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实录:育儿,让我们回归理性与自然(3)

2013年10月22日14:07  新浪育儿

  朱正欧:那本书是《家庭成就孩子》,应该还可以买到。李老师有一个问题。之前您跟很多妈妈探讨,如果我是一个多少对画画有点信心的妈妈,当孩子需要我画个太阳,我敢画,他自然有这个环境,也想动笔。我自己如果是从来没摸过,我一想就害怕,我再找好的老师,保证每周有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有自然的空气和土壤,还是很难有好的发展环境,我都不热爱,带不起这个热情。我们俩路上交流一个事,这些年大家都在强调爸爸的作用,但是您的书里有一句话,其实两岁前真正爸爸的作用很小,这个怎么解释?

  李子勋:心理学这点像生物学,大自然父亲说像企鹅,除了少数飞禽的父亲承担养育,哺乳动物的父亲基本都是旁观的,像狮子只养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从来不管。大自然是这样的。人类假定真的从生物进化来的,我们存在着生物在整个生物发展中是微不足道的。父亲是可以被省略的,也就是说男人可以被省略的,没有男人这个世界就美好。大自然就是这样的,不管猫科、犬科,雄性只是为了繁殖,离开繁殖功能以后,他就没有多大用处了。

  人类不一样,人类从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的男人是真正起到了最重要的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不仅要照顾妻子,还要养育孩子,这点应该夸奖一下人类的男人,人类的男人不一样,尤其狮子,雌性咬死了猎物,会让雄性先吃,雄狮大部分时间躺着睡觉,等雌狮有空了,不用捕动物了,雄狮会慢慢走过去,搞传宗接代,其他什么作用都没有。但是人类的父亲不是这样。心理学说早期孩子需要几个重要的关键,一个是母亲的依恋,要对母亲的依恋是不能有第三者的,因为儿童的认知里只有我跟你的关系,没有他这个概念,比如说你问爸爸的时候,在一岁前,这个孩子很难形成我与爸爸的概念,我跟妈妈是我与妈妈之间是你。在心理学分析儿童,过去心理学儿童有自闭期,他生下来的半岁跟他妈妈没有分离,现在科学已经不承认了,现在的科学研究说,儿童其实在初生的时候就意识到他和妈妈分离的,有很多证明,儿童很聪明,过去我们认为他很傻,他一岁前没有意识到跟妈妈是分开的,他很傻,一岁以内的叫婴儿语言,只是大家听不懂而已。但是我们会发现什么?所有妈妈到生了孩子,会退形到婴儿状态,会感知到他的需要,很多妈妈有这种经历,突然很敏感。好像他们有共期反映,好像孩子要撒尿,他们都有感觉。这是重要的身体供应。依恋完成了,一定达到2岁让儿童真正感觉到安全,感觉到妈妈是重要的。

  在两岁以前,儿童要建立自我感,自尊、自信、爱,还有对抗焦虑,安全感,所有的归属感都是建立在两岁以前,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有一个男人凶巴巴在那欺负妈妈,男人一管孩子不是抱着他玩,有些时候是忙着教育。现在我们爸爸都是这样,我们爸爸都是陪着孩子玩,不是教育孩子。两岁以后有分离阶段,如果爸爸这个时候不尽量去讨好妈妈,进入孩子的关系中,那孩子就会慢慢地排斥父亲,发展依恋,他会跟妈妈的依恋越来越重,以至于要拒绝父亲。话又说回来,现在很多心理研究都不同意这些观点,从来没有人认为孩子真是讨厌父亲的,他只是陌生的。父亲的角度是什么?妈妈在儿童的眼睛里是全能的神,因为他所有需要母亲都能满足,父亲不行。父亲不能在儿童小时候扮演全能的神,孩子跟母亲的关系有归属的感觉,但是跟爸爸没有归属感觉,晚上不要爸爸陪他睡觉,要妈妈跟他睡觉。考验一个孩子跟谁亲,就看晚上找谁睡就跟谁亲。因为你只要跟孩子睡觉,孩子就跟你亲,白天怎么玩都没有用。但是爸爸一般不跟孩子睡觉。但是爸爸2岁以后,要把他的关系带入跟母亲平衡感,让母亲回归一个平时的母亲,父亲就变得重要,父亲以平等的角度进入孩子的生命,小时候陪着孩子玩,爸爸不能够耍奸,不能够偷牌,不能够干坏事。父亲是儿童进入社会交往的重要一环,一般孩子跟父亲的关系决定了他跟社会的关系,决定了他内向和外向的关系,决定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如果一个父亲不带孩子玩,两岁以后不进入孩子的世界,妈妈以全能的状态带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状态,他很难有平衡感,要么听话,要么别人听他的,要么听别人的。小时候没有得到父亲的培训,我建议两岁以前你不要教育孩子,培养他的能力,游泳、滑冰,骑自行车,反正该玩的,父亲带环境去刺激,哪里有画展带他去,没关系,儿童也许自己会看得懂,他会感受到氛围。环境要大于教育,带入这个环境,远比告诉重要。因为他受到刺激,教他,他要讨好你,他怕生气,他不想弹,因为他知道他不弹琴,他妈妈不让他活。

  郑先子:刚才您谈到两岁前的父亲存在感,我们坐在这里如坐针毡,很想把这个问题扔给下面某一位父亲,你同不同意李老师说的话或者你跟李老师交流一下,两岁以前你做什么,我希望这个有父亲可以直接跟李老师交流一下。

  观众:谢谢李老师的精彩演讲。我刚才听到一个地方,两岁以前妈妈是主导作用,两岁以后爸爸应该。我很有感触,现在我们家孩子晚上起夜基本不需要我帮忙,基本上验证了一些方面。我现在2岁以前也在扮演一些跟他一起慢慢地进入他的生活角色。因为我看到孩子对于妈妈还是笑得多,对我笑得少。现在我跟他逗着玩的时候,好像就笑一点,所以有这样的验证。我一直在看一本叫养育男孩的书,是澳大利亚人写的,那本书写了有几个阶段的划分,今天听您谈的很有收获。

  李子勋:我说爸爸该帮忙还是帮忙,不是爸爸袖手旁观,而是说那个时候爸爸在儿童心理发展上面不是很重要,但是妈妈没有爸爸的支持,妈妈会很不开心,妈妈不开心,孩子心理上就不会好。所以两岁以前,丈夫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你的太太高兴。怎么样让你们的太太高兴,你就做什么,千万别干坏事。那个时候干坏事,会很伤孩子的。

  观众: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听讲座。我想请教,我的孩子妈妈一手带大,在我们共同陪他玩乐时候,她特别喜欢看我,有时候开玩笑,这个孩子真是我前世情人,看我的眼神含情脉脉的。前天晚上我看电视,我在床上躺着看电视,突然本能看了她一眼,发现她正盯着我,我看电视,哈哈大笑,她看着我笑。我意思说父亲在两岁以前,对女孩子的影响是什么?

  李子勋:如果养育女孩对父亲的需要可能更早一些。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坚强,更成熟,通常我们对儿童认知研究就知道,女孩子成熟得早,从认知发展,从智力发展来讲,为什么小学都是女孩子学习好,直到高中才反过来,男孩子优秀了,是因为男孩子理性发展比较好。我们会听见很多女孩子生下来就知道有爸爸,在美国也有研究,就谈到父亲在女孩子家庭里,父亲常常更早地进入了孩子的中心,甚至会排斥妈妈,他会先喜欢爸爸。女孩子在成长到两岁到五岁之间,有一段时间,他特别不喜欢妈妈,他喜欢爸爸,这也是心理学研究的。看起来女孩心智比较成熟,这个成熟是好。当然我刚才谈到的,听我的讲座,我要提醒大家,我能讲出来的东西,尽管我内心不想把它变成通约的,但是语言是通约的,我讲出来的部分好像认为只能这样。不,因为心理学更多是来源于生物学,生物学是叫统计概念,就像我们对高血压、糖尿病的标准不停地在修正,是人类的血糖和血压都在普遍增高。为什么我们在60年代的时候,110毫米汞柱的高压就算高血压,现在将近130、140,是因为整个人类的身高和我们的饮食在变化,所以在生物学有一个统计学,我们按照正态分布,在正态分布90%就是正常,偏离到90%到95%或者99%,就叫边缘,不能叫异常,只有座落在分布在1%才是异常。这叫统计数据,人类不是统一的,很多情况下人类指标不对应,不是必然。读我的书要有正确的概念,虽然2岁以前爸爸不是那么重要的,只是在比例上来讲。那段时间对爸爸的要求不如对妈妈的要求高,但不是绝对化的,爸爸不可以缺席。爸爸缺席,妈妈怎么办,家里请阿姨的话,妈妈会累死累活,家庭没有好情绪。所以父亲不要因为看了我的书,两岁以前的孩子不那么需要我,但是妈妈需要你,你太太需要你,你太太累了,帮抱抱孩子,需要喂奶,帮帮拿着奶瓶等等,这些是需要的。只是在心理发展中,没有爸爸的位置,是因为妈妈在主导着他的发展,但是在生活中,爸爸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爱妈妈,爱你的太太,因为爱会有一种氛围,家里充满着爱的意味,孩子长大就会阳光,就会可爱,他自己在爱的滋养氛围中。所以我不希望我的书成为男人脱责的理由。我现在解释一下。在这里解释一下,日常生活中父亲要参与养育孩子,但是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爸爸不是那么重要。这是两个角度。

  郑先子:这是家庭的概念,各司其职,家庭是一个整体,不是单个的。

  观众:您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说。我作为一个妈妈,我常年带孩子,我孩子现在2岁,我觉得我非常辛苦付出了很多,但是我问他爸爸好,妈妈好,他会很直接告诉我爸爸好,但是他爸爸每天下班没多长时间管他,顶多陪他玩一小会。

  李子勋:那是因为你管他很多。

  观众:你刚才说,站在男人角度说,这个活很好,就是陪着玩。我们没办法,我们就是要管他,那怎么办呢?

  李子勋:不是在这一点,你是教育他太多,爸爸陪得他太好,所以选择爸爸。在2岁以后,爸爸只是陪他玩,当孩子大了一些,有理性思维的时候,因为爸爸要管着孩子的品行、发展、道德、社会观、哲学,这些是爸爸要来引导孩子的。我说在小时候爸爸不要管,但是妈妈要管孩子,比如吃喝拉撒,妈妈要建立规则。还有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妈妈要引导他,这是可以的。问题在于如果你总是在制止或者决定着孩子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的时候,孩子在跟你的关系中,就会出现对权利的关系,以后他对有权威的人很反感,如果两岁以前妈妈在他眼里都是凶神恶煞的,他犯了一点错误,都要受到惩罚,每天紧张该干嘛不该干嘛。但是爸爸不管他,就给了他一个缓冲,这个缓冲就是他在结束权威,还有朋友支撑着他,他会在两种态度中选择。一种是平等的,一种是服从管理的,长大以后,他既跟当官好的,又跟老百姓好。一直反对两个家长要统一的教孩子,这个统一的没有让孩子有任何游离的空间,他们要保持差异,哪怕这个差异正好是相反的,都是重要的。

  观众:理念是不同的都是好的。

  李子勋:甚至针锋相对的理念都是好的。

  郑先子:这个问题不问他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都存在的。

  李子勋:我们的孩子最先叫爸爸,不叫妈妈。这是人的差异性。

  朱正欧:有差异的时候,是不是同一时间有一个主导。

  李子勋:这个不重要。孩子对好的理解不是你的理解,你以为好就是评价,他说的好是爸爸跟他玩,不管他。不代表爸爸就是那种好,但是你不能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观众:在家庭教育我也是很疑惑。我是男孩子。

  李子勋:你看看丈夫家男孩好不好,谁更优秀,就听谁的,没错,肯定无害。

  观众:我主要的疑惑在这里,因为我们会直接面对他的日常生活

  李子勋:不要给他环境,无需管他,这些事你是可以做的。比如你要有音响,就不要在孩子房子里摆音响。

  观众:全家总有电源,因为有手机充电。

  李子勋:放得高高的,孩子看不到,防范于未然,不是不让孩子不碰什么东西,是接触不了,不能把刀子放在孩子可以摸到的地方,孩子不知道危险,你的作为不要让环境中对孩子有伤害的,或者说转弯的地方,转弯太急,可以放个障碍物,放在沙发在前面,跑到那有沙发,可以减速了,不会转弯摔倒。包括厨房,大人不在厨房,厨房要锁。这些事情要做的,不能给孩子一个非常危险的环境,天天管他,焦头烂额的。你一定要防范于未然,孩子可能遇到什么危险,都要消除掉,甚至把那个地方完全封了,比如插座,孩子想玩手机,把那个完全取掉,封掉,一个不要,等他大了再弄,这个你不能嫌麻烦。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搜答案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