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实录:育儿,让我们回归理性与自然(2)

2013年10月22日14:07  新浪育儿

  李子勋:我在讲座的时候,经常说一个企业家领导人一定要感谢这些女员工,因为他们养育孩子,是为了国家,是为了未来。虽然在中国来讲,我们理论上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但是在养育孩子里面,妈妈来承担。现在养育孩子很贵,我们小时候国家承担,妈妈给予支持,工作也没有,没有一个社会保障,妈妈也会在家里很好地养育孩子。在全球三分之二的国家都能做到,连贫困的南非都能做到,但是中国不作为。中国官员大吃大喝也不把钱花在如何保障孩子的生活。

  我在那本书里谈到德国在几年前就说一个国家应该确保每个孩子在一种理想的环境长大,只要一个孩子小时候是饥渴的,这个社会就没有安全可言。这就说明儿童小时候的成长决定了儿童成年以后的欲求。大家到过很多国家,包括俄罗斯绝对的保障,如果一个妈妈养一个孩子,不管企业,民政部门都全力支持,确保他有房子住,有衣服穿,让这个孩子有环境可以玩,不需要什么条件,孩子就是绝对条件,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生命一旦降生,必须得到这样的福利。其实我们国家可以这样做。如果国家不这样做,这个孩子成年以后,让他对国家忠诚,对国家付出,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员工只对企业忠诚,只对家忠诚。所以我们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复杂的现象,我们国家的小集体主意,跟我们的家文化,家天下有关系。你现在去改变一点点,将每个孩子养育长大,确保每个孩子相对温饱地长大,如果孩子感受到国家在负责任,他长大以后,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到是国家。但是小时候享受困难,在得病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支持,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环境长大,成年以后,不可能忠于国家。因为孩子生长环境是陌生的东西。想想看我们从孩子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国家,我们不再主义、信仰看人类,这是我们的角度。当然看信仰的人会说不会的,他们长大都会忠于国家,这是正确的,这也是对的,但实际上看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把国家放在第一位的?所以问题就在这。心理学家总是研究人的秘密,生命发展,研究语言,研究很多东西,涉及到人的东西都看,都琢磨,都想。

  在这本书里,心理学就是认知科学,我在北大有一次做认知讲座的时候,中国最高级的认知研究中心的教授,就谈到了新的认知,谈到我们的筛查,我们认知起了三字理论,我们知觉到的东西是心有,我们心中有了,我们才能理解,才能感觉。这个有是儿童时期形成的刺激,如果刺激过,他就有,如果没有刺激,他就没有。他们当时很兴奋,就跟我分享,你看我们是研究认知的,这些东西我们刚刚读到,他只是论文,还不是一个教科书,比如我们眼睛虽然看不到图形,我们内在东西是内心,我们认识大自然是先天就有的,但是人类认知图形是在慢慢成长中形成的,那是后天的。这些理论西方早就有了。我们眼睛是照相机,我们只是信息刺激,形成了图形印象,而这个图形是内在的图象,而不是外在的图象,这就解决了很多问题。为什么人人看图象,每个人不一样,这些都解释很多神秘的东西,就跟佛家说的你心中有才有。

  谈到这个问题,我这个人像老师,特别想解释。你们仔细看科学进展这些杂志,科学年鉴,很多思想在最近的20年,每一年的年鉴里都有很多震撼的思想,都是科学的报道,都是论文,不是教科书。因为我是医生,对生命系统很关心,儿童是什么?在我们青春前期和青春后期的时候,是我们现实知觉建立的关键时期,一个现实感建立什么时候?就是12岁到16岁这几年,这几年处在什么样的时代里,他的内心无意识会感觉到这个时代是永恒存在。我们在成年早期的时候形成了社会态度或者价值观或者信仰,在青春后期、青春期开始琢磨存在什么,我们开始有逻辑思维,我们开始推理,开始大前提、小前提,我们做的是概念游戏,我们想把握这个存在,在12岁前孩子没有这个能力,不做这个事情,所以无法形成真正的现实感。在那个时候孩子有了这个能力,就形成了发展阶段,要发展社会知觉,而这个社会知觉在18岁以后就变形了。为什么我们说18岁前可以改造,18岁后不可改造,他思维逻辑已经定型了。在他眼睛里,永远看到是那个阶段的时代,就像我们父母永远看到社会那个部分,他看不到社会发展的部分。我们70年代的家长一直处在高的竞争中,所以你们从来很少说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你们永远是压力倍增的时代,是那个时候处在新中国改革开放考试考试,竞争竞争。你们会带着这个到死。从心理学研究角度来讲,你们一辈子都会谈压力这个字。但是80后的压力很大,他们很难说压力,90后更不知道什么叫压力,你要考试了,今天还要玩两把游戏了。问题是每个人认知科学理论中,我们发现人类具有这种特征,他的大脑会有某种结构的定型,而且他的认知被物化了。就像我们父母永远不花钱,有再多的钱,在他心目中,物质匮乏的社会知觉永远在那,他永远看不到富足是什么。就像我们小时候饿过的孩子,经过61、62年,在生死挣扎的官僚和商人们,他们会贪婪无边,为什么?他们恰好他们在身体和社会共同作用下,叫欲望未达成叫补偿机制。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有些时候是非理性的灾难,我书里没有写那么深刻,书要写得深刻了,那要受批判,但是讲课,小众说了就算了,没人找你,当时我不是那个意思。

  同样60年代的人,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思潮,反权威思潮,最不敬神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是60年代形成主体意识的人,他们是既渴望当官,但是又不把当官当成一回事,所以他们要干坏事无法无天。50年代的人还有畏惧感,害怕权力,至少对领导是尊重的,60年代,尊重领导人很少,因为大的重要阶段,正好发展在无政府主义的十年。所以现在我们的经济,任何地方都需要圈子,这个圈子就是派系。心理学家一定是社会学家,过去我们不研究社会,我们把人看出来是抽象出来的家庭。单纯是50年代出身的人以50年代为主体的意识,现在充满理想化,充满乌托邦的精神,我们大跃进再次来了,经济大跃进。想想所谓机场连着县城,都要建机场。就跟当时每个县里都有炼钢厂,都与大炼钢铁没有什么区别。50年代的这些运动把中国的物资,本来在解放战争以后非常匮乏,又来了三大运动以后,就搞得连树木,连花草,连鸟都没有了,全体人民出来敲锣,把鸟给累死。现在虽然经济改革非常棒,但是在这些意识领导下,我们耗尽了我们的地产,我们资源,我们水源,我们空气,我们让接下来三代、四代人毫无可依托的东西,无序的开发,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任意地把地里的东西挖出来作为私人财产,这为什么会发生?当然跟我们理想主义、乌托邦有关系,跟我们从来不看未来,我们只是夸大妄想,觉得我们怎么一干就是世界第一,跟当年敢超英美不一样。但是不能怪他们,因为早年政府没有保障他们很好的生活,今天他们再现也是自然。我们说50年代、60年代、70年代,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让中国真正实现了骄傲,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这是这三代人最伟大,不可磨灭的功绩,当然他们也有瑕疵,瑕疵可能他们可能败坏了中华民族的信赖,14亿中国人都要高消费,这个地球就垮了。想当年中国7亿人,6亿人,我们少衣节食,地球看起来很平和,但是想一想。心理学和社会学就有一点点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朱正欧:李老师,经历50年代的爷爷奶奶和主要经历80、90年代的父母成长环境不同,在座的听众,有爷爷奶奶也有年轻父母。您说不同年代人的成长经历,给在座的爸爸妈妈们带来哪些心理状况。我感觉第一既觉得放松了,同时觉得反而压力也挺大的,这么多人愿意拿出周末来听,尤其是宝宝才两个月爸爸妈妈来,一方面责任更大,另外一方面更开放。

  李子勋:我说的原因是经历大自然,我们心理学研究隐含意思,我希望大家慢下来,我希望整个社会慢下来,我希望我们的期待,欲望慢下来,不要着急,大自然有自在的东西,你活得太快,从出生开始就奔死,你走得太快不就是奔死吗。人类也一样,一个生物发展的极致是死期到了,干嘛那么着急,把这个世界搞得那么糟糕。所以要慢,这本书我说前三年不管是哪一代的家长,你们看到的孩子是你们内心有的那部分,你们看不到新时代带动孩子的那部分是因为你们没有,你们没有经历过,你们经历这个时代已经三四十岁了,你们跟孩子对现实的感觉不一样,你们看那个孩子,总是在时代中评价孩子,我经常说把孩子看作外星人,用未知的心态对他们,要带好奇的,未知的,不要一眼把孩子看透了。其实你看透的孩子不是你里边的家伙,是内心的那个孩子,是那个时代对孩子的评价,而不是这个时代对孩子的评价,所以讲道理很容易,但是家长真正转换态度很难,因为他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受到老师意识的影响。但是有总比没有好。哪怕这个观念很弱,就像蝴蝶煽动翅膀,毕竟有了这本书,有了这个观念,不管在多么强大的意识场里,你还是像过去那样对孩子。但是你会慢慢发现你的态度有细微的变化,至少不再惩罚他,不再因为事情气得发抖,气的去自杀,你突然发现自己的脾气没有了,尽管你的观念一点没有改变,但是通过这本书至少把你极致困境中拉回一点点,自己不那么困扰。

  郑先子:代际的思考,包括李老师对代际的分析,我们听到的时候,70年代是这样的父母,好像挺容易逃避责任的,整体是这样,并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环境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比如说我们现在对现状的批判,其实就是对自己父辈的批判,那个时候不叫早教,就是生活环境,政治意识形态,成长为现代的,对现状的制度的批评,我们就是在批判我们的父辈,批判他们的成长环境。20年之后,我们也面对一个环境,孩子批判现在的道路规则,整体的现状,其实就是批判我们制造的世界,我们用我们观念去创造的世界。我们个体没有办法,你是环境的产物。今天能到现场来,自己有一点要认识自己,是不是我们可以避免这个事情,比如我们可以反省一些事情,我们70年代养的小孩,就按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不像我们一代那么焦虑。

  李子勋:不用担心。永远时代会超越我们思想。比如70年代养孩子,12岁以前很听妈妈,表现出跟你同时代感,仿佛跟妈妈一样想,一样的思维,一样的努力,但是14岁以后,他进入了他的群体,尤其是16岁,进入了成年早期的时候,他刷就回到了他的时代。就是你干了错事没关系,当他接触他的群体,当他16岁有了自己的社会观,哲学感,价值观,他很自然回到他自己的时代,他一点都不像你。我在书上经常说,我们没有谁像父母那样生活,只有在缓慢发展的中国,才有几代人。现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哥哥比你大6岁,好像生活在两个时代里,觉得谈不拢,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了。黑格尔的观点是什么,社会是什么,很大程度影响孩子,不可能父母给扳回来了。

  我们看到几辈人有一定的人格色彩,但是无一例外,他离开家长,回到社会的时候,马上和现成的时代完全相容,但是回到家里,可以表现出家里所追崇的生活方式,但是离开家庭,有时代的和社会贴近的生活方式。爸爸妈妈不要以为不理解我们现实生活有焦虑,没有什么焦虑的,因为生命的伟大性就在于任何生命都具有强大的自我发展的力量,生命自己会找到逃出困境的方法,哪怕父母是精神病,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哪怕父母是病态的,孩子也会健康长大的,任何生命有走出困境和逃出困境的能力。所以要坚信孩子他们创造的世界,不管今天怎么样,我们怎么样教育他,但是他们创造的世界一定比上一代好。当然现在看来,90后的孩子会追求高福利,高保障,他们一旦有能力建立社会秩序,每个人不要那么着急地生活,不要那么痛苦地焦虑,这是他们倍受爸爸妈妈的折磨,因为他们从小就饱受爸爸妈妈焦虑、困苦的痛苦,他们长大一定为父辈做什么,让社会不那么竞争,让每个人都找到很好活着的位置,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保障。这是因为你们拼命拼命教导他们的结果,孩子们的回报就是改变现实。我经常在想,我们不用担心,只是我们不要做得太过度,让儿童的童年变得太痛苦,你最好可以用分享的方式,儿子你这样想,你知道妈妈在你这个年龄想什么,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个时候你让孩子去选择,而不是强迫地接受。我不反对每一时代的父母跟他认为最好的思想,最好的生活方式传输给孩子,这一是没有错的,因为我们坚信时代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但是在传输价值观的时候,父母要注意用分享的方式,不要用强迫接受的方式,就可以了,就改变这点点,不要改变你的想法,不要把父母变成跟孩子同龄的人。我尝试做过,我有孩子的时候,我一直试图生活在同一时代,他是86年的,我的很多思想对我的同行来讲都是震撼的,但是他听了,什么呀,我们都这样想。你别以为你的想法好,他当时上高中,我们都这样想问题。我当时想是不是从女儿得到的想法,但是还是不一样,毕竟她生活和我越来越不一样,很独立的,有时候要分享,不要强制他,尽量做到郑先子所说的,家庭拯救孩子。那本书,我已经卸担子了。你要培养你的孩子,先看你的家庭,假设你教育你的孩子,你要看你的丈夫和妻子,在家族中找到一个好的成功的女性,去成长,去模仿,在同一个家庭血缘关系里容易成功的,因为你的姐姐能成功,你也能成功。在夫妻教育理念里,谁家的孩子优秀,如果丈夫家的男孩优秀,多让丈夫管男孩。孩子像丈夫家的人,要跟丈夫家的人在一块活动,丈夫姓李,你要成为李家的孩子,多听李家的教育方式,不管那个教育方式在当代多么糟糕,多么不好,或者多么放任孩子,就是这样的家庭出优秀的人才。妈妈现在的信息远比言语的信息多得多,如果妈妈全天带着这个孩子,这个孩子成为娘家的孩子,不可能成为李家的孩子。你们没有看到这本书,这本书详细研究了生物学里的儿童的发展,家长该怎么使劲,既不花钱又不费力,能够轻松引导孩子往前走。现在我们是反的,家长没读多少书,家长没有一个识谱的,让孩子弹钢琴。有些时候你没有这个环境,我说的这个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环境,关键是人的环境。我经常说一个树子的果实,我下过乡,在农村,背后就是公社果园,经常偷果树吃,我把果树摸清楚,哪棵树上的果子最好吃,有些生物形状在我们医生来讲,不谈后天教育,我们谈的一个家族的发展要跟随他的动力,我们稍稍对三代研究,就知道你儿子这一代往上还是往下,生物就是这样的发展规律,整个生物学就是研究这样的规律。但是我们的教育完全抽象出所谓你只要上早教,只要接触什么,不可能那么成功。那个时候哈佛刘亦婷卖了一百多万册,有第二个吗?没有。教育不能够随便学别人,教育一定要在自己家庭里发展。李老师的书看看,忘掉就忘掉,没关系,你需要的,你自己就记住了。假如你缺少什么,你读了,那个东西自己进去,你不要那么认真地看,我反对认真地看书,认真看书你就被洗脑了,把原来的东西洗掉了,新的东西没记住。东张西望的,偶尔看看,打动你的东西就记进去了,打不动你的东西,就不记。

  我这本书是继上本书写的,回答为什么要早教,上本书讲该怎样引导孩子的发展,都是中信出版社出的。那本书是去年4月份发的,两年前的。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