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发稼:真正儿童本位的文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08:41  新浪育儿  

  真正儿童本位的文学

  ——在郑春华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

  樊发稼

  郑春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青年儿童诗作者的身份,开始进入儿童文学园地的。我在1981年儿童文学选本(《中国文学作品年编•儿童文学选•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的长篇序文中曾经这样写道:“在新起的儿童诗作者中,……郑春华、雁小鹂是两位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女作者,她们创作和发表儿童诗都是近一二年内的事。郑春华在本年《萌芽》上几次发表的反映幼儿园孩子生活的诗作,写得清新甜美,情趣盎然,别具一格。”有意思的是,郑春华和雁小鹂都是诗人的女儿,她们的父亲分别是我非常喜欢的著名诗人郑成义和雁翼。郑成义我是早在1956年5月在上海念大学时上海作协一次会上与他相见的,距今已整整五十一年;雁翼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相识的,我和他还有过短暂的共事经历,至今仍偶有书信联系。雁小鹂由于种种原因,出版过儿童诗集《小黄莺的歌唱》(严文井作序)后基本不再从事创作了,但郑春华却始终锲而不舍,不仅一直没有停止过儿歌、儿童诗的创作,而且她的创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童话和小说故事上,随着她创作和出版幼儿诗集《圆圆和圈圈》(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中篇儿童小说《紫罗兰幼儿园》(湖南少儿出版社,1985)、幼儿故事系列《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新蕾出版社,1994)、长篇幼儿故事《贝加的樱桃班》和《幼儿园的男老师》(北京少儿出版社,2001)、幼儿童话集《小老鼠丁丁》(中国少儿出版社,2002),直到今年由上海少儿社出版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她的作品毫无争议地被纳入不久前由湖北少儿出版社推出的“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无论是作为读者或研究者,我读郑春华的作品,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我一直非常喜欢她的幼儿诗歌。她到今天仍在写长篇作品之余,不时创作和发表一些短小的颇有情趣的儿歌作品。她早年写的幼儿诗歌集《圆圆和圈圈》,1983年曾荣膺第二届上海儿童文学园丁奖(即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幼儿文学奖。公认的儿歌权威选本《365夜儿歌》(鲁兵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12月的新版本),选录郑春华儿歌多达22首,我想绝不是因为选编者对郑春华的儿歌有偏爱,而是由于她的儿歌确实写得好。郑春华应该算得上是一位儿歌名家。当然,总体来说,郑春华取材于幼儿和幼儿生活的小说和故事作品,影响更广,给她带来的声誉更大。她的中篇作品《紫罗兰幼儿园》1986年曾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1980—1985)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不仅不断再版、获多项大奖,而且被摄制成动画片;作品文字语言之流畅,场景情状描画之生动,人物形象刻画之真切,儿童情趣之浓郁,堪称一流。至于她新出版的《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我已经写过一篇短评,这里不再赘述,只想重复那篇短文里的两段话:“我迄今为止读到的国内小学生题材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中,像《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这样生活气息如此浓郁、孩子形象刻画得这样鲜活动人的,实属罕见。”“我非常佩服郑春华对于现实生活、对于当今小孩子生活和生存状态的深入而又精准的了解和把握,十分佩服她的勤奋和执著,十分佩服她对于我国儿童文学事业不懈奉献的精神。”

  郑春华作品的魅力,或者说是其久长的生命力,究竟从何而来?她的作品为什么如此广受小读者的欢迎?我思之再三,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真正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本位”,这原是一个文艺理论问题。1921年,郭沫若最早提出儿童文学应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郑振铎认为,“儿童文学是儿童的——便是以儿童为本位,儿童所喜看所能看的文学”。周作人则指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应当注重理解“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便没有什么标准”。前人的这些看法,今天我完全认同并认为应予以大力张扬。是的,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本位,切合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为准绳,使之成为儿童真正喜爱的文学。上世纪五十年代,陈伯吹先生基于对儿童文学特点的尊重,曾要求儿童文学编辑工作者“儿童本位”一些,发掘出来的作品更多一些。

  我说郑春华的作品是真正儿童本位的文学,是因为她的创作,无论是早期的《圆圆和圈圈》、《大一岁》、《小豆芽芽》、《轻轻地》等许多儿童诗歌,后来的《紫罗兰幼儿园》、《贝加的樱桃班》等小说故事,还是晚近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以及她的最新作品《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不管她在写作时是否清醒地意识到,她的“儿童本位”观念,实际上始终指导着甚至可以说是主宰着她的创作全过程。作为一个自然人,她随着年龄的增长,由青年变成了中年,但她始终葆有一颗弥足珍贵的童心。据报道,她至今仍抽出整段时间到学校去“趴窝”、“蹲点”,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游戏,一起生活。她的创作实践以及创作的每一个成功,都生动地说明,孩子生活是她创作的源泉。郑春华一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任何国家和任何年代的作品必定有它独特的气息。因为我毕竟已经远离我的童年时代,哪怕我再能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却难以把握当今儿童的生活气息:他们的喜好,他们的口头禅、他们的困惑,等等。既然我是为当代儿童写作,所以我必须去熟悉当下儿童的生活。不然我要是把陀螺、跳橡皮筋等我们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细节写给当今儿童,他们是不会感到亲切,更不会引起共鸣的。” 说得好啊!在粗鄙化快餐写作、追求市场狂欢效应渐成“时尚”,并正在波及少儿读物创作和出版的当下,体现着某种神圣坚守的郑春华的这番话,我听来油然生出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最后再说一下“儿童本位” 。所谓“儿童本位”,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主体,从儿童出发,最后又回归到儿童。这个“回归”,是文学的过程、艺术的过程,是儿童文学作家倾注生命热情、呕心沥血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我认为只有经历了这一“回归”过程的创作成果,才能真正成为我们儿童文学的宝贵财富。固然作家有创作自由,选择什么样的题材,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创作,我们都不应对其指手划脚、说三道四乃至横加干涉。但是毫无疑问,儿童文学作家只有具备了必要的文学素养、又熟悉儿童生活后,真正做到了“儿童本位”,他写出来的作品,才能够为孩子们所喜爱,进入他们的心灵,成为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永远的精神营养品。郑春华的全部创作活动和她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非常小子马鸣加》系列等优秀作品,以及别的许多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儿童文学作家的成功,都极生动、极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007年6月17日匆草于北京


   了解育儿知识,看育儿博文和论坛,上手机新浪网亲子频道 baby.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