当中也会发现孩子心理好像有一点点失控或者是不好控制等等。今天我们请来的专家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先生,宗主任您好,先跟我们从最基础的扫扫盲,什么叫儿童心理?

  宗春山 : 刚才主持人说了,把儿童心理作为第一档节目来播出,我觉得这个特别特别特别的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老百姓常说一句话“盐打哪儿咸,醋打那儿酸”,我们每个人都从胎儿、婴儿逐渐成长成为一个人的。我们从最初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就决定了我们一生成长的一个根基,据说在埃及金字塔里曾经发现几千年前的一粒种子,数学家推算过,如果当年这粒种子种植下去,现在可以养活几十万人口,但是它没有种下去,还是一粒种子。儿童最初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我们每一个人今后一生最初的一张白纸,我们把第一讲放在儿童心理这个角度来谈,说明我们对人的重视,对人最早期成长一个关键期的重视。说白了就是我们找到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

  主持人 : 一般来说我们看一些影视作品或者一些浅显的心理学的了解,好像一个人心理相对来说有一点极端甚至变态,好像都能追根溯源到儿童期。家长好像负的责任就特别重大,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通常是包含哪些方面呢?

  宗春山 : 应该说儿童的心理,如果就心理学上来讲,理论上讲,没有太大区别,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知、情、意。比如知是认知、感知、思维。情就是人的情感,意就是人们的意志,意志不是通常老百姓说的意志、品质,不是道德层面,是人心理层面的一个东西,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实际上儿童和成年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处在一个发育期、成长期,他所有的问题实际上都和他特殊的成长期有着很大的关联。其实我们如果把人的心理一定概括成两个字,没有办法再简单概括成两个字,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就是关系。儿童是在关系中去成长,去塑造自己的心理。其实成年人也同样在关系中发现自己,然后完善自己。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学派的说法,他把儿童分成这样几个关键时期,一个是口欲期。这说明什么呢?人最初的情感、人最初的需要和心理都是通过口腔的吸吮和刺激完成的。这时有两个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孩子一生下来,他就会对他口唇的刺激特别敏感。现在婴儿一生下来有这样一个过程,叫腹触,把婴儿放在妈妈心脏的位置,你会发现很多婴儿会自主不自主地寻找乳房,然后吸吮乳头,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是没有这种本能人就死掉了。这样一种关系建立,实际上是母子关系最初的建立,这个建立非常重要,就是这一瞬间就把母子之间本能的一些东西联系在一起。按弗洛伊德的说法,他的情欲、情感所有都是在口唇这个位置发现和探索的,这个时期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依恋。

  刚才我谈到,如果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把心理学概括一下就是关系。婴儿的口唇解决的最简单的问题就是解决依恋的问题,依恋他的母亲,依恋他的成人环境。这时就是因为这样一种东西,认知、情感就建立起来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婴儿在摇篮里哭,这时如果大家谁也不去理他,他就会哭来哭去就不哭了,但是结果认为这个世界是冷漠的,没有人关注他。

  主持人 : 可是如果他一哭你就去抱他,他就会想“哈哈,只要我一哭他们就来抱我,这样的话,我以后没人抱我,我就哭”,就把他宠坏了,这是一个矛盾。

  宗春山 : 应该多抱抱,儿童哭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心理上的原因,疾病或者是饿了,一般没有这两种原因孩子很少哭。第二,我们把哭当成,比如成年人哭是痛哭,婴儿哭是不是也是痛哭?其实不是,因为婴儿没有语言的功能,只好用哭的方式跟成年人建立一种联系。

  主持人 : 您指的是婴儿,如果是幼儿是不是另当别论,比如3、4岁的孩子。

  宗春山 : 另当别论,因为我们说的是口欲期,是刚刚出生到一岁,这时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 我担心我们刚才讲了这一番话之后,所有的爸妈一看我儿子、女儿一哭我就抱他。不是这样,一岁前的孩子要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信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让他知道世界是温暖的只要我发出信号,这个世界就会给我回应,这时他一哭你可以哄他、抱他、安慰他,唱催眠曲。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已经3、4岁,已经懵懂懂事,拿哭做要挟,这时是另一回事。咱们说一些具体的,比如儿童心理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疾病是一些什么样的病?

  宗春山 : 很简单,比如对他的口腔刺激不足,说白了一点,现在的母亲基本上不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子,有一些替代品。所以现在广告里,包括国外广告,是绝对不允许做代乳品的广告的,牛奶广告是不可以做的,一定是母乳,这在国际上已经是立法了。为什么?现在很多的母亲恰恰是不用自己的乳房喂养孩子,口腔刺激不足的孩子成年以后会怎么样呢?会形成很多口腔刺激的一些问题,比如说酗酒、抽烟、唠叨。

  宗春山 : 所以有的孩子很奇怪,为什么天生唠叨,这是早期口腔刺激不足,吃瓜子、絮叨、喝酒,总在刺激他的口腔。我就不抽烟、不喝酒、不磕瓜子,是因为我4岁才节奶,也很痛苦。

  主持人 : 你很幸福,你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谁絮叨、喝酒,追根溯源问问你妈妈是不是当年没给你吃母乳,刺激不够。

  宗春山 : 比如孩子多,到他那儿两嘴,到他那儿两嘴,到你那儿就没有了。

  主持人 : 除了母乳刺激之外还有其它方式吗?

  宗春山 : 奶嘴也可以,但是奶嘴的喂养恰恰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在吸着母亲乳房的时候,母亲产生心理上的刺激,就会对喂养婴儿有一个非常好的冲动和愿望。这种感情的建立是奶瓶代替不了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孩子亲子问题多?就是因为现在母亲没用自己的乳汁来喂。

  主持人 : 除了没有用母乳喂养,让孩子絮叨、吃瓜子、喝酒、抽烟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宗春山 : 口腔刺激不足给他今后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问题,比如老喝酒,好絮叨,好吵架等……还有后天的道德问题,但是最初的,因为口腔刺激不足归有这些问题,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还有其它观点,我比较崇尚这一点。

  主持人 : 如果真的这样,不喂养母乳就应该判刑,这造就了多少后患。

  宗春山 : 所以很多人说,为什么我们总说母亲很伟大,可以把孩子抚养大。其实看看那些猫、狗,他们都会用乳汁把小猫、小狗带大。从这种角度讲,母乳乳房的刺激,使他有一种幸福感和快感,这是所有的生物、动物都具备的,不是人的伟大。所以,从这一点来说,人只有用母乳喂养才算伟大的地方。

  主持人 :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常见的儿童心理上的一些疾病,您讲了,由于没有进行足够的口腔刺激而引发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些什么呢?

  宗春山 : 如果对他关注不够,他还有强烈的挫折感。这个挫折感大家都知道了,挫折感会带来攻击,如果最初他哭、闹的时候,我们曾经忽视他,对他的心理就会产生这样的挫败感,对人不信任,在成人社会里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在这个时候也同样有你刚才谈到的问题,他会哭和闹,按照弗洛伊德说的是本能的东西。其实现在成人你发现,有些人稍微有点不如意就摔东西、发脾气,还原到婴儿那儿的时候就是自己抓自己,甚至自残。当过爸爸妈妈的都知道,孩子哭闹的时候就在抓。实际上当成年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也有这种情况,摔东西、打人家、骂自己、伤自己,这是早期婴儿本我的东西没有主力好,那时需要满足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就哭闹。光一岁之内就决定人一生中这么多东西,所以按照精神学的观点,最初养成的东西或者最初缺少的东西,人要用一生的时间解决。

  主持人 : 有一个跟我们现在对话非常接近的问题。

  网友:儿童有错误举动,但又特别强,不认错的时候,是该坚持原则还是应该以其它事情化解、转移问题的焦点,宗主任您个人怎么认为?

  宗春山 : 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么讲呢?我因为做儿童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东西是儿童观。什么问题都不是从成人角度看,都是从儿童角度看。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成年人有这样的一个思维定势,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所以,所有儿童的问题在他眼里都是你是错的,我是对的,你有问题。这种情况下,他就用自己的东西要求孩子,但实际上在孩子的眼里认为我是对的,我没有错,而且有些事情还真是这样。

  主持人 : 我觉得大人总是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像您说的,大人已经判定了这个是对的,你做的是错的,你不用说了,你不要再这样做了,听见没有,听见没有!孩子一下子缩回去了,不敢再跟你辩解,但是他内心是不服气的,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种情况。

  宗春山 : 弱小的情况就经常说假话,阳奉阴违。昨天我在重庆讲课的时候还有一个家长跟我提出这个问题,说一套做一套,当面答应我,但实际上做另外一套,因为家长认为你是错的,所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要求做的时候,孩子就不愿意做,我就做我自己认为对的。

  主持人 : 我上小学第一天,排上学入队,我的班主任当时说,因为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根本不知道集体生活的一些规则。老实说看着前面小朋友的后脑勺,站队的时候需要看着前面小同学的后脑勺,意思是说这样队伍就直了,但我当时很小,6岁多一点,哦,明白了,奉老师的话为圣旨。出去排队的时候,第一个小孩鞋带开了,蹲下去系鞋带,我看不见后脑勺,我趴着看同学的后脑勺,我执行老师的命令,老师就狠狠批评了我,说我散漫、不守纪律,没上幼儿园就是不行。他没有给我说话的机会,其实我是为了看后脑勺,是为了执行他的命令。因为小孩的思维没有那么丰富、立体,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宗春山 : 而且他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套孩子。我讲一个小笑话,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孩子去上街,见到了一个叔叔,叔叔夸孩子真好,给孩子一块糖,孩子就吃了。妈妈心想我们该走了,跟孩子说,儿子该跟叔叔说什么了?他想应该说再见了,这是成年人的思维,儿子说再给我一块糖。所以我们总是用成人的东西要求他的时候,你说那个话符不符合他的逻辑?太符合了,还想吃一块,但成人说你不对,怎么说这句话,没出息,应该说跟叔叔说再见。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成人的问题。

  网友:我的孩子今年上二年级,考试的时候总是马虎,计算往往不写得数,丢字拉字,怎么帮助他?马虎是一种普遍的儿童当中的现象,怎么办?原因是什么?

  宗春山 : 原因比较多。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大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学习没有乐趣,学习不是我的事,学习是我妈妈的事。所以做的时候基本上不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责任在人的心里体现出两个字:严谨。既然认为这不是我的事,不要那么严谨,不写也没关系,反正我妈妈在后边盯着,这是一个大原因。

  第二个小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家长有这样一个习惯,“孩子,你把学习成绩考好就行了,其它不用你管”,比如生活上的事不用他管,衣服不用他穿,甚至扣子不用他系,物为心知外化,一个人做什么东西都是他心里外在的表现。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比如他自己连碗筷都不知怎么摆,筷子应该一长一短都不知道,他在学习上同样就不会有那么严谨的态度。

  主持人 : 怎么让他爱上学习呢?这个问题太大了。小孩贪玩是他的天性。

  宗春山 : 说到这个问题上有两点。一点,现在的孩子普遍厌学,我们发现只有一个问题,学理太功利了。如果是苹果,我爱吃,没有人要求把苹果吃成什么样,我吃就好了。但是如果让你把苹果吃成一个宝塔形的,这就累了,觉得吃苹果没有什么乐趣,还得吃成花样。现在学习就是这样,学习已经不是乐趣了,学习的目的是要考试得100分、99分,所以就觉得这太痛苦了。

  宗春山 : 另外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没有快乐,比如前天我采访了一个17岁的孩子,这个孩子已经要被学校开除了,非常聪明,骑摩托,二环跑一圈只要6分钟,这么玩命骑的一个孩子。他说我书法很好,绘画也画得很好,小的时候有一次到北海绘画,一共40多个孩子,他在那儿画,他的妈妈站在后面说,你横不平、竖不平,画的什么玩意,他妈一直在踢他。后来老师过来了,说你画的是40个孩子中最好的,真的是画的最好的。但是家长不懂,在那儿踢他、说他,他说现在不爱学习,没意思。所以,现在家长一定要求孩子考100分,看你又写错了,老是说他,这样孩子能有乐趣吗?

  宗春山 : 我访问一个学校考上人大附中和清华班的一个孩子,我做了父母和孩子的访问,他们基本上有一个基本的特点,最初的学习都没有人管,爸爸妈妈都不管,他自认为这是我的事情,这里面几个孩子也比较有意思,妈妈是搞航天的,根本不在家,爸爸是个博士,在国外,没人管他。

  主持人 : 怎么能建立起孩子认为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

  宗春山 : 人其实是有责任的,人是有这种能力的。

  主持人 : 说点技巧吧?

  宗春山 : 说技巧就是不管他,这是太简单了,但真理就是这么简单。

  主持人 : 你在行为上可以不管他,但是不是需要在脑袋里灌输一点什么东西?

  宗春山 : 不需要灌输,人有这种东西。

  主持人 : 按你说孩子都是学习的好料子,都是父母祸害了。

  宗春山 : 人就是一粒种子,给他空气和水就够了,但是人不相信,非得说我要给你拿刀子,让你这样子。

  主持人 : 你这个观点极具争议性,有些家长会说这么说我们苦口婆心,我们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好,难道都在拔苗助长。

  宗春山 : 跟你说出一个本质的东西,这个父母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对孩子没有信心。你不信你问所有这样的孩子,肯定对自己没有信心,他自己早期的学习有创伤,他可能没有读过大学,或者大学磕磕绊绊读过来,或者小学没读好,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在身上。

  主持人 : 也有高级知识分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失败的。

  宗春山 : 也有这个问题。但是我说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学校没有信心,对孩子没有信心,玩命让孩子这样做,恰恰是所谓的帮助是一种干扰。

  主持人 : 二年级考试马虎,不写得数,丢字拉字,难道就不管了?

  这孩子肯定不做家务,连书包都不会收拾,甚至连衣服都是妈妈找好的,肯定的。其二,他学习的时候妈妈一定在旁边看着,我刚才说的是爸爸妈妈没时间看着,想看看不了,家里有电视,没时间看,电视坏了,世界杯都没电视看。他们家里一到晚上每人抱一本书自己回屋里看自己的书,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的一件事。我还采访了一位学生,爸爸妈妈不管,甚至开家长会,他回来说妈妈我考第几,妈妈说还真不知道你考第几,没听,睡着了。好像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恰恰是对孩子的负责任。

  主持人 : 你觉得这不是个例是吗?

  宗春山 : 对,但很多家长说我管还不行,不管不就更不行了。

  主持人 : 对,肯定有很多人这样想。

  宗春山 : 有这么一个故事,当然故事的真实性不去考察它,有一个逻辑关系。在海上有一个货船沉了,所有的人都跑到皮滑艇上去漂。所有人都护着一壶水,所有人都想喝,渴了好几天,这个船长总是护着,尤其是大副甚至想把船长掐死,把水占为己有。后来船长支持不住字掉了,最后把壶交给大副,说我要死了,一船人就要靠这壶水。

  宗春山 : 结果这个大副比船长还要负责任看着这壶水,自己也不喝。其实水是空的,你发现他会负起责任。但可能像这样的孩子已经出现一些问题,慢慢慢慢就要把这个责任担负起来,一点点把责任交换给他。

  网友:孩子5岁,经常可以去帮助大人和小朋友,但是事后总是要求别人对他说“谢谢、对不起”,这个应该鼓励还是阻止?

  主持人 : 这挺可爱的。

  宗春山 : 还是应该鼓励吧,因为孩子做一件事情需要强化。

  主持人 : 他的意思是说做这些事是应该鼓励。他是这个小孩做完之后总是要别人谢谢他,或者说你应该说对不起我,应该说谢谢我,说这个话应不应该阻止孩子再去跟别人讲。比方说宗老师,你没笔了,我借给你一支笔,你没说谢谢,我说你怎么不谢谢我呀,就这句话家长觉得听着不应该说,但是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是不是应该阻止?

  宗春山 : 家长应该说,恰恰孩子的劳动没有得到承认,帮助你当然应该说谢谢。其实成年人帮助别人都是有条件的,没有无条件的,很少,大部分帮助人都是有条件,最起码我还觉得我给你笔,宗老师要写东西,为了做一个节目,我给你一支笔,我们当然要谢谢人家。

  主持人 : 家长应该教育对方而不应该教育自己的孩子。

  宗春山 : 都应该,首先要感谢孩子对你的帮助,这一点没有什么错误。孩子其实所要的,如果从我心里上来讲,他真的不是因为这一件事情给你一支笔你要说声谢谢,他背后的需求没有表达出来,他被忽视,这孩子是被忽视的孩子。

  主持人 : 哦,有这种要求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

  宗春山 : 对,我们很多事情是从表面看这个东西,其实你要看背后的东西。有一次咨询一个爷爷去世的出生女的女孩,总说爷爷如何好,对她的爱,我想是不是处理分离她的焦虑呢?后来发现不是,我跟她说,爷爷死了,你能不能告诉我用四个字形容她现在的家庭生活,她说“冷冷清清”,我想可能除了爷爷爱,这个家里没有人爱她。我再进一步问她,她的母亲跟她的关系可以用两个字形容——仇恨。有的时候家长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说孩子怎么不理我了,怎么不跟我说真心话了,因为最早想跟你说真心话的时候,你没有好好听。

  主持人 : 错过了倾听。

  宗春山 : 所以这个孩子背后是她被忽视的感觉,但是她可能表达能力不能准确地表达。

  主持人 : 我觉得这个非常有道理,这个事情看上去似乎是一句话,去要求别人的承认,但实际上深层的孩子的内心是说“为什么我被忽视,我没有被重视,甚至于在我做了那么大的一件事情之后,还是不被重视”,他会有一种心理的挫败感。

  宗春山 : 成年人也是一样,我们做一件事渴望领导表扬,真的是那几句话吗?是你承认我的劳动,承认我的重要性。

  主持人 : 没错,一个有艺术手法的领导总是会恰如其份的对别人付出的劳动进行肯定,你要知道这种肯定可能不是去发红包,只是有那种眼神、话语就足够了。

  宗春山 : 从这一点来看,儿童的心理和成年人的心理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表达的能力不如成年人那样到位。

  主持人 :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这个也是挺有代表性的。

  网友:幼儿园里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听到老师表扬另一个同学画画画得漂亮,她就立刻噘着嘴满脸不屑,后来发现这个小女孩再也不愿意和被表扬的孩子一块儿玩了,为什么呢?

  宗春山 : 因为他的妈妈总是平时跟她说,谁谁画的比你好,考的比你好,你怎么不如人家,他妈妈老拿她跟别人比,当你老是拿自己的短跟别人的长比的时候,你舒服吗?甚至很痛苦,甚至恨那个孩子。

  主持人 : 这是一种可能性。

  宗春山 : 而且可能性很大。

  主持人 : 有别的可能性吗?比如别的小孩子是这样的,当表扬一个跟他不相干的人的时候,他就认为是对他的一种否定,这是为什么?

  宗春山 : 其实所有人的自卑,阿德有一本《自卑与超越》两个字,给他概括两个字就是自卑,人最大的情结就是自卑,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卑,生下来觉得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了。

  主持人 : 怎么克服?比如这个小女孩再也不理被表扬小孩了。

  宗春山 : 在家里父母一定要克服,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这是非常不人道的。第二,在家里面养成去欣赏别人的氛围,比如回到家里,爸爸坐了一桌晚饭跟女儿说,你看爸爸今天做的饭好不好吃?好吃,我们谢谢爸爸。让孩子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在家里养成这样一种氛围。在家里可能经常指责人,比如你看你爸爸做的饭咸了,不好吃,总是挑刺。

  主持人 : 这是妒忌的一种表现吗?

  宗春山 : 妒忌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种消极的攻击情绪。

  主持人 : 同样,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

  宗春山 : 对。

  主持人 : 这个有点意思。

  网友:男孩六岁,最近得了儿童抽搐症,这跟心理有关系吗?

  宗春山 : 有关系,吓的。

  主持人 : 吓的?为什么?

  宗春山 : 这不是气质性的,心惊性的多,除非受过创伤,肌肉神经组织发生病变,发生抽搐,但多数是心惊性的,有的人说话结巴、眨巴眼,你发现在他童年经历,可能某一个时期有一个人对他有过一些威胁和危险的时候害怕,养成这样一种反应。所以,他的身边或者生活当中有一个人非常严厉,他很害怕,最后形成条件反射,见到这个人就紧张,出现肌肉性的反应。这个问题要找一找,看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另外这种孩子往往很紧张,这种孩子往往是全托的孩子、寄宿的孩子、从小没有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的孩子,这种孩子比较多。就像啃手指甲道理是一样的,是一种条件反应,当紧张的时候就啃手指头,因为人在胎儿的时候靠吸吮手指头有安全感,然后吸妈妈的乳头有安全感。

  主持人 : 我以前有一种误解,比如有一些小毛病,像眨眼睛、动鼻子等等,我认为是小的时候有不良习惯的形成,就是他在模仿某一个人,觉得好玩,模仿模仿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

  宗春山 : 模仿的可能性不大。

  主持人 : 有一些心理因素。

  宗春山 : 模仿也是心理因素,可能模仿的时候被家长非常大声呵斥,你怎么回事,怎么这样子?

  主持人 : 加固了。

  宗春山 : 把这个东西强化了,我为什么老是这样,这样老是出现。

  网友:我个人认为目前我的孩子存在心理障碍,最让我担心的是他的自尊心太强,怕输心理太严重。我们给他报了一个围棋班,原本让不是为了让他学一点围棋知识,但是现在他的怕输心理越来越重,不敢下棋了,他在班上的棋力是最强的,班上8、9个孩子都下不过他,但他就是害怕。每次看他下棋心惊胆战的样子,真不想让他学了,怎么办?

  宗春山 : 这个孩子的问题和前面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在家庭当中总是跟别的孩子比,有这样一种成长经历,总是对自己产生一种,我不能比,一比可能输也可能赢,赢能承受起,输承受不住。另外,也许不是围棋,在他其它一些活动当中做的时候,爸爸妈妈总希望他能做好,做不好的时候可能父母就开始有些责难、批评。我们老说对孩子应该无条件接纳,做不好我们都应该接纳。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投篮,投30个,中了29个,结果妈妈还说你看看你就差一个就投不进去了。结果还有一个孩子只投了一个,就进去一个,29个都没投进去,这个妈妈说真不错,你还投进去一个。因为他的能力就是投这一个的,可是你硬要跟别的孩子比,怎么就投进去一个呢?他就有这样的能力,就能投进去一个。如果跟别的孩子比,投30个是应该的。如果拿自己比,就是投一个能力,为什么不表扬呢。

  主持人 : 你是说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宗春山 : 不是一个简单的夸的问题,其实孩子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记得有一次我给大家讲课,然后我当时穿的是一个条形衣服,我拿着一个粉条的衣服问大家,大家说有红色、粉色的,我说不对,是灰色的。大家哈哈一乐,我坚决说就是红色,大家又乐了,结果大家最后说灰的、灰的,大家很无奈接受了。我说为什么你们会乐,因为我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是色盲,看着就是灰的。但是现在社会就是跟人家比,我见过一个家长,打乒乓球跟不是一般人比。

  主持人 : 跟邓亚萍比。

  宗春山 : 不是跟邓亚萍比,拿国家队刷下来的人跟他打,滑冰找国家刷下去的花样滑冰的跟他滑,孩子总觉得总比不上他,总拿一个比他强的比。为什么要这样?所以,很多家长说心里让他玩,但实际上心里总是有一个标准和框框,你应该得到这个标准。

  主持人 : 这个问题明显是一个输不起的问题。

  宗春山 : 为什么输不起?孩子的输不起的心理是成人输不起的一种反应。

  主持人 : 有什么输不起,一个小孩一盘棋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他的心理压力可能还是来自周围人、亲近人过高的期望值。

  宗春山 : 我们现在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有一本书《千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可恶,还没出生就成书吊了。其实人的一生是一次长跑,开始跑不好没有关系,很可能你最后后来居上,这一段跑不好还有后面一段。为什么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定了性了,这种人就是一种刽子手。

  网友:儿子8岁,近来有一个习惯,总是把手在鼻子上放一下,一开始好像是闻味,喜欢把手放在鼻子闻,在床上还把脚放在鼻子上闻闻。现在形成了习惯,总是习惯把手放在鼻子上放一下,他自己并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意识到,一开始问他,他说是闻味,我后来不敢问了,怕当成压力,更改不了了。

  宗春山 : 谁有压力?

  主持人 : 妈妈有压力。

  宗春山 : 手搁在鼻子上搁就搁吧,搁着不行吗?

  主持人 : 这样你就不是当爸爸的人了,怕这样就形成小坏毛病。

  宗春山 : 不会的。

  主持人 : 不会吗?

  宗春山 : 有一个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老是拿手擦鼻子,我说不怕,等到28的时候,让他擦也不会这样,因为旁边有漂亮女孩子看。

  主持人 : 家长说有强迫症吗?

  宗春山 : 这个问题要忽视他,谁都有一些小的习惯、毛病,谁都有,每一些人都有一些癖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管他呢?只是成人的焦虑,我的孩子应该是完美的,不应该有任何瑕疵,怎么抠眼睛、抠鼻子,抠就抠去了,怎么啦?过两年你不理他这事全没有了,像大人谁当着好几百人面抠鼻子眼,好意思吗?成年人的焦虑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

  主持人 : 我小的时候,咱们一说这个,我就马上追忆以前我的童年,有的时候我会比如看到别人有个什么小动作,我觉得真好玩,我就跟着学一下。比如过五秒钟(眨眼睛),然后妈妈说不能这样,女孩子还是难看的。她还是介入的,如果我在我妈妈眼前眨眼睛,妈妈不管,我就认为他默认了。

  宗春山 : 如果你妈妈老管,可能现在就强化了。我从小老舔舌头,越舔越厉害,就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吃药都没有用。后来到中学时候,自己知道不好看,裂一个大口子,后来忍着不舔了。其实有的东西慢慢就淡化。

  网友:怎么能够改过来,不管有没有事都习惯性把手放在鼻子上一下,有时很频繁,外人没有在意,孩子也很快乐,可我很担心。

  宗春山 : 对呀。

  主持人 : 他可能老是这样。

  宗春山 : 没事,不用管他,就跟吸手指头一样,现在谁还吸,现在有替代品了,换了。

  主持人 : 试试吧,不管他,也许真的你不去强化他,他自己日后觉得有什么东西就放弃了,阶段性的。

  宗春山 : 不理他。

  网友:怎么很好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

  宗春山 : 学习去。

  主持人 : 上心理班。

  宗春山 : 要保持一个好奇心,多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有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婴儿在很多人的人群当中突然哭,大家都提出,因为他想让人抱。后来有一个心理学家很好奇,跑到婴儿那儿看,结果看不到人的脸,只看到人的屁股和大腿,所以哭。大人可能认为饿了、渴了,其实是因为看不到成人的脸。

  主持人 : 缺少安全感。

  网友:常见一些老师说小孩“你怎么这么贪玩,完全不是读书的料”,谁谁谁都行,就你不行。

  宗春山 : 这又是比,最后就恨那个人了。

  网友:只要把书读好,什么也不管,你不可救药、无可挽救,朽木不可雕也。

  主持人 : 小的时候我们老师经常说,但不是说的我。“没出息”等等,这些话对儿童心理有没有影响?有没有些许正面的东西,比如树立一个参照物,我在努力想。你看谁谁谁,人家吕静怎么能够做得那么好呢?可能语气和缓一点,你怎么不能这样?你应该向她学习。就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吗?

  宗春山 : 有,但是要看谁来说和怎么说。这个话本身有一定的攻击性,但是不是攻击完了之后孩子一定会受到伤害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取决于发出这个信息的人是什么样一种态度。有一次有一个聚会,一个老教练退了休了,很多他以前的弟子都来看他,这些弟子全挨过他的揍。韩国也是这样,教练打人,对不对?这些弟子看的时候说“老师,您打我们,我们都知道您和那个教练打我们不一样,您是疼我们,那个教练是烦我们,实际上都是打”。也就是说我们虽然都是受批评,但是这个人的心态,如果真是恨铁不成钢,你爱他,但是不知道怎么样了,可能这样的语言有一定的攻击性,但对方能感觉到,也许真是在乎他。但是如果不是,你烦他、腻味他,即使话没说出来,也能感觉他对你的态度。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鼓励这种攻击行为,而是说实际上你的出发点还是很重要的。

  第二,对于孩子来讲,他怎么面对这个问题,取决于他的个性特征。如果他是一个很倔强的人,你说我,我一定要去争口气给你看一看,这样的孩子可能歪打正着,结果他就变得很好。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很自我否定的孩子,很自卑的孩子,你这样说无非给他贴一个标签,我就不如别人了。

  网友:如果想做到有效地避免儿童心理有不良倾向,与孩子沟通很重要。可是也有这样的问题,有些孩子会撒谎,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无法跟他沟通。

  主持人 : 这个问题是说孩子有了说谎的行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宗春山 : 家长要反思自己,孩子为什么要说谎,有两个原因:一个,孩子害怕承担后果。我们说谎话是承担不起那个后果,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父母过分的严厉,过分的严厉实际上也是孩子要承担后果的一个害怕的因素。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们对孩子要求太过分了。其实有的时候孩子们错了或者是办了一些事情,我们如果能够客观、公正地给予一些评价或者是一些引导,一般的情况下孩子是不可能说谎话的。

  主持人 : 而且我觉得在你判定他是否说谎这个问题上,你要先认定。有的时候你经常会冤枉孩子。

  宗春山 : 没错。

  主持人 : 小孩根本没说谎,你非说他不对。

  宗春山 : 这是我们成年人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比如有一个孩子说“妈妈,我见到了那么大一辆火车”,不是玩具火车,是真火车。你想怎么可能火车那么大,连轱辘都比他大。他的视线没有投射感,他看远处的火车,不可能认为近处的火车那么大,认为火车就是那么大。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会按照成年人来对待。美国有一个访问节目,说的是一个著名的脱口秀的主持人,一次跟5、6岁的小孩子谈话,他问这个小孩子,将来大了以后想干什么。孩子说我去当飞行员,然后这主持人说我给你出一道题吧,你驾着一辆客机,在太平洋上空没油了,你怎么办?这孩子特别认真地说,那我就通知所有的乘客,都好好地坐好,不要慌。然后你呢?说然后我就跳伞。刚说到这儿,全场哇就乐了,大家乐得前仰后合的,这孩子有毛病是不是?然后主持人也很奇怪,因为他特别认真地说,他怎么会说这样一个问题呢?就问他,你是认真的吗,孩子是我是认真的,那接下来你要干什么呢?他说我回去取油,产后再飞回来。

  当时孩子已经哭了,觉得怎么大人不理解他呢?因为他不知道飞机如何驾驶,也不知道自己这个行为是如何幼稚,可是他是认真的。可是成年人根本不等听完就开始判断这孩子有毛病。

  主持人 : 这孩子很坏,可能会这样想。

  宗春山 : 对。幸亏主持人没这样判断,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好好听孩子说话,不听他背后的东西,不听他把话说完就给一个判断。

  主持人 : 很多时候青年男女谈恋爱经常听女人说“我不再听你解释了”,我想你多么傻,为什么不听他解释,你如果不听他解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沟通。跟孩子之间也是,我们期盼一个有效的沟通。

  网友:孩子虚荣心强怎么办?为什么?

  宗春山 : 因为父母虚荣心强。

  主持人 : 孩子就是你的镜子,不需要再问了。

  宗春山 :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制品,有什么大人就有什么孩子,基本上可以下这样一个定论。很多家长我去讲课的时候总说,老师您告诉他,我的孩子为什么逆反。说你的妻子多大?14、15岁。我说告诉你,等到34、35岁的时候,孩子就是你的一个复制品。青春期的时候反对父母,搞对象的时候反对父母,当有了孩子,34、35岁的时候,想原来父母说的都是对的,那个时候又是一个新的父母出现了,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思维、价值观念其实都是遗传的,孩子没有做好,父母应该打自己一个巴掌。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太索里,还有一本书,我们不敢翻译,叫《成年你的名字叫被告》,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成年人犯的错误。

  主持人 : 所以成人不要过多指责孩子,先反省自己,展开自我批评,然后看如何矫正。

  宗春山 : 孩子在学习,在模仿你。

  主持人 : 套用最老套的一种说法、一种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还有很多网友提出了一些问题,我觉得心理学的一些问题,有的时候不是说可以非常言简意赅总结出来,里面有很多细微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沟通。有哪些育儿的问题可以继续在新浪网上继续留言,我们也会尽可能在我们的节目当中或者网络直播当中尽可能回复你,咱们共同探讨,都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特别健康、优秀、快乐。

  今天非常感谢宗主任给网友解答,谢谢!

  宗春山 : 谢谢。

  主持人 : 各位网友再见!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