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因3次打人遭早教机构劝退

2012年12月24日08:35  新闻晨报

  这些日子,褚女士怎么也想不通,两岁半的儿子萌萌(化名),因上早教时几次动手打其他小朋友,竟遭早教机构“劝退”。早教机构也觉得无奈,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他们不得不顾及其他家长的感受,这些家长多次反映自己的孩子被打,并有书面说明。

  如此,就能简单判定一个只有两岁半大的孩子的行为,真的错了吗?还是上早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记者调查发现,对于处于成长敏感期的孩子,上早教时打人并非个案。

  孩子爱打人 被当面劝退

  今年7月,萌萌满两岁时,家人在天山路一家英语早教机构帮他报了启蒙班。每周上两次课,家长陪同。上课时,有外教和中方培训师带着他与同学边玩边学。很快,萌萌就喜欢上了这里的一切。对此,尽管一年的报名费高达1.2万元,但看着萌萌的成长进步,家里人却很是欣慰。

  “但在11月22日,一切都变了。”萌萌的妈妈禇女士说,当天上午她与萌萌的奶奶带着萌萌来到早教中心,正准备步入教室时,授课的老师当着萌萌的面告诉她,因萌萌有喜欢打人的习惯,学校决定暂停萌萌上课,实行“劝退”。听到老师的说辞,萌萌妈妈一下愣住了。

  看着其他同学开始上课,自己却不能进教室,那一刻,萌萌脸色突然变了,不停问妈妈,“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上课?”面对儿子的问话,萌萌的妈妈无从 回答,只好叫奶奶将他先带回家。“早教机构劝退的口头理由是小孩有攻击性的行为,最近有过3次动手打人行为,对其他小孩造成不安全因素。”褚女士告诉记 者,但给她的书面理由却写的是孩子不适合该早教机构的教学环境。

  早教机构:劝退是照章办事

  记者拨通了该早教机构的电话,工作人员许小姐介绍说,萌萌打人不止一次,同班的几名同学几乎都被他打过,甚至有老师也被他打过。许小姐还透露,萌萌同班的学生家长多次状告其打人的情况,还提供了书面说明。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该机构天山路分部的区负责人晏女士。晏女士称,他们将情况汇总报告了总部,总部是在综合评估后,才下了劝退的决定。

  此后,记者致电该机构总部相关负责人黄小姐。对于萌萌遭劝退的情况,黄小姐表示已有所了解,但因个案涉及学生隐私,她不方便过多讲述,仅表示, 他们是商业机构,所有的决定都是按规章流程办理,萌萌的情况并没有特殊对待,其他学生如遇类似情况也会同样处理,相关费用会按合同规定退还。

  对于早教机构给出的“不适应学习环境”的劝退理由,褚女士表示,“当初在参加培训时只是签了一份简单的培训计划,里面根本没提及有关何种情况下会被终止学习,对方现在以此为理由劝退,我认为是单方面终止了合同。”

  昨天下午,记者以家长的身份来到该机构位于世纪公园附近的一家分部,从工作人员提供的培训合同中,记者也没发现任何有关学生不适应学习环境会被终止培训的条款。

  离开不适合的集体生活,反倒真正保护了孩子

  □王崇 (星期日新闻晨报儿童中心和心世界主持人)

  看到这样的事件,家长不免有很多困惑、情绪,甚至愤怒。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关爱,家长希望如果真要“劝退”,最好事先打个招呼,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评价孩子。看到家长有这样的期待,我感到现在的家长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的感受,这是时代的进步。

  早教中心在客观评估后做出“劝退”的决定无可厚非。但从整个事件来看,争议的焦点似乎是如何照顾孩子的感受。人们对公共机构的期待是可以理解 的,但我们也需要知道,当期待落空时,往往会产生愤怒和失望。这时候的议题便自动转变为:当我们失望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照顾孩子。

  前两天听到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老师介绍自己时说,他现在对外界的期待越来越少。听到叶老师这样说,于我心有戚戚焉。我们总会有 期待,只是当期待落空时,我们如何陪伴自己和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我相信,这位妈妈一定在这个事件中有所收获,以后再遇到涉及孩子的议题,不再期待外界如 何做,而是更敏感地保护孩子,无论是对孩子的表扬还是负面评价,都会主动选择回避孩子谈论与孩子有关的议题。

  不过我认为,儿童什么时候需要团体活动是更迫切的议题。如果大家知道一些与儿童“敏感期”有关的议题,就会知道,一个两岁半的幼儿正处于自我确 认的 “敏感期”,他们常常通过打人、咬人、说“不”来确认自我,分离自我。这个年龄的孩子,尚不需要过集体生活,进行集体游戏和社交。在家或在小区里自主地探 索和活动,在一个让他(她)感觉安全的成年人陪伴下,一起剥毛豆、玩线团、做小饼干,更适合这个年龄的儿童需要。若我们希望孩子未来发展持续性的团体游戏 能力,要等到孩子三岁以后,待其自我确认完成后再考虑。当我们这样思考时,离开不适合的集体生活反倒真正保护了孩子。

  早教机构该不该劝退孩子

  

  反对派:孩子打人很常见,劝退太过激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名家长,家长们普遍认为,爱玩、无理打人的行为,是小孩的天性。早教机构的做法有点过激,学校应多与家长沟通。

  郭女士是一名幼师,同时也是一名两岁半的男孩的母亲。她的小孩与萌萌的情况类似,在早教班上会突然高声尖叫,偶尔也会打同学、老师。“我告诉孩子这是错的。我的诚恳得到了学校和其他家长的理解。一段时间后,他尖叫、打人的行为就慢慢消失了。”

  支持派:影响到他人,早教班做法无可厚非

  陈先生的女儿今年四岁。他认为,学校劝退的处理也可以理解。虽然每个人都能理解小孩子打人不是有意识或故意为之,但出于对其他学生的保护,为了 更大的利益,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很合理。“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女儿的班里有个喜欢打人的同学,我也会向学校提出要求,希望学校能积极介入,为其他学生提供 安静的学习环境。”不过陈先生也说,在处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孩的心理影响。

  孩子“使坏”该怎么办

  

  敏感期孩子“坏行为”出于好奇心,很正常

  儿童敏感期:是指0-6岁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会上升一个层面。

  在采访中,一位母亲告诉记者,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个“敏感期”,他不开心时就会用各种方式宣泄,只要家长耐心引导,这些敏感期很快就会消失。对于萌萌被劝退的遭遇,她认为,问题可能在家长与校方的沟通不够。

  如何理解萌萌的行为?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倪海英。

  倪海英介绍说,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两岁半左右的小孩好奇心在增长,自主性、主动性、对自我控制力的了解也在增强。他会在好 奇心的驱动下,尝试各种各样的行为,包括动手抢别人的玩具,动手打人等。这些行为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正常的。从行为的结果来看,孩子坏的行为和坏的习惯 不是天生的,都是学来的,从他生活的环境中习得。

  当小孩出现类似萌萌这样的情况后,家长或早教机构该怎么办?倪海英表示,第一,要充分接纳和理解小孩。孩子表现出的动机其实是好的,只是结果不 好,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第二,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后,家长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最后,应立即与小孩沟通,了解他是不是为了 吸引别人的注意才会有此行为,并告诉他正确与人相处的方式。

  倪海英说:“你想改变孩子多少,孩子就改变你多少。不管是家长还是从事幼儿教育的机构都一样,我们要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而不是用传统的学校式的要求去约束他们,否则早教就失去了其本质。”  □晨报记者 李东华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626763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换一换不喜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